浅谈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摘要: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本文就我国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不足进行了分析,着重探讨了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创新能力
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这项事业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大批具有一流创新素质的人才。
早在1999年,国务院颁发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就明确提出要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
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随着2000年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学生的创新能力依然不容乐观。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生创新力不足的表现
1、视野狭窄,思维模式单一
在我国,由于应试教育的实施,从小学到研究生期间,一个学生要经受无数大大小小的测验与考试,“千锤百炼”之后, 所谓“标准答案”的认知在他们的思想中变得根深蒂固,学生的灵感、悟性在潜移默化中消磨殆尽。
而且,学生受教育程度越高,思维就越显单一,视角也越变狭隘。
学生固守于熟悉的空间,没有汲取新知识的动力,无法展开创造力的翅膀。
2、知识固化,实践能力差
传统的教学目标影响下,教师只注重对知识的灌输、传授和积累,学生则被动进行繁琐的练习,盲目的抄写和背诵,并在统一教材和统一大纲的框架下,参加统一的考试。
学生接受和应用的知识主要是现成的结论及其正确的依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层面。
此外,学生所学的知识不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有的学生虽然高等数学成绩不错,但不能建立正确的微积分来解决具体的甚至是简单的一些物理问题,不能做到学以致用。
3、崇拜权威,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学生心目中,老师就是权威,学生绝对信奉老师传授的知识,不敢越雷池一步,全无批判意识,非常容易导致思想的僵化和禁锢。
由于对知识的崇拜,使学生对知识真正价值的认识产生了扭曲,反而为知识所困,甚至所累,逐渐沦为知识的奴隶。
二、研究生创新力不足的原因
1、缺乏科学精神
现在的研究生所处的是一个物质丰富的时代,物质享乐相对于枯燥的科学研究对青年学子更具诱惑力,网游、聊天,占据了学生的很多精力,消磨了他们的意志,科研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更是让他们望而却步;就业压力,对前途的迷茫,也让学生无法专注于科学研究,有的学生考研的动机本身就不单纯,无论什么专业能上就行,只不过为了延缓就业获取一张文凭而已,。
对研究生学业本身就缺乏兴趣,更谈不上进取心和求知欲了,何来创造力?
2、基础知识不扎实,知识面狭窄
创新能力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根植于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
由于应试教育的盛行,很多学生所学知识缺乏系统性,知识很零散,无法做到融会贯通;此外,部分学生为了考研,把大学期间的学习重心放在考研的科目上,忽视了自身专业的学习。
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更谈不上广泛涉猎多领域的知识。
3、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
长期以来,由于头脑中的理论知识来源于老师和权威,学生很少独立思考问题,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使出浑身解数使学生达到“无惑”状态,学生完全是无条件接受老师的教导。
这种权威性型师生关系,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形成和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使得学生不敢质疑课本和老师的权威,来自教育的权威使学生逐渐习惯以权威的是非为是非,对权威的言论不加思考的盲信盲从,缺少“自我思考,冲破权威,勇于创新”的能力。
三、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1、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研究的自信心
刚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生,大都刚走出大学校门,尽管受到了一定的基础知识的训练,但一旦接触到正规的科学研究的课题,往往就会发现存在知识面不够、动手能力不强、科学的思维方法方面缺陷和不足等问题,有的同学甚至会产生对科学研究的畏难情绪。
这种时候导师应该进行比较细致的指导,包括指导学生阅读
一些书籍和文献,拓宽知识面等,当研究生在科学实践中遇到实际困难时,及时帮他们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使学生产生对科学研究的信心,只有在建立科学研究信心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树立敢于做前沿工作、敢于创新的信心。
2、注重专业基础和和学科交叉的渗透
创造力不能凭空想象产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是创造力形成的基石。
任何创造力都离不开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丰富的知识有利于更好地提出创造性设想,对设想进行科学的分析、鉴别和简化、调整、修正;并有利于创造方案的实施和检验,并且有利于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这是创造力的重要内容。
此外,知识的综合化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催化剂,研究生要善于从学科交叉、学科对比与学科渗透等方面找到创新的源泉与灵感。
导师应该鼓励研究生多参加相关领域的学术活动,包括一些国际会议,让他们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现自己、锻炼自己;给予研究生充分自由探索的空间和条件,让他们大胆地发挥想象力,勤动脑,多动手,完全凭借自己的构思和想象设计来完成实验方案。
3、为研究生创造宽松的学习、学术环境
为研究生创造宽松的学习、学术环境,给他们一个比较宽松的、自由发挥的、自主探索的空间。
建立民主型师生关系,鼓励研究生勇于质疑问难,敢于向“权威”挑战,“肯定学生的想法,鼓励大家提出自己的见解”、发动学生开动脑筋,进行“逆向思维”,以
便发现问题,提出具有新意的观点和解决方法,并为学生创造更多接触科学前沿和新的技术设备的条件。
综上所述,影响研究生创新力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也有研究型学习氛围及创新环境的缺乏,还有教育体制方面的制约,正是多种因素形成的合力进一步压抑了研究生的创造力,要发展、提高研究生的创造力水平其实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导师、和研究生自身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参考文献:
[1]曹慧旻.我国研究生创新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2007.3
[2]肖云龙周治军. 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三大策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7.11
[3]李艳玲. 浅论影响大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学校环境因素. 中国大学教学.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