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肌理
2、擦印法 擦印法是将干笔或纸揉皱成团,然后蘸上颜料, 在画纸上擦,可以改变揉皱的效果,也可以改变颜色, 使画面更加丰富,生动。
3、流淌法 流淌法将颜料稀释,放置在画面上,使其自然流淌, 形成流淌痕迹。
4、滴溅法 滴溅法用笔等工具蘸饱颜料或墨汁,从高处自然滴 溅到画面上,或者甩落到画面上,会形成颜色绽开的偶 然效果。
二、触觉肌理 触摸肌理是利用材料的物质属性,有效的进行 加工处理,是一种在触觉上能够让人明显感受到 的一种肌理效果,并通过表面凹凸不平的特性, 引起人的一种心理联想,可以满足人对物质的感 知,形成心理愉悦,满足的感觉。
视觉肌理制作方法通常有以下十种: 1、拓印法 拓印即将物质表面的真实肌理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转 移到画面上来,其原理和碑帖的拓印雷同。
二)、触觉肌理制作方法通常有以下四种: 1、刮刻法 刮刻法源于油画创作,利用刮刀、刻刀等工 具,在画面上进行刮刻,得到凹凸起伏的沟壑效果, 触摸起来非常坚硬、崎岖,视觉效果和触觉效果均 非常明显。
2、拼贴法 拼贴法用各种不同的材料(纸张、布料、废旧木片、 刨花、绳子、毛线、玻璃碎片等)剪裁好后粘贴在画面上, 平铺或者层叠铺都会得到不同的效果,是一种即可视也可 以触摸的综合肌理构成。此方法在服装设计中应用较多。
5、吹彩法 吹彩法以吸管为工具,吹动流淌的颜料,使其 改变方向和形状,宜表现树枝、树杈等自然现象。
6、喷绘法 喷绘法是用牙刷或喷笔将稀释好的颜料喷洒在画面 上,喷洒的过程中自主控制各种疏密、聚散的变化,使 画面形成层次感、空间感。
7、抗水法 抗水法是利用蜡烛等油性材料在画面中绘制图案, 然后在画面上涂色,利用水油不溶原理,有油脂的地 方颜色自然晕开,形成复杂,多元,具有民族风格的 艺术特点。
3、编结法 编制法源于传统中的编织席子,竹筐等生活用品, 需要用带状或条状的材料,运用编席子的方法,反复穿 插,形成骨骼线造型,具有极强的秩序美感。如图7-36 为用皮草编结形成的肌理,具有一种古朴的艺术气息。
4、堆积法 堆积法是将大小,形状不同物质在画面中 堆积,形成强烈的视觉和触觉对比。
案例赏析:肌理原理的艺术作品 挪威表现主义画家爱德 华·蒙克的绘画作品 《呐喊》,该作品带有 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压 抑的情调,画面应用肌 理线条和色彩完成了奇 特的造型、动荡的线条、 燃烧的血红色彩云,以 及象征死亡的黑色,表 现出他的恐惧情感。
8、撒盐法 撒盐法是先在画面上用水粉画出想要的图案,然后 将盐洒在画面上,撒的时候要注意画面的疏密效果, 此法也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之一。
9、挤压法 挤压法将颜料滴落在比较平滑的物体表面,如玻璃、金 属板等,然后将纸覆盖在上面,可以拉动也可以不动,再 掀起来,纸面会呈现丰富、自由的肌理效果。
10、熏灸烙烫法 熏灸烙烫法以使用热能源为工具,进行熏烤或者火烧、 烙烫,产生自然、原始的肌理感觉。
第七章、色彩的肌理
一.认识肌理及概念 二.色彩肌理的分类
一.概念
• 肌理:指形象表面的纹理。如:大理石、树皮、 年轮等。“肌”指物体表面的皮肤,“理”指物 体表面的纹理特征、质感、质地。
• 色彩肌理:指色彩在物体表面的变化方式或由物 体表面的凹理的分类
一 )视觉肌理 视觉肌理也是一种平面肌理效果,这种肌理 形式多用于绘画作品中,虽然也会产生一定的三 维立体效果,但相对于触觉肌理来说是不明显的, 大多在视觉上造成的一种视觉感受。在视觉肌理 创作时,需要把握肌理特征,来进行模仿、借用、 重新组合。
该作品在制作中需要利 用蜂蜡绘制图案,并对 其染色,有蜡的地方无 法上色,并形成自然的 冰纹,整体效果原始、 自然。
服装设计中使用的 肌理效果,模仿色 彩的拓印法,大胆、 张扬,设计感极强。
苗族扎染作品,苗族的 扎染非常出名,属中国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 部分,利用“扎”的工 艺进行染色,出现各种 肌理效果,为大众所喜 爱,出现的肌理效果总 是独一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