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爱玲的〈爱〉及其他》课堂实录(一)

《张爱玲的〈爱〉及其他》课堂实录(一)

《张爱玲的〈爱〉及其他》课堂实录(一)师:上课。

(背景音乐渲染情境)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师:有这样一种表达,说“普通人的一生,有时就像一把桃花扇,撞破了头,血溅在扇子上,然后略加点染,就成了一枝桃花”,这是张爱玲式的经典语录。

“张爱玲”三个字,粉红骇绿,影响了半个世纪。

她的一生,又是喧嚣华丽,风流云散的寓言,那么就让我们回眸,回眸那绝美的世界。

方才说道因为张爱玲是一个传奇的女子,她的传记也是林林总总。

大陆的女作家胡辛,她写张爱玲传,命名为《旧上海的最后一个贵族》;台湾的著名女作家、传记作家周芬伶,她的张爱玲传记名字叫《艳异》;还有宋家宏写的张爱玲传,干脆就叫《走进荒凉》。

展示课件● 《旧上海的最后一个贵族》● 《艳异》● 《走进荒凉》你怎样理解这个中含义呢,同学们联想一下,你们怎么解读,因为最近一段时间,我们上了张爱玲的专题课,同学们的课外阅读应该说已经做很大铺垫了。

大家想一想,可以就其中的某个方面,谈一谈你的感受,想到可以举手说。

师:于淼你先来说一下?生:张爱玲出生于1920年,生活在旧上海时期,她的祖父是清末名臣张佩伦,他的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他的父亲是个遗老式的人物,所以说她是“旧上海的最后一个贵族”。

师:于淼同学是通过张爱玲的出身在解读贵族的含义,旧上海的含义。

同学谁还有其他的理解?生:我想说说“走进荒凉” ,我感觉对于张爱玲来说,她觉得人生是荒凉的。

余秋雨这样评价过张爱玲“她死得很寂寞,正如她活得很寂寞,然而文学并不拒绝寂寞,正是她告诉历史,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也同样有一个不在乎多少火药气的一角,正是在这一角远连着的上海文化犹存。

”师:这里面有许多是“余秋雨式”的话语,背起来很生涩,这位同学掌握的还是很好的。

余秋雨应该是一个著名的文艺理论评论家,同时又是散文家,他的评论十分深刻。

那么我们说张爱玲的小说反映的是两座城市的故事,哪两座城市?生:(齐答)上海和香港。

师:既然如此,那也就是说她的视角是独特的,是绝然不同的。

可以说在沦陷区的时候,她是一枝独秀,何谓沦陷区?上海沦陷了,香港倾城了,于是叫沦陷区,所以在这里,要理解他那份“荒凉”。

生:张爱玲传奇的人生结束于1995年9月8日,在洛杉矶的家中,她这样的离开的人世,一生光鲜骄傲的张爱玲,死在难以与家人团聚的异乡,这对于她自己,也是一种荒凉。

师:她是“生的荒凉,死的荒凉”的确如此,张爱玲许多话,都成为谶语,有个词语叫一语成谶,我们讲徐志摩《再别康桥》的时候,老师曾经说过徐志摩,还记得徐志摩么,“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语成谶。

徐志摩的生命正是轻轻的来,轻轻的走。

张爱玲也是这样,也可能是艺术家对生命的一种直觉吧,她曾经说过“快一点吧,快一点吧,否则热闹就赶不上了”,于是这一生就走过荒凉,结局仍是荒凉,她还有一句话“生命是一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也有的说是蚤子,总之,在晚年的时候,孤独寂寞的张爱玲,在洛杉矶时候,张爱玲小的时候也几乎不穿布制衣服了,用什么当衣服?用报纸,因为她觉得总是有蚤子,这恐怕是一种宿命吧。

好了,不想说太多了。

同学们有自己的解读。

生:我想解读一下张爱玲的“艳异”,张爱玲式的美学追求,不是悲壮,而是葱绿配桃红的,能给人以启示的,悲凉的。

师:说的要慢一点,什么配什么?生:葱绿配桃红。

师:葱绿配桃红,同学们要想象,这种色彩的对比,还是那句老话,列宾说的“色彩即思想” ,葱绿和桃红的相配,才是张爱玲的艳异。

你还有怎样的理解?生:她的艳表现在词藻的华丽,比喻的大胆,新颖的用词,具有表现力,正如她一幅奇装惊艳过闹市,给人视觉以强烈的冲击!师:啊,强烈的冲击,这一点我有点不同意,张爱玲在这一段话当中还有一句“我不喜欢的是大红配大绿”,你还要说“强烈的冲击”,这就不是张爱玲了,张爱玲要的不是强烈的冲击,她要的是心灵的暗示,是她那种独特的艳异和荒凉。

生:我感觉她的“艳异”在作品中是虚伪中真实,是浮华中的朴素。

她在美学上不甘心做一个屈服者,她宁愿做一个征服者,她的放纵,她的跋扈,她的……这些都体现她的“艳异”。

师:你用的词是非常“艳异”的,放纵、跋扈,这些词用得非常好。

飞扬跋扈为实雄,这的确是一个褒义词,很有启示,请坐。

那位同学还有补充?生:我认为这种艳异是体现一种桀骜不驯的性格。

师:啊,是一种桀骜不驯的。

生:她在上女子中学的时候,曾写过两首打油诗,讽刺她的老师。

类似这样的事情,金庸先生也做过。

但是我感觉,她作为一个女孩子,毕竟不是金庸。

师:金庸毕竟是金大侠么?生:但是,她作为一个女孩子,她与别人不一样。

师:与众不同的。

生:对,她有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气度!比如说她表现对后母的憎恨时,她曾经说过“希望天上掉下炸弹,把他们一起炸死”,她还说如果她的后母站在他面前,她一定会毫不犹豫的把她从阳台上推下去。

她给人感觉很特别,所以我用一个“异”字来形容她。

师:文如其人,说的太好了。

她将艳异的“异”解读的很有特点,张爱玲一生特立独行,特立独行到什么程度?她喜欢华装炫服,招摇过市,她曾经在旧上海的时候,红遍了上海滩,于是大牌导演争相导演她的作品,这时候一个大导演,阅尽人间浮华的大导演,当她看到张爱玲穿着清末老祖母的衣服,她惊呆了,两个小时几乎无言,这就是张爱玲。

你们还有补充么,读了这么多的书,谁还有想法要表达,大家可以尽情的谈。

生:她的艳异可以从她的文章里读出来,比如说,她敢说一个山是荒凉的,她还会在那里布置一些开的轰轰烈烈的野杜鹃。

师:野杜鹃,你居然在读张爱玲作品的时候,注意到了这个特别的意象“野杜鹃”,这是张爱玲的所爱,你可以解读一下么,能不能给我们阐释一下这个意象的特别内涵。

生:她好像在特别的地方,布置了这些东西。

比如说她这一次,选的地方,拿荒山为背景,在一个非常空旷的地方,展示了她特别喜爱的这些野杜鹃,而且用“轰轰烈烈“这个词形容。

再比如她文章中写到了房子里的故事,她写古典的东西在里头,同时把非常西方的元素混入到其中。

形成一种不伦不类的特点,从这一方面引出要进场的主人公。

师:非常好,刚才在这位同学的回答过程中,我们有些信息还需要强化,如“野杜鹃”这一形象,首先说杜鹃这个意象就了不得,还记得么?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在中国古代的文化当中,它承载的是什么呢?应该是大悲,于是我们说“杜鹃啼血猿哀鸣”,当你听到猿的叫声,你不要忘记,这是在暗示你,这是悲哀,于是杜甫才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不要忘记了,杜鹃的形象是啼血的形象,野杜鹃的形象,轰轰烈烈的野杜鹃的形象,那正是张爱玲人文个性的写照。

第二个关键词,我很感兴趣的是刘嘉丹同学用的“不伦不类”,她用什么来表达不伦不类,张爱玲既是中国古典的,又是西方的,她将西方的和中国古典融合到一起,于是才有《传奇》的“传奇”。

第一个“传奇”加书名号,第二个“传奇”加引号,同学们既然那么了解张爱玲,你们知不知道,张爱玲是一个自己非常在意封面设计的作家,这个大家应该知道,因为她自己能画。

第一版的《传奇》的封面,是她一个好朋友,她一生只有一个好朋友,说起来既多又少,叫什么?叫炎樱。

炎樱的炎怎么写呀?生:(齐答)炎热的炎。

师:炎热的炎,樱是那个樱啊?生:(齐答)樱花的樱。

师:我们说樱花的绚烂,还是在炎热的夏天,这才是张爱玲赋予她一生好友的名字——炎樱。

炎樱为她设计了《传奇》的封面是什么样子?谁能描述一下,想起来了么?看来没有同学注意封面这个问题,看书还要再细。

那老师为大家描述一下:这个书的封面是一个旧式的家庭,背景很昏暗,一个少奶奶正在玩纸牌,奶妈抱着一个孩子站在客厅的角落里,很大的一扇窗子,很大的,很怪异的,一个现代女性,从这个窗子向屋子里窥视,我们说这里包括那两个要素——古典与现代,同学们还有没有补充。

生:张爱玲到美国后,遭到了美国主流文学的反对,她认为这些不要紧,她说过一句话“我在一切潮流之外”,她认为走进荒凉不要紧,因为荒凉之中有真我,有自我。

师:太棒了,张爱玲的话万语千言,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我在潮流之外”,这是怎样的自信与自负,正是这样的自信与自负才造就了一代才女——张爱玲。

二十三岁红遍上海滩的她,仅用两年时间就燃烧了自己生命中所有的智慧、诗情与才华,所以我们仰望张爱玲,那么我想问问同学们,说女性的话,总要打个比方,最接近的比方莫过于花,在你心中张爱玲是什么花?注意我的要求,“张爱玲像什么花,因为……”,一定要简短。

好么?想好的就举手,有麦克的就可以回答问题了。

生:我说张爱玲是“废墟上的罂粟花”。

师:废墟上的罂粟花,我是废墟上的破旗,这是谁的意象?“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是谁啊?(裴多菲)说得好,现在有了废墟上的罂粟花。

我想你不用再说了,表现力非常的强,哪位同学再说?生:我认为张爱玲是荒野上的一朵野花。

师:荒野上的一朵野花,旧上海的最后一个贵族,你用野花来形容,看来你得给大家解释一下。

生:我认为野花开在荒野里,是一片荒凉,像张爱玲一样,但是野花有她娇艳的色彩,给人一种惊异的感觉。

师:惊异的感觉,在荒野上开的野花,经过你的解释,我们似乎懂了。

哪位同学继续说?生:我觉得张爱玲像一支蔷薇,因为蔷薇本身很艳异,且有锋芒,蔷薇花带刺,但蔷薇花与玫瑰花相比,多了一份野性,少了一份俗气。

师:这个感觉把握得很准。

请最后一个同学比喻。

生:我觉得张爱玲像“烈焰中的一朵红玫瑰”。

师:烈焰中的一朵红玫瑰,多有背景呀,可以啊,为什么是烈焰中的红玫瑰?生:因为旧上海正处于战争的背景中,她的艳异,他的才华的锋芒包裹在酡红烈焰中,呈现出一种艳异。

师:很好,毕竟用生命的两年时光绽放,于是有了一种烈焰中的红玫瑰的感觉。

还是不错的。

看来同学们对张爱玲的感觉把握得很准,下面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听同学来朗诵张爱玲的散文精品《爱》,带着什么样的问题呢?认真地听,认真地读这篇散文,然后用四字短语概括你听完的感受,或对文章评价,四字短语,不一定是成语,范围可以大一些。

(找两名同学配合音乐朗诵)课件展示:《爱》张爱玲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

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

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

对门住的年青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地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人被亲眷拐了,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个青年。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师:大家稍作思考,然后把你读文章的感受用四个字的词概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