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溶血性链球菌诱发点滴状银屑病发病机制的探讨

_溶血性链球菌诱发点滴状银屑病发病机制的探讨

溶血性链球菌诱发点滴状银屑病发病机制的探讨郭汉香 廖镜云[摘要] 应用MTT方法检测急性点滴状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 MC)对链球菌抗原的反应,用H-TdR掺入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链球菌抗原刺激的PB MC培养上清液对人角质形成细胞株COLO-16DNA合成以及HLA-DR、ICAM-1分子表达的影响探讨 型链球菌诱发急性点滴状银屑病的发病机制。

结果:急性点滴状银屑病患者PB MC对链球菌抗原的反应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1),其中24h链球菌抗原刺激的PB MC培养上清液对角质形成细胞的促增殖作用较对照组显著增强(P< 0.01),并能诱导角质形成细胞表达HLA-DR和ICAM-1。

具有银屑病素质的个体体内可能存在链球菌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受链球菌抗原或超抗原作用后增殖,产生大量细胞因子,导致角质形成过度增生和HLA-DR、ICAM-1异常表达。

[关键词] 银屑病; 链球菌属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与急性点滴状银屑病(AGP)的相关性早已引起重视,但其诱发机制不明。

我们应用链球菌悬液作用于AGP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了解其对链球菌抗原的反应;并且收获外周血淋巴细胞(PB MC)的24h培养上清液,作用于人角质形成细胞株COLO-16,观察培养上清液中角质形成细胞生物学性状的影响,以探讨链球菌感染后的AGP发病机制。

1 材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临床和病理确诊的AGP和斑块状患者各10例,健康对照10例。

AGP病例多为初发,8例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年龄17~41岁;病程1周~2年。

斑块状年龄17~69岁;病程6个月~20年。

所有患者1个月内未接受糖皮质激素及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

1.2 方法 A组 溶血性链球菌抗原悬液的制备: 溶血性链球菌(北京医科大学微生物学研究室)接种于10%羊血培养皿中,37 ,24h;收获细菌于生理盐水;比浊定量,超声裂碎菌体。

-20 贮存备用。

MTT法检测PB MC对链球菌抗原的反应: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 MC,用C-1640配成2106 mL,每孔200 L加入96孔板。

分空白和链球菌悬液两组,每组至少3个复孔分别加入C-1640和链球菌悬液(菌数104 mL);37 5%C O2条件下72h,常规MTT 法测A值;并吸取24h培养上清液,贮存于-20 。

PB MC培养上清液对角质形成细胞DNA合成的影响:选择生长良好的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株C OLO -16(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免疫室),用C-1640配成1 105 m L,加入24孔平底细胞培养板(1mL 孔);与各组PB MC24h培养48h;H-TdR掺入法测各孔放射作者单位: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518116活性。

统计学处理:每个上清液样本以至少3个复孔的平均cpm表示H-TdR掺入量,各组cpm均值差别用t检验。

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B MC培养上清液作用后的角质形成细胞膜表面分子(HLA-DR IC AM-1)表达:选择良好的COLO-16细胞爬片,与各组自发生长或链球菌抗原刺激的PB MC培养上清液共同作用36h (上清液与培养液比例1:10),常规组化染色方法检测HLA-DR和ICAM-1分子表达。

2 结果2.1 银屑病患者PB MC对链球菌抗原的反应 统计学结果显示,点滴状组的PBMC对链球菌的反应较对照组明显增强(A值差值为0.057!0.045),具有显著性差异(t=4.001,P<0.01);斑块状组的PB MC虽然也有增殖(A值差值为0.015!0.060),但无显著差异(t=0.770,P>0.05)。

2.2 PB MC培养上清液对角质形成细胞DNA合成的影响 见表1。

AGP组、斑块状组和对照组链球菌抗原刺激的PB MC培养上清液,均较自发生长的PB MC 明显促进角质形成细胞DNA合成;其中AGP组较斑块状组和对照组显著增强(t值分别为3.454、3.037,均P<0.01);而自发生长的PB MC培养上清液对角质形成细胞的促增殖反应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表1 外周血单核细胞培养上清液对人角质形成细胞DNA合成的影响 ( x!s)组别例数上清液来源自发生长链球菌刺激t值P值点滴状组1012457.5!8342.5825479.0!8848.6 3.386<0.05斑块状组1010078.0!7347.016488.0!3054.0 2.547<0.05对照组 1011976.0!4735.515538.0!2124.0 2.170<0.05790China J Lepr Skin Dis.Sep2007,Vol.23,No.92.3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实验中由于受收集上清液数量的限制,我们仅作了定性观察。

发现所有4例(4 4)链球菌抗原刺激的AGP患者的PB MC培养上清液,均可诱导人角质形成细胞表达HLA-DR和IC AM -1;而斑块状组有1例(1 3)。

对照组和自发生的PB MC培养上清液偶尔也有HLA-DR和ICAM-1的弱表达。

3 讨论对于 型溶血性链球菌所诱发的AGP的发病机制,Valdimarsson等2特别重视链球菌超抗原的作用,认为M蛋白、致热外毒素等超抗原成分可通过与T细胞受体(TCR)V 区结合,直接大量活化T细胞,有着类似致分裂原的作用。

Baker等3曾用重复胰酶消化的方法去除链球菌表面的M蛋白,发现斑块状银屑病患者的PBMC对胰酶消化后的链球菌反应较消化前明显下降;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

这提示存在对M 蛋白有特异性的T细胞。

由于链球菌抗原成分复杂,每个链球菌是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对人体的致病过程。

所以我们应用超声裂碎的链球菌悬液作用于人PB MC。

与Baker等3稍有不同,我们发现AGP患者的PB MC对链球菌抗原的反应明显强于斑块状和对照组。

由此推测AGP发病可能与PB MC对链球菌抗原敏感性增强有关。

活化增殖的PB MC,尤其是T细胞可产生大量细胞因子,导致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活化和过度增殖。

受链球菌作用的PB MC培养上清液中存在大量细胞因子,对角质形成细胞的DNA合成有显著促进作用,并能诱导角质形成细胞表达HLA-DR和IC AM-1,参与炎症过程。

这以AGP组更为明显,表明上清液中含有促角质形成细胞增殖与活化的因子,可能是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免疫病理改变的原因。

参考文献1Hansen MB,Nielsen SE,Berg K.Reexamination and further devel op ment of a precise and rapid dye method for measuring cell growth kill.J Immunol Methods1989;119:203-210.2Valdimarsson H,Baker BS,Jonsdotti L,et al.Psoriasis;a T-cell mediated autoi mmune disease induced by s treptococcal superanti gen? Immunol Today1995;16:145-149.3Baker B S,Bokth S,Garioch JJ,et al.Decreased T cell reactivi ty to trypsinized group A,type M22streptococci in psoriasis.Acta Dermatol Venereol1994;74:276-278.(收稿:2006-10-27 修回:2007-01-26)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48例临床分析方 圣 曾凡钦 朱晓浚 谭国珍 尹若菲 米向斌[摘要] 对48例儿童期发病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其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多以关节炎、发热、面部红斑为首发症状,临床表现中血液系统、肾脏和神经系统受损及淋巴结肿大尤为突出。

男性较女性系统受累严重,且免疫指标阳性率较高。

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病情较严重,系统受累广泛,容易继发感染和误诊。

不同性别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存在一定差异。

[关键词] 儿童; 系统性红斑狼疮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年龄因素对红斑狼疮的发生发展以及临床表现产生影响,儿童SLE有着自身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系统受累较为严重。

为探讨其临床特点,对我科2003~2006年诊治的48例儿童SLE 患者作回顾性分析。

1 临床资料1.1 病例来源 2003~2005年我科收治的住院患者共48例,其中男8例,女40例,发病年龄4~14岁,全部患者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完全符合美国风湿学会1982年制订的SLE诊断标准2。

1.2 观察项目 见表1。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皮肤科,广州,5101201.3 实验室检查 采用Hep-2细胞株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测定ANA及E NA多肽抗体谱的印迹检测(IB T),放射免疫法检测Anti-dsDNA。

DNP,RF以及ACA用E LISA方法测定。

包括(1)血、尿常规检查;(2)生化检查:肝肾功能、血糖、血脂、蛋白等;(3)免疫学检查:ANA、抗ds-DNA、RNP、Sm、DNP、SSA、SSB 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的比较用2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2.1 临床表现 48例儿童红斑狼疮的主要临床表现详见表1。

以皮肤黏膜系统受累最为常见(88%),其次为骨骼关节系统(81%)和狼疮性肾炎(71%)。

发791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7年9月第23卷第9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