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小学教育专业知识
一、填空。
(每题1分,10分)
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3.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该是(语文实践)。
4.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5.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6.(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也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
7.1—4年级从写话、习作入手,是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
`
8.语文课程总目标第4条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9.《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
10.课程目标按照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二、单项选择题。
(每题1分,10分)
1.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我们应该
A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B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C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2.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 C )
①合作精神②创新意识③参与程度④探究精神
A ①②③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②③④
3.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 B )
①朗读②分角色读。
③表演读。
④默读
A ①②③④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4.以下的目标陈述是“课标”对哪个学段提出的“口语交际”的要求:( C )
“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
A 第一学段
B 第二学段
C 第三学段
5.下列目标属于第三学段的是:(D)
A 根据表达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B 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C 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D 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6.《语文课程标准》给老师们提出了(B )条教学建议。
A 4条
B 5条
C 6 条
7.“能主动进行探究式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是“课标”总目标中的(B))条。
A 第3
B 第5
C 第7
D 第9
8.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应鼓励学生:()
A 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
B 在口语交际课中
C 在家庭生活中
D 在与社会人群交往中
9.对学生作文修改的评价要:()
①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的内容②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
③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的过程④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
A①②③B①②③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0.关于“识字写字”的阶段目标,下列陈述有错误的是( C )
A 1—2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其中800—1000个会写
B 3—4年级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C 5-6年级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三、判断题。
(每题1分,10分)
1.《语文课程标准》共分成四个部分,分别是《前言》、《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
(×)2.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
(√)3.语文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
在语文教学中要学习语音、语法知识和规则入手,逐渐训练阅读与写作,努力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4.语文教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二是遵循汉语本身的规律。
(×)5.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6.阅读教学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
(×)7.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8.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在各个学段都应该重视。
(√)9.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自然特点,关注人类,关注环保,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0.教科书主要是课堂教学用书,所以它不属于语文课程资源的范畴。
(×)四、简答题。
(每题3分,9分)
1.请你简述什么是“语文素养”。
(所谓语文素养,其内涵十分丰富,其特点是实践性和综合性。
它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文积累、情感态度、思维品质、需要情趣、思维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
一句话,是整合的,是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语文素质。
)
2.实施评价应该注意什么?
(一是明确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作用;
二是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是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
四是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但更应重视定性评价;
五是注意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
六是根据各学段目标达成的要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
3.在课标精神的指导下,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应该着重做好哪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引导学生发现识字方法、识字规律;
二是引导学生在课外,在生活中主动识字;
三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运用运用中巩固。
不断复现是巩固识字的重要方法,而把识字放到语言环境中,巩固的效果最好。
)
五、分析论述(教学设计或说课材料)(1题,16分)
1.设计语文课程目标遵循哪些指导思想?
(课程目标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第二部分。
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部分。
设计课程目标的指导思想有三个方面:(1)九年一贯整体考虑,体现课程目标的整体性、阶段性和连续性;(2)从三个纬度提出课程目标,分别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全面而富有新意;(3)从五个方面提出阶段目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和”和“综合性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