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教案课题:《窦娥冤》(节选)课型:新授课时:2课时教法:讲授,讨论,诵读,练习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关汉卿以及元杂剧相关文学知识;2、分析和感受窦娥的人物形象特点,理解本剧的主题思想;3、体会本剧唱词朴实自然、精炼优美的特点。
教学重点:窦娥人物形象分析,剧作主题思想分析难点:剧本中一些关于元杂剧的知识,字词,以及典故的出处,用意等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
古代戏曲是以表演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为基础,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和杂技为一体的综合舞台艺术。
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
是我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它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二、介绍中国古代戏曲知识和元杂剧的相关文学知识1、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指元明清戏曲,其形式包括元杂剧、元散曲和明清传奇。
2、元杂剧,元杂剧中的“四大爱情剧”、“四大悲剧”、“四大家”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在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戏剧样式。
它的最初出现大致是在金末元初,元以后完备、成熟并开始兴盛起来,到了成宗元贞、大德年间,进入鼎盛时期。
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
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
(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
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
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
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四大爱情剧:关汉卿《拜月亭》,白朴《墙头马上》,王实甫《西厢记》,郑光祖《倩女离魂》。
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三、作者简介关汉卿,生卒年月不详。
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
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
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8部。
《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
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也是世界十大悲剧之一。
1956年,他的名字同孔子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他一生“不屑仕进”,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
他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与当时许多戏曲作家、杂剧演员有着密切联系。
元末熊自得《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明初贾仲明《录鬼簿》说他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他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既是编剧,又能登台演出。
自言“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四、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板书。
五、老师介绍《窦娥冤》剧情,说明本课学习重点,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布置下一节预习思考的内容七、布置作业第2课时一、分析课文1、课文节选的这一折,可分为三部分,即三个场面赴刑场----怨天([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见婆婆----诀别([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在刑场----誓愿([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2、第一部分,先让学生读一读,然后小组讨论,分析1)《端正好》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2)“游魂先赴森罗殿”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怎样理解?3)概括地说,《滚绣球》一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滚绣球》中有一句是说命运不由自己掌握,这句话是哪一句?它采用了什么诗歌手法?5)引用“盗跖、颜渊”的典故有何作用?6)《滚绣球》中有一句话揭露了社会的严重不公,是哪一句?7)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明确:1)表现了窦娥满腹冤屈与怨恨。
2)讳饰,实际是说被杀头而死。
3)既表达了对天地不公的不满,又表现了主人公的反抗精神。
4)“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采用了兴的手法。
5)这里是用以指责天地好坏不分,黑白颠倒。
6)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7)窦娥受神权思想影响,开始也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了,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
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
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小结:反抗的窦娥3第二部分,读一读,小组合作讨论,在押赴刑场的路上,窦娥要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这一细节刻画对塑造窦娥形象和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明确: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让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啊!而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
因此,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仅使窦娥这个形象更其丰满动人,也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
小结:善良的窦娥4、第三部分,学生读一读,小组讨论,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对比阅读她的三桩誓愿与第1层对天地的指责,试分析他们是否矛盾。
剧作家为什么要在这折戏的结尾安排“三大奇愿”这样的情节呢?明确: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素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昭雪,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高尔基曾说:“ 悲剧的戏剧性,一方面来自于性格之间的冲突,另一方面来自于性格内部的冲突。
”在黑暗的吏制下,窦娥反抗着,又无奈着,挣扎着,又找不到出路,这是普通劳苦民众在黑暗封建社会里必然的悲惨结局。
这显然是矛盾的。
在这里,我们看到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
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这也是关汉卿的矛盾。
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
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这三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治腐败,人民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
它着力表现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感动天地的力量。
三桩奇愿充分体现了人民伸张人间正义,杀尽贪官污吏,洗雪冤屈的良好意志与愿望。
也是作者浪漫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
小结:不屈的窦娥5、窦娥人物形象小结勤劳善良,孝顺贤惠,刚毅顽强,敢于同恶势力斗争到底。
二、学生再读课文,拓展思考下列问题1、《窦娥冤》是经典悲剧,你认为其冤在何处?悲在何处?2、曲词中,除了叙述窦娥的冤情外,还表露出了窦娥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具体曲词进行分析。
明确:1、冤,即无辜受屈。
窦娥怕连累婆婆而屈招,可恨的是官府竟偏听偏信,毫不作调查研究,更不作情理剖析,严刑逼供,草草结案。
2、曲词中除了“冤”贯穿全篇外,还有“怨”、“悲”、“恨”的思想感情。
第一部分中,尤其是〔滚绣球〕一曲,指斥天地、怒斥鬼神,是她绝望中的呼号,是她用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社会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是对人世间不公的揭露。
可以说,在这一曲中,窦娥的冤是由“怨”来体现的。
第二部分中,以宾白为主,通过婆媳对话,交代了窦娥孤苦无依的身世和她屈招的无奈,实在令人悲从中来。
〔快活三〕〔鲍老儿〕二曲,一字一泪,泪中含血。
即使如此,她还劝婆婆不要烦恼哭啼,则更令人悲不自胜。
第三部分中,窦娥把斗争矛头直指反动统治者。
一个心地善良的妇女却喊出了“着这楚州亢旱三年”的呼声,并直斥“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腐败吏治,若不是“恨”到了极点,又如何能发出如此誓言?三、写作特点1、戏剧情节抑扬结合,高潮迭起作为整出戏的高潮部分,课文在情节结构的设计上张弛结合,节奏鲜明,波澜起伏,颇具匠心。
第一个场面,窦娥指天斥地,怨气冲天,唱腔与唱词激越高亢,人物感情波涛汹涌,这是“扬”。
第二个场面,窦娥与婆婆诀别,情调转为哀婉凄伤,唱腔与唱词也徐缓低回,如泣如诉,这是“抑”。
第三个场面,窦娥发下三桩誓愿,情感的抒发淋漓尽致,是高潮中的高潮。
这又是“扬”。
作者在两个高潮场面中加入一个“抑”的场面,既增加了故事情节的曲折性和戏剧性,展现了窦娥善良孝顺的美好品德,又为下一场的“扬”蓄势,使第三个场面的发展更生动,更有力。
第三个场面也不是简单地“扬”,而是随着三桩誓愿的倾诉,层层上扬,愈扬愈高,本折剧情在高潮中结束。
2、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自然结合《窦娥冤》深刻反映了元代社会吏治昏聩、法度不公、恶人横行、百姓无告的黑暗现实,作者在剧中加进了不少理想的成分,使之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气息。
窦娥三桩誓愿的实现,以及第四折中冤魂的出现,最终惩恶扬善的结局,在现实生活中是绝对不可能的,然而,它确实更强烈地表现了窦娥至死不屈的精神和民心所向、民众所愿,这种在任何黑暗势力的压迫下也不屈服的坚忍不拔的力量是足以感天动地的。
窦娥的这种强烈的复仇愿望和坚定的胜利信心,也就是关汉卿的愿望和信心。
因此,关汉卿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继承了神话的传统,借助感天动地的宏伟想象,让誓愿一一兑现,正是在感情上满足了观众的心理需求。
3、曲词和宾白个性鲜明,朴素自然课文中的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炼优美,浅显而见深邃。
例如,“快活三”、“鲍老儿”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令人凄怆,刻画出窦娥与婆婆死别的悲痛心情。
曲白相生是中国戏曲重要的叙事手段。
一般地讲,曲多用于抒情,白多用于叙事;但情与事难以截然分开,情中寓事,事中含情,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
如,三桩誓愿的场面,三次用“白”提出誓愿,依次讲出“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若窦娥委实冤枉”“我窦娥死得委实冤枉”;三次用“曲”强化感情,依次就相应的四个典故来抒发胸臆。
曲白相生,把窦娥为其冤屈而抗争的精神表达地深切而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