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窦娥冤 答案

窦娥冤 答案

《窦娥冤》第一课时答案
1.C2.D学习交流2 答案:关汉卿是一个坚强不屈,势与黑暗势力作斗争,充满反抗精神的正直的全能戏剧家。

东海孝妇①汉时,东海孝妇养姑甚谨②。

姑曰:"妇养我勤苦。

我已老,何惜馀年,久累年少。

"遂自缢死。

其女告官云:"妇杀我母。

"官收系之,拷掠毒治③。

孝妇不堪苦楚,自诬服之④。

时于公为狱吏⑤,曰:"此妇养姑十馀年,以孝闻彻⑥,必不杀也。

"太守不听。

于公争不得理,抱其狱词⑦,哭于府而去。

自后郡中枯旱,三年不雨。

后太守至,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枉杀之,咎当在此。

"太守即时身祭孝妇冢⑧,因表其墓⑨。

天立雨,岁大熟。

长老传云:"孝妇名周青。

青将死,车载十丈竹竿,以悬五幡⑩。

立誓于众曰:'青若有罪,愿杀,血当顺下;青若枉死,血当逆流。

'既行刑已,其血青黄,缘幡竹而上标(11),又缘幡而下云。

【注释】①本篇写孝妇周青因冤狱受死刑,上天为之感动。

构思出人意表。

元人关汉卿《窦娥冤》本事即源于此篇。

东海,郡名,汉时郡治在郯(今山东郯城县)。

②姑:婆母。

谨:恭敬。

③拷掠:拷打。

毒治:严刑审问。

④诬服:承认不实之罪,犹言屈招。

⑤于公:汉丞相、西平侯于定国之父。

《汉书·隽疏于薛平彭传》云:"其(于定国)父于公为县狱吏、郡决曹。

决狱平,罗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恨。

郡中为之生立祠,号曰'于公祠'。

"其中并载东海孝妇事。

⑥闻彻:闻名四方。

⑦狱词:论罪文书。

⑧身祭:亲祭。

⑨表其墓:即在墓前树碑,以表彰其孝行。

表,作动词用。

⑩幡(fān帆):长幅下垂的旗帜。

(11)标:竹杆顶端
【译文】据《汉书•于定国传》记载:汉朝时,东海有一个孝妇,很早就死了丈夫,又没有儿子,但赡养婆婆非常周到,婆婆想让她再嫁,但她坚决不肯。

婆婆对邻人说:“媳妇侍候我实在幸苦,我老了,拖累年轻人太久了,怎么办呢?”后来,婆婆就上吊自杀了。

她的女儿就到官府告状说:“那妇人杀了我母亲。

”官府就拘捕了孝妇,用刑具拷打惩处她,孝妇实在受不了那种痛苦,违心地被迫承认自己有罪。

当时于公担任狱吏,认为这个妇人赡养婆婆十多年,以孝顺而出名,一定不会杀人。

太守不接受他的意见,于公争辩而不被理会,就抱着那案件的供词在太守住所痛哭后离去。

太守最后杀了那妇人。

孝妇被杀后,郡中大旱,三年没有下过雨。

后任太守到任后,于公说:“孝妇不应当被判死刑,前任太守冤杀了她,过失就在这里。

”于是太守亲自去祭奠孝妇的墓,在墓前刻石,表彰她的德行,天立即下起雨来,当年获得丰收。

从此人们非常敬重于公。

干宝的《搜神记》则使得“东海孝妇”的故事更为完善,它补充交待了孝妇名叫周青,同时还叙述了周青将死的一个情节:周青将被处死时,请求用车载着十丈长的竹竿,用来悬挂五色长幡,当众立誓说:“我若有罪,甘愿被处死,血会顺着流下;我若是冤枉而死,血会向上倒流。

”刚处死了她,那血是青黄色的,沿着长竹竿往上流,到了竿顶,才又沿着幡而流下。

据说《窦娥冤》中窦娥就是以她为原型的。

其中窦娥临刑前唱到:“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

”其中“孝妇”说的就是她。

第二课时答案
1楔子的作用是什么?对故事由来作简单介绍。

引出下文。

2 窦天章上场后独白的作用是什么?这类独白有何特点?交代全剧故事的缘由,是窦娥不幸命运的开始。

特点:大都是用短句,符合口语习惯。

质朴简练,以把事例交代明白为标准,忌啰嗦。

多使用当时的口语词汇。

3 张驴儿、蔡婆婆各是怎样的人物形象?
张驴儿:泼皮无赖,品行恶劣,是旧社会黑暗势力的代表。

他的救人纯属巧合,救人后他立即乘人之危,要赚人家便宜。

赚人家便宜不成即生杀人之心。

错杀了父亲又把责任推到窦娥身上,他的行为恶劣之极。

蔡婆婆:善良,逆来顺受,怯懦。

面对张驴儿父子的强娶动摇不定,间接导致了都饿得悲剧。

4 语言特点(此题各位老师自己加些分析)
口语化,通俗易懂,非常接近生活中的口语。

作者不愧是“本色派”代表。

个性化。

紧扣剧中人物身份地位,使人物性格鲜明。

比如窦娥的反抗性格。

第三课时答案
1 “窦娥冤”“冤“在何处?如何造成的?
无辜受屈。

窦娥拍连累婆婆而屈打成招,可恨的是官府竟偏听偏信,严刑逼供,草草结案。

造成冤案的是官府的昏庸和残暴,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2 关于《滚绣球》的思考
(1)本曲的主旨是什么?对天地鬼神的怨恨,以及强烈的反抗精神。

(2 )天地鬼神象征着什么?封建统治者。

黑暗现实。

(3)本曲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呼告对比反问反复对偶借代
3 关于三桩誓愿
(1)窦娥发下了哪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
(2)这三桩誓愿分别是由什么典故想到的?略
(3)这三桩誓愿的侧重点是否一样?是否可以互换位置?
第一个誓愿: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第二个誓愿:她希望自己的冤屈能够感动上帝(老天爷);
第三个誓愿: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恶人。

逐层递进。

不能换。

(4)这三桩誓愿两桩即时应验,还有一桩在第四折中也得到验证。

作者这样写的意义是什么?
①三桩誓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

②它着力表现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感天动地的力量。

③三桩誓愿充分体现了人民伸张正义,杀尽贪官污吏,洗雪冤屈的反抗意志与良好愿望。

浪漫主义手法。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手法的结合。

现实主义:由于政治黑暗,吏治腐败,致使孤苦无告的窦娥惨遭杀戮,蒙此奇冤。

现实主义的描写使我们认识到窦娥冤狱的典型意义,认识到当时社会制度的残酷、吃人本质。

浪漫主义: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实是因冤而怨,连“皇天也肯从人愿”,才能一一应验。

(5)她的三桩誓愿与第1折对天地的指责有什么关系?是否矛盾?
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应该是矛盾的。

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对天的依赖是交织在一起的。

这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5窦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分条概括。

窦娥是一个勤劳善良、坚强刚烈、富有反抗精神、具有封建贞节观念的古代年轻妇女的典型代表。

①坚贞。

一生命苦。

三岁丧母,七岁父亲离去,17岁成婚不久丧夫,坚决不改嫁,对婆婆同意改嫁很是不满,对张驴儿父子逼迫深恶痛绝。

②反抗。

受神权思想影响,开始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

残酷现实面前,觉醒。

大胆谴责神权,实际上也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

也折射出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③善良。

押赴刑场时走后街,死亡在即想到的还是年迈的婆婆。

④不屈。

三桩誓愿是宁折不弯,坚强不屈精神的集中体现。

二问题探究对于结尾的“三愿”,有人认为是“亮点”,有人认为是“败笔”。

对于这个问题,你是怎样认识的?
败笔。

这种带有浪漫主义的手法,淡化了人在矛盾斗争中的积极作用。

窦娥的愿望实现了,但却不是斗争换来的,而是其冤屈感动了上天。

将斗争精神寄托于神灵,这种消极的描写冲淡了整个作品的思想意义。

亮点。

这并不是宣扬封建迷信,而是浪漫主义的艺术处理。

这一情节的安排,强化了悲剧气氛,用以反映窦娥冤屈的奇大。

“托于神祗”仅是其外壳,其可信还是表现窦娥无辜遇害的满腔愤慨。

三桩誓愿的实现,使主题深化,悲剧气氛强烈。

三、都对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