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乐器”进课堂的音乐教学实践研究一、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1、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要以审美为核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通过亲身参与音乐活动来加强音乐体验,强调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来开发学生音乐潜能,强调教学必须以激发音乐兴趣与培养良好态度为基点并视之为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
2、王次昭在《音乐美学》中指出:声音是音乐艺术的物质材料,音乐艺术总是以音响标志着它的存在。
作为音乐材料的声音同时肯人“非自然性”和“非语义性”这二个基本属性。
可见,音乐中的声音具有创造与表情性,它所赋予的内涵是丰富的。
然而,装载着丰富内涵的“音乐材料”又是什么呢?大凡就是声乐、器乐及其相融合的音乐形式!可想而知,要体验乐器的魅力,必然让学生接触乐器,自制乐器在农村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3、创造教学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发掘创造性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也是引导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的重要学习领域。
这个领域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时间能力的新型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自制简易乐器的教育价值是很大的,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他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坚强毅力一不怕困难、坚持到底。
4、在城市学校,器乐进课堂已很普遍,学生不仅在学校,而且在家庭中也会学习一两种乐器。
因此,乐器对于城市孩子来说已是司空见惯。
但是在农村学校,由于经费等各种原因,有的小孩连常用打击乐器都没有看到过。
在人音版的音乐教科书中,一年级就出了碰铃、木鱼、响板等乐器,同学们很好奇,也都很感兴趣。
为了利用学生们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欲望,学会享受音乐,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发展学生合作能力及创造能力,创造学生个性的发展,尝试让同学们自制乐器的想法油然而生。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的普通教育水平时,往往对器乐教学的普及与否作为一个重要标准。
具了解,美国小学生乐器(包括各种简易乐器)的比例几乎为100%,德国中小学生均有45%,而日本则从幼儿园到中学都组织学习。
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指出:“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器乐教学应与唱歌、鉴赏、创造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
”为此,器乐教学的重要性是学生为所学知识的重要实践。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激发审美参与,并通过一系列基于审美表现、审美创造和自制乐器的整合应用活动,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
主要是针对学生自制乐器,让学生在敲敲打打中,认识乐器,演奏乐器,为歌曲伴奏等形式,并且,能够利用身边的物体,模拟自然界的各种声音,从而达到创作的高度。
三、课题的基本理念音乐是一种非语义的信息,音乐的这种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特征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
我们认为,在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让学生自制乐器,主要是基于以下的教学理念:1、变“学会音乐”为“会学音乐”。
把音乐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索学习。
2、打破“教”与“学”的概念,学会“探索”。
在让学生自制乐器的同时,不能只是停留在制作乐器上,要走向怎样使用乐器,更多的是怎样合作使用乐器,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3、从模仿走向创造。
对于音乐教育的价值,已引起包括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在内的众多音乐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越来越成为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中小学的音乐创造活动常常是从模仿入手的,模仿是音乐创造的必经之路。
先让同学们模仿,然后,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进行创造学习。
四、课题的研究内容自制简易乐器的内容很广:自制节奏乐器、自制吹奏乐器、自制弹拨乐器,多用于探索、表现、体验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段落、情绪等。
1、自寻音源材料在课堂上,教师们都会习惯用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为歌曲伴奏,用于表现音乐。
其实,还可以寻找身边的物体:如课桌、书本、玻璃杯等,用以探索、体验音乐的进行、休止、速度、力度、段落、情绪等。
2、自制节奏乐器,制作的方法有:用塑料瓶装上一些豆粒或沙砾,将其封死后,即可作成一个沙槌;用铅条弯成一个半圆形,将酒瓶盖去调皮垫并在中间打孔,再将瓶盖穿在铅条上并将接口用布条缠死。
最后,用布条将手持乐器部分缠好,即可以做成一个自制串铃。
3、自制吹奏乐器,多用于探索音乐。
例如,用几个啤酒瓶,分别注入不同量的水。
注水时,随时测试其音准,以便使其适于乐曲使用的音高。
完成后,每个酒瓶由一个学生来吹,大家共同来完成一首乐曲,尤其是用于歌曲的伴奏——吹奏固定低音。
又如,将胶泥揉匀,制成一个空心的椭圆形球状,将上部稍稍削平,打上一个吹孔,在其前部在打上几个音孔,晾干后即可成为一个自制的埙。
4、自制弹拨乐器,多用于探索节奏,有时也用于探索韵。
例如,用塑料标和橡皮筋制作弹拨乐器。
制作方法是:将橡皮筋上下方向套在塑料杯上,再用橡皮筋横向地套在塑料杯上,以便使上下方向的橡皮筋稳固在塑料杯上。
使用时,用手指拨动杯门的橡皮筋使其发声。
这种乐器常用于歌唱或演奏中拨动各种节奏型。
五、课题的研究目标1、通过研究实践,激发学生审美参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2、通过研究实践,促进学生对课堂乐器的综合应用能力(包括乐器的基本演奏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合作能力。
3、通过研究实践。
开发与教材学习同步的乐器综合应用校本教材,含同一乐器的多元应用及乐器进课堂的多元推进。
4、通过研究实践,提高教师课堂乐器应用的研究与整合能力,提升教师驾驭“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课堂教学能力。
六、课题研究对象、方法与原则(一)研究对象1、以人音版小学音乐新课程教材为对照教材2、以课堂打击乐器的逐步引入及整合应用为研究点3、把全校的学生分成低、中、高段,分别选择二个班第二学生为实验对象(二)研究的方法行动研究法:课题组定期组织教研课,探索自制乐器教学的思路。
感受法:在自制乐器的教学中,强调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及时反馈,调整策略,提高自制乐器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直观,启发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设计、自己动手,注意制作内容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
我主要遵循以下的教学原则:1、主体主导原则。
新课标中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在自制乐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情景创设、技巧表现等手段来引导学生感知、想象音乐,使学生在器乐演奏中激发学习兴趣,主动学习音乐。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师示徒效的教学方法,采取兴趣诱发式。
2、民主愉悦原则。
教师在自制乐器的教学中要建立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用自身的丰富情感使学生处于愉悦状态,让学生乐于主动接受艰苦的器乐演奏。
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变“苦学”为“乐学”,使学生明白“乐(音乐)即乐(快乐)”的道理。
3、成功激励原则。
教师在乐器教学中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进行积极评价,使学生进入兴奋状态,让学生体味成功的愉悦,激励他们在学习中大胆演奏,敢于创造。
学生在乐器演奏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过程是枯燥乏味的,经常出错,会使乐器失去吸引力,难以掌握更会使学生丧失学习激情,教师要充分把握成功激励原则,激励学生在掌握“双基”的基础上大胆创造。
4、求异求优原则。
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育及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创造性格和创造意志,对乐器的配备或乐曲的理解提出不同的见解,力求达到最优化。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教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经常作“与众不同”的鼓励,随时给予旁诱侧导,使学生想象力更加丰富,思路更加扩展,以获取良好的发现或发明创造的契机。
5、启发探索原则。
在乐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掌握乐器的演奏方法,更好地以自己的独特见解去表现乐曲。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经过小组的讨论,自己练习,并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探索。
教师应善于鼓励学生,敢于实践,不为困难吓倒,让学生在乐器演奏中进行创造性想象,说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想象中进入创造性的精神状态,从而十分精彩的表现音乐。
七、课题的研究步骤1、准备阶段:2007年8月——2007年10月开展新课程理论学习及乐器进课堂相关研究文献的学习;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开展前期课题证,购置课堂儿童打击乐器。
2、研究阶段:2008年1月——2008年6月进一步修改研究方案,提出学期研究计划;设计与教材相融合的乐器综合应用预案;实施与修改综合应用预案;执教典型研究课;相关论文、阶段性研究报告的撰写等。
3、总结阶段:2008年9月——2009年10月收集课题研究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完善乐器整合应用研究校本及相关课例、教学设计;申请结题与成果申报八、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1、开发出课堂乐器“同步整合”应用教学的校本(含典型的课例与教学设计);2、进一步完善乐器整合应用研究的具体操作方法与措施;3、学生审美兴趣高涨、审美表现与创造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九、课题组成员及分工组长:吴红燕全面负责,支持研究,关注乐器制作副组长:王彩萍方案设计文献收集执笔报告成员:彭淑娟具体负责低段年级课堂实施进行实验研究楼志刚具体负责中段年级课堂实施进行实验研究吴海燕具体负责高段年级课堂实施进行实验研究十、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 023、曹理等著《音乐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陈燕秋《音乐技能教学的再思考》中国音乐教育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