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等职业学校美学教育的意义
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国务院下发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
党的十七大和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这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为让学生成为新一代合格的“蓝领”,培养“合格+特长”的学生,既努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要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既要培养他们做一个合格的学生,更要培养他们做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既要成为有理想有道德的青年,更要成为有素质的现代企业员工。
要达到我们的教育目标,美学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职业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的活动。
传统的以思想灌输、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等为目标的教育方式,忽视了人的发展需要,受教育者——学生的主体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中普遍存在苦学、厌学的现象。
要克服这种教育异化现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师本身首先要树立教育美学的意识,依据教育美学的规律,促进以提高人的素质、发展人的潜能为目的的教育。
美学教育的任务是把美学理论渗入人们的审美心理、审美意识之中,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其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可开设专题讲座,如行为美,外在美和内在美等;在技能实习实训中让学生懂得动作美、劳动美等,要把美学教育贯穿于各学科教育中。
如何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呢?
首先,教师本身教育观念的更新是教育改革的基础。
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活动中,教师不再仅仅充当“传输知识的工具”,而应该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激活学生内在动力,成为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助产士”,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将要学、要记、要做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体现出教育美的形象性、和谐性、情感性、自由创造性和个性化,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成长的乐趣,从而体验到不断完善自我的喜悦,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而教师同时也能从中分享学生成功的感受。
教师要充分运用教育美学思想,有创意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寓教于美,寓教于乐,从而达到有效的教育效果。
加强学生人体美教育。
让学生明确外在美和内在美,知道什么是美的言行,什么是不美的言行,从而促进学生在日常生活
学习中潜移默化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和习惯。
荀子在《非相》篇中写道”形象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
形象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
”对学生来说,外在美就是体质健全,五官端正,衣着得体适合,要求穿适合中学生的服饰,留适合中学生的发型。
心灵美就是人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方面的美。
表现在个人和国家的关系上,就是爱祖国;在处理个人和集体关系时,要爱集体、公而忘私、遵守纪律和社会公德;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要诚实正直、助人为乐、团结同学。
表现在个人修养方面要严于律已、自尊自爱、刻苦学习、奋发图强。
通过这种理论教育,启发引导学生来判断分析哪些是美的哪些是不美的,从而从理论和实践中实现了人体美教育的
目的。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境。
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教师在课前要设个好的意境,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激情和余地。
如音乐课,革命歌曲气势磅礴,可通过相关的录相带和讲解创造一个情景相融的审美意境,从而激发学生高亢激昂的热情。
民俗歌曲清朗委婉,可通过录音或实践(歌颂祖国的可让学生在室外亲身感受体会),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有”音乐感的耳朵”,”寓教于乐”。
通过创设意境,间接的激发学生审美感知、审美意识的热情,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理解和审美情趣,进而达到审美创造。
三、营造校园中教育美的文化氛围。
一个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在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中能起到净化、美化心灵的作用。
例如:课室里的环境布置,名人名言和名画的启迪,校园文化墙,校园雕塑,还有学生们自己的书画、手工艺作品、科技作品等在校园墙壁、长廊上的展示, “让每一面墙都能说话”等,都是规范美教育的极好氛围。
对学生进行审美理想教育和校园环境的美的创造的培养。
学生白天在校时间长,一个幽雅和谐的校园,安静整洁的教室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而且有利于学生提高精神境界,得到美的享受。
因此,校园环境的美化,是实现审美理想达到审美创造的重要内容。
可以通过开辟或提供社会实践的场所,让学生亲自参与种花种草的园林工作和修理桌椅粉刷墙壁等劳动实践活动。
一方面,培
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给予美的感知和享受。
另一方面,培养他们爱惜校园环境及其财物的品质;激发他们创造的热情和想象的天地,营造一个美伦美奂的室内外环境;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身心健康的发展,达到以”以美启真,以美储善,以美怡情”的审美教育的作用。
四、对教师进行审美教育。
我们的周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基本条件之一。
”德高为范”,教师不仅要以自已的知识丰富学生的头脑,还要以自己的思想、情趣、态度、作风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效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
”“学高为师”,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每一位教师都必须精通本学科的知识,掌握相关学科知识,不断丰富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和业务水平。
因此,作为教育实施者和主体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
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美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时时贯穿美的教育,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美的理想,美的行为,美的一切。
如机械加工工件有立体对称美。
在讲授中,教师可适当穿插相关知识,诱导学生去发现机械加工制图的线条所隐含的美。
这样,既可以充实学生的知识,又可以调动活跃课堂氛围。
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是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复杂的教育工程。
作为教育工作者,在贯彻实施学生规范教育
中,要深入学习、深刻理解“规范”的内涵及其蕴藏的美学思想,并依照美学规律,有针对性地精心设计宣传教育方法,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积极开展富有创意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自我教育实践中,学习规范,领会规范,争做规范,在接受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教育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达到美化仪表,美化言行,美化心灵的境界,为将他们培养成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公德意识和勇于奉献社会的合格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