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知识经济与中国主导产业的战略选择

知识经济与中国主导产业的战略选择

知识经济与中国主导产业的战略选择第一部分知识经济的理论沿革及知识经济特征一、知识经济的理论沿革“知识就是力量”,培根这句数百年来广为传颂的名言在本世纪末被人们赋予了新的内涵,其经济学意义的不断发现和挖掘,宣告了一个新型经济时代的诞生。

1912年,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明确指出,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使用。

1957年,美国经济学家索罗的研究进一步发现,1909年到1949年的40年间,美国非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翻了10倍,其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率占了87.5%,而劳动和资本的贡献率只占了12.5%。

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弗里茨·马克卢普根据美国二战后至50年代末的产业结构变化规律,提出“知识产业”的概念。

他的“知识产业”包括:教育、研究开发、传播业、信息设备业、信息服务业。

美国在1947~1958年期间,这些知识产业以平均每年10.6%的速度递增,是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的2倍;到1958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的29%来自知识产业,约为1364亿美元;1959年,美国从事知识产业的劳动力已占全部劳动力的31.6%。

1980年,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已开始逐渐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大胆预言,人类经历了农业化浪潮、工业化浪潮,第三次浪潮--信息化浪潮也即将到来。

1990年,他在《权力转移》一书中,再一次预言:随着发达国家进入信息时代,社会的主宰力量将由金钱转向知识。

他还对知识的含义进行了新的阐释,认为知识应当包括事实、原理、观念和能力。

他的这些观点同现在的共识几乎完全一致。

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研究了其成员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原因后,发表了《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的报告,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知识经济,并作出了比较明确的定义:知识经济是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以及以知识(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和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

至此,知识与技术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及其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所引发的经济形态的变化,也同时引起各国政治家的广泛关注和理论家的深入研究,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理论与经济术语的这个内涵定义,开始为世界经济学界所普遍认可。

美国总统克林顿认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增长是“以创意为基础的”。

美国专家认为,美国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时代,因为随着以信息为先导的技术革命的创新,经济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会得以提高,失业率减少,企业利润增加,工资增多。

另外,在1997年里,信息产业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7%,通胀因此减少5%,大大增强了美国经济的可持续性。

总之,自1996年国际经合组织提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概念之后,在世界各国引起极大反响,各国对知识经济的认识及重视程度在不断加深。

“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新经济”、“软经济”、“非物质经济”等各种说法不断被归入“知识经济”的范畴。

尽管“知识经济”是一个外延广泛的、难以统一及准确定义的概念,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同当初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一样,对于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是一次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的重大历史机遇和挑战,因为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对知识经济的日益崛起正在给予越来越大的关注,并已开始采取相应对策和行动。

二、知识经济的经济特征(一)知识经济是促进人类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经济的产生,在于资源的有限性。

在知识产业高度发达的今天,高科技的运用缓减了自然资源几近耗竭的环境危机,把科学与自然融为一体,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与社会科学全面的认识。

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思想是科学、合理、综合、高效的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富有自然资源来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自然资源。

例如,信息科学技术软件、生命科学技术的基因工程对资源的节约利用与传统技术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二)知识经济是以科学技术提供的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传统工业经济需要大量资金设备,有形资产起着决定性作用,而知识经济则是知识、智力、无形资产,尤其是人力的素质和技能的投入起决定性作用。

当然知识经济也需要资金投入对于高技术产业甚至是风险资金投入,但是如果没有更多的信息、知识、智力的投入,它就不是高技术产业。

目前,美国许多高技术企业的无形资产已超过了总资产的60%。

(三)知识经济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经济90年代以来的美国在自然资源消耗没有大量增加的情况下持续增长,世界大市场是主要因素之一。

与此同时,高技术产业较之以前钢铁、机械和纺织等产业不同,产业技术领域十分广阔,仅以信息科学技术为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芯片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光纤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软件技术以及层出不穷的高新技术中全面领先,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智力资源,“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世界大市场中占一席之地,获得比较利益,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也是冷战以后世界多极格局的经济基础。

知识经济时代所具有的这些特征,是靠知识经济产业支撑的,是由知识经济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产业是一种社会分工现象,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深化而产生和发展的。

同时,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不仅使物质生产领域的社会分工日益深化,而且使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社会分工也在相应地发生和发展,从而使产业的范畴极大的扩展了。

产业和产业之间存在着极其复杂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联系,形成自变与应变之间的函数运动,使全部产业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

一个产业的存在,会成为其他产业出现和发展的条件;一个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地引起其他产业的变化。

因此,在经济发展的不同形态下,产业构成及其内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从目前发达国家知识经济产业的实际情况看,知识经济时代的产业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从目前发达国家知识经济产业的实际情况看,知识经济的产业内涵应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知识产业”“知识产业”又被称为“头脑产业”。

1962年,美国学者马克卢普首次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并测算出1958年这一产业约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30%,从业人员占当年美国非农产业就业人数的31%。

现在的研究认为,到21世纪知识产业将领导产业经济的新浪潮,并成为主导产业。

知识产业包括5部分:其一,教育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这里的教育,不仅包括正规的教育,而且包括家庭、社会的教育。

其二,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其三,交流工具--印刷、出版、图书、期刊、报纸、戏剧、电影、广播、电视、电话、电报、邮政等。

其四,信息机械,如打字机、电子计算机、现代化通信技术,自动控制系统、信号装置等。

其五,专家咨询、档案储存、贸易谈判、专门建议以及有关法律、工程、建筑、医疗、会计、审计等方面的服务。

2.信息产业最近几十年来,信息资源的总量呈现出爆炸式增长。

据测算,60年代信息总量为72亿字符,80年代为500万亿字符,1995年的知识信息总量为1985年的2400倍。

现在,一个化学家要想用传统方式把一年内出版的化学论文和著作阅读一遍,以每天8小时计算,就需要40年。

于是,科学、经济、文化、军事、政治、社会,都呼唤一个新产业的诞生。

事实上,正是由于现代信息技术融进社会生活,历史车轮才从低速转动转换为高速转动,一个以现代信息处理和交流网络为基础的“社会大脑”才逐步形成,这个“社会大脑”就是信息产业。

据统计,世界信息产业1990年的产值为1489亿美元,现已突破1万亿元,成为跃居传统产业之上的最大产业之一。

1996年,美国投入信息产业的资本占资本总量的40%以上,大大超过其他产业。

就是在得克萨斯、俄勒冈等传统农业州中,信息产业的地位也日趋重要。

有关专家预言,在今后10年内,美国信息业的产值将翻一番。

在当今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建成了200多个大规模的电脑信息网络,相互提供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市场等方面的信息。

西方国家的许多公司为了及时了解同其经营有关的情况,不惜工本营造自己的信息网络。

日本三井公司的环球信息网络由3个层次、160多个海外分支机构组成,该网络通过卫星把东京、纽约、伦敦、悉尼和巴黎等世界主要城市的信息中心连接起来。

公司总部每天接收的通信超过了5万件,即使在地球上最遥远的两地之间,信息传递也只要5分钟。

3.“第四产业”最近几十年来,随着信息化和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知识和信息产业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因而出现了“第四产业”的一词。

波拉特在美国201种行业中选择了440种职业,分析了每种职业的信息职务并排列出它们对国民生产总值所作的贡献。

他首先选出了容易辨认的直接从事信息工作的职业,并计算其经济价值,将之称为“第一信息部门”。

据计算,美国1976年国民生产总值中有25.1%来自第一信息部门,这些部门包括电脑制造、长途通信、印刷、大众传播媒介、广告、会计、教育、风险管理(金融和保险业)。

波拉特还创造了一种新信息类别,称为“第二信息部门”,并把非信息企业中的信息人员的经济价值予以数量化。

据统计,美国第二信息部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1.1%。

波拉特最后得出结论说,1976年美国信息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大约占46%,在总收入中占53%以上;信息就业人数占当年美国就业总人数的45%。

随着信息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波拉特的理论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所关注,并引起了各国理论界研究知识经济的浪潮。

通过研究发现,发达国家在发展知识经济的同时,其产业大都呈现出如下特征:一是高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产业基础。

在1993年,全部经合组织国家的工商业的科技研究开发有将近2/3的经费是用在高技术产业上,从而促进了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在制造业中高技术行业的工资也高于平均工资水平,因此也促进了生产力的最快增长。

在那些对高技术的高风险投资小小心翼翼的国家,自80年代后期以来也把服务业研究经费的1/4或更多的比例花在高新技术上。

2.信息和通信技术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

在制造业中,非电力机械(包括计算机)和电力机械(包括通信设备)是增长速度最快的部门。

在美国、加拿大、荷兰、爱尔兰、瑞典和英国,其增长速度都超过了10%。

1992~1993年在电子设备的关键部位半导体方面的资本投入,北美和欧洲的经合组织国家已经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1993~1994年和1994~1995两个年度,北美、欧洲和日本更是以34%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

三是服务业在知识经济中扮演了主要角色。

由于高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新型产业群,如电脑、通信、航空航天等产业迅速崛起,同时也带动与其相关的服务性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为社会提供了更多更新的就业机会。

美国作为西方世界最发达的国家率先步入知识经济社会的大门,较好地解决了社会失业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