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本实验力学复习一、中考说明要求:(一)实验探究能力:会根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设计实验,会正确使用仪器,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会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二)命题思路——“秦晓文”语。
●避免让学生复述教科书上的探究过程●以《标准》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为命题的立意,避免贴标签。
综合实验能力题1.对20个基本实验技能的综合运用。
2.会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
3.会用尺和钟表测平均速度。
4.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5.会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
6.运用观察实验手段解决简单的问题。
综合实验能力的考试要求比较高,试题将会很灵活,是考试的难点之一。
运用实验手段解决实际问题主要有三种基本类型:比较判断,证明某一解释、观点或结论错误,证明某一解释、观点或结论正确。
第一种要根据公式,运用数学方法第二种最常用第三种最难,要符合规则二、中考实验题的特点:1.基本技能试题稳定,保持在6分左右。
2.重点实验反复考,多角度。
3.注重分析和判断,分值增大。
4分——6分——8分4.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归纳题分值保持稳定。
基本维持5分5.设计实验题8分左右。
三、挖掘课本实验的一些做法(一)、逻辑思维:1、概念:概念的特征:内涵和外延。
2、判断:断定3、推理:演绎推理、非演绎推理(二)、1、分析与综合:2、分类与比较3、归纳与演绎4、抽象与概括(三)探究的七个要素:一、问题二、猜想三、设计四、实验五、论证六、评估七、交流例 1.小红和小阳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小红轻敲桌面,小阳将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小阳能够听到声音。
小红认为听到的声音是通过桌子传播的,小阳认为是通过空气传来的。
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小阳的观点是错误的。
自选器材,实验有可行性,符合安全的原则。
(根据05北京51题改编)课本14页原答案:方法:实验器材:白纸、铅笔、长条桌实验步骤:同学甲在长条桌的一端用铅笔在白纸上用力均匀地写“一”,同时同学乙在桌子得另一端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甲在白纸上写“一”得声音,重复几次实验,都可以清晰地听到写“一”时得声音。
同学乙将耳朵离开桌面(注意调整耳朵与笔的距离,保证与上几次实验相比,耳朵与笔得距离相同),同学甲在相同条件下继续写“一”,重复几次实验,都听不到甲在白纸上写“一”的声音。
实验分析与结论:在相同条件下,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得到声音,在空气中则听不到声音,说明听到得声音是通过桌子传播的。
参考答案(自编):实验器材:机械闹表、长条桌实验步骤:将小闹表放到长条桌一端,同学乙将耳朵离开桌面,都听不到小闹表的声音。
保持同学乙的位置不变,将耳朵贴在桌面上,能够听到小闹表的声音。
实验分析与结论:在相同条件下,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得到声音,在空气中则听不到声音,说明听到得声音不是通过空气传来的,是通过桌子传来的。
例 2.人们常用推理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在“研究声音的传播”实验中。
在图所示的实验中,现有的抽气设备总是很难将玻璃罩内抽成真空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你是怎样通过实验现象推理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这一结论的?例3.平面镜成像课本14页图19练习1.(10通州二摸)如图11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中,蜡烛的像与蜡烛之间竖直放置的实验器材是(选填“平面镜”或“透明薄玻璃板”)。
练习2.(10北京)30.小明利用如图16所示的实验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请你解答以下问题:(1)该实验采用薄透明平板玻璃作为平面镜,是为了能确定 ,能比较 。
(2)该实验选择两个相同的蜡烛A 和B ,是为了观察蜡烛B是否与蜡烛A 所成的像 。
练习3.(10门头沟二摸)34.图19是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A 为玻璃板,B 为点燃的蜡烛,C 是和 B完全相同但未点燃的蜡烛。
我们在玻璃板中看到B 的像是因光的 所形成的虚像。
当把C 移到B 的像所在的位置时,无论怎样沿水平桌面移动蜡烛C 都不能使C 与B 的像完全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练习4.(10顺义二摸)32.图19为小红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
她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并保持玻璃板与直尺垂直。
再取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 和B 分别竖直置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 ,进行观察和调整。
(1)选用直尺的作用是为了便于比较_________; (2)选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________;(3)在利用蜡烛B 确定出蜡烛A 所成像的位置后,移去蜡烛B ,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A 的像。
(3分)练习5.小刚的妹妹拿着平面镜梳头时,发现自己眼睛距离平面镜近时,平面镜中的“眼睛”大,自己眼睛距离平面镜远时,平面镜中的“眼睛”小,她得出“平面镜中‘眼睛’的大小与自己的眼睛距离平面镜的距离远近有关”。
他把自己的发现告诉了上初三小刚,图16图19小刚告诉妹妹说她的观点是错的,并找来两块相同的橡皮A 、B 、一块薄玻璃板,在水平写字台做了实验,纠正了妹妹的观点,要求只利用上述器材.......,请你写出小刚主要实验步骤和相应的实验现象。
答案: 实验步骤: (1)将橡皮A 和薄玻璃板平面镜竖直立到水平写字台上,通过薄玻璃板观察橡皮A 所成的像,使橡皮B 与橡皮A 的像重合。
(1分)(2)将橡皮A 靠近薄玻璃板平面镜,通过薄玻璃板观察橡皮A 所成的像,使橡皮B 与橡皮A 的像再次重合。
(1分)例4. 凸透镜成像例 5. (10朝阳二摸)37.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尽量排出空气后用绳把口扎紧,然后放入80℃的热水中,看到塑料袋鼓起来了。
小红认为是酒精汽化造成的,小阳则认为是塑料袋中未排尽的空气受热膨胀造成的。
请你用实验的方法证明小阳的认识是不对的。
(3分)答案:37.实验方法:将塑料袋挤瘪,尽量排出空气(1分)排出空气后把口扎紧,放入盛有80℃的热水中(1分)发现塑料袋鼓起来不多,由此说明小阳的认识是不对的。
(1分)例 6. (自编)小红将酒精涂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扇子扇,发现温度计的示数变小。
小红认为是酒精汽化吸热加快造成的,小阳则认为是扇扇子造成的加快了空气流动,带走了热量造成的。
请你用实验的方法证明小阳的认识是不对的。
(2分)参考答案:实验方法:温度计的玻璃泡上不涂酒精,用扇子扇,观察温度计的示数(1分)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涂酒精,用扇子扇,观察温度计的示数(1分)不涂酒精,用扇子扇发现示数不变,涂酒精后,用扇子扇发现示数变小,由此说明小阳的认识是不对的。
(1分)课本86页 课本86页 课本89页例7.(10崇文一摸)33.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军同学认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有关。
请你利用已有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说明小军的认识是不正确的。
①实验器材:一端装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带挂钩的木块一个、细线若干、还需补充的是 。
②实验步骤: ③实验结论:(1)弹簧测力计 (1分) (2)主要步骤:①调节弹簧测力计使指针指零刻线。
(1分)②将系好细绳的木块放在水平放置的长木板上,细绳绕过定滑轮,用弹簧测力计沿竖直方向向上匀速拉动绳端,使木块在长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此时,f 摩 =F 拉 在表格中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1分) ③改变拉动木块的速度,重复步骤②,共作出3次。
(1分) (3)弹簧测力计示数不变。
说明小龙的认识是错误的。
(1例8.(06)实验桌上有甲、乙两只大烧杯,其中一杯盛有纯净水,另一杯盛有盐水。
老师告诉小敏盐水的密度大于纯净水的密度,希望她用压强计将它们区别开。
小敏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探头)先后浸没到甲、乙两杯液体中,分别记下压强计U 形管两侧的液柱高度差h 甲和h 乙。
她发现h 甲小于h 乙,于是认为乙杯子中盛的是盐水。
老师指出小敏的实验过程是不正确的。
小敏认真思考后发现自己在实验过程中没有控制变量,并提出了新的实验思路如下: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探头)先后浸没到甲、乙两杯液体中,压强计U 形管两侧的液柱高度差分别用hˊ甲和hˊ乙表示,使hˊ甲与hˊ乙 ,比较 ,则 的一定是盐水。
请你将小敏的实验思路补充完整。
例9. (10密云二摸)36.在做探究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时,小英将酒精棉点燃放入瓶中,将去皮的熟鸡蛋堵住瓶口,如图所示。
发现瓶子把鸡蛋课本60页“吞”了进去。
因此,小英认为是大气压把鸡蛋压入了瓶中。
小青不同意这个观点,她认为瓶中空气受热后,有部分空气跑到瓶外,瓶中空气稀薄,对鸡蛋的托力变小,鸡蛋是在重力作用下进入瓶中的。
请你用小英的实验器材,做实验证明,小英的观点是正确的。
(3分)答案:36.将酒精棉点燃放入瓶中,手拿着瓶子使瓶口向下,再将去皮的熟鸡蛋堵住瓶口。
……………………………………………………………1分实验现象:鸡蛋照样“吞入”瓶中。
……………………………… 1分实验结论:由于重力方向是向下的,鸡蛋向上运动,鸡蛋受的重力对鸡蛋进瓶没有帮助。
鸡蛋完全是在大气压作用下进入瓶中的,所以小英的观点是正确的……………………………………………………………1分 例10.小震在利用吸管喝饮料时他认为“饮料是靠嘴的吸力进入嘴中的,而不是靠大气压进入嘴中的”,而小明认为他的说法是错误的,为此他准备了如下器材:一个装满水(可以饮用)的玻璃瓶,一个可以塞紧瓶口的塞子,塞子上开有两个孔,其中一个孔中插有一支吸管并与塞子压紧。
请你帮助小明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小震的说法是错误的。
写出实验步骤并加以说明。
答案:用塞子将瓶口塞紧,不堵住没有插吸管的小孔,用吸管吸水,能将水吸入嘴中;再将没有插吸管的小孔堵住(不漏气),用吸管吸水,不能将水吸入嘴中。
通过两次实验对比可知:第一次不堵住没有插吸管的小孔,有大气压的作用,能将水吸入嘴中;第一次堵住没有插吸管的小孔,没有大气压的作用,不能能将水吸入嘴中; 所以小震的说法是错误的。
例11. 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练习1.图16是研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
实验中让同一辆小车从同一个斜面上不同的高度由静止开始运动,在平面上碰到同一个木块M 上。
请回答以下问题:(3分)⑴上述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小车动能的大小跟____________的关系;⑵上述实验是通过比较木块M 被小车推动距离的大小,来比较小车对木块做功的多少,进而比较小车原有________________的大小; ⑶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若想继续研究物体的动能跟质量的关系,请写出必须添加的实验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具体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
练习2.(10崇文二摸)27.图19是“研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