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思维导图正面
被动句 省略句
“为……所……” 省略主语、谓语、宾语
倒装句 宾语前置、定语后置
7. 思想内容和态度
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考 点
8. 阅读延伸
结合文本,解读课外文本信息。
分
析
标
中考 定位
要求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多角度的分析和鉴赏。
思想 方法
概括法、信息提炼 归纳总结 感悟法
1. 小说
情节 人物形象 环境描写 结构和主题
《这里有属于我的世界》 以“爱“为话题 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完成作文。
4. 半命题作文 补题,作文。 “”伴我同行
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紧密联系,结构相互独立的 单句即分句组成的句子称为复句。组合复句的分句可以是 主谓句,也可以是非主谓句。
搭配不当
定语位置不当 状语位置不当 虚词位置不当
类型
病 句 及 其 修 改
语序不当 成分残缺或赘余 结构混乱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主谓搭配不当 动宾搭配不当 主宾搭配不当 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否定与肯定搭配不当
1. 句子的概念
由词和词组构成的,能够表达完整的意思的语言单位。
2. 句子成分
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句 子
3. 句式及变换
结 构
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肯定句和否定句 主动句和被动句 把字句和被字句 长句和短句
4. 单句与复句
单句:是由短语或单个的词构成的句子,不可再分析出分 句的句子。可分为主谓句非主谓句两类。
7. 设问
定义: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种类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 人物的思想活动。
8. 反问
定义: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它的特点是用肯定的语气表 达否定的内容;用否定的语气表达肯定的内容。
种类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可以使确定的意思得到增强,不容置疑,语感强,富有感染力。
并列复句的分句间和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的第一个层次间一般用分号。
并列分句中没用逗号,不能径直使用分号。
分条陈述时,每一条不管是词、短语还是句子,每条内部不管有没有逗号,之间 都可用分号。
考 点 分 析
语
句
知 识 梳 理
中考 定位
培养语感,学习语法,能够理清句子成分。
思想 方法
提取主干法、语境法、逻辑法。
目和诗篇
李白、杜甫 《桃花源记》《岳阳楼记》
《诗经》《左传》 《水浒传》
鲁迅、朱自清、郭沫若 《朝花夕拾》
契科夫 《变色龙》
《论语》十二则 《蒹葭》《行路难》
中考 定位
掌握常用标点符号的用法和作用。
思想 方法
顺口溜法 疑问句和语气不太强烈的反问句末尾用问号。
1. 问号
选择问一般只在末尾用一个问号。
判断是否用问号看句子是否有疑问语气,而不应该看是否有疑问形式。
通俗易懂 平实感人 清新 幽默诙谐
点
知 识 梳 理
中考 定位
思想 方法
背诵默写规定的 31 篇古诗文。 了解重要作家作品。 了解有关名著。
1. 理清线索,构建网络。 2. 总结方法,巧妙记忆。 3. 注重平时积累和梳理。
1. 古代作家作品
2. 古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篇
3. 现代作家作品
4. 外国作家作品 5. 要求的背诵篇
初中语文●知识导图
考 点 分 析
基 础 字 词
知 识 梳 理
考 点 分 析
修
辞 知 识 梳 理
中考 定位
思想 方法
字 音
字 形
1. 语文基础模块,选择题形式考查,要求考生认识 3500 个常用汉字, 会写 3000 个字。做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掌握字义。
2. 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与感情色彩,正确使用关联词语并能辨析 近义词与反义词。做到准确理解和运用成语和俗语。
2. 散文
叙事散文 写人散文 抒情散文
弄清线索和事情经过 分析人物形象 体悟作者情感
3. 说明文
语言 顺序 说明方法及作用
4. 议论文
论点 论据 论证过程
5. 艺术手法
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 结构方法 修辞方法、艺术特征
6. 构思技巧
欲扬先抑 设置悬念 首尾呼应
吸引读者 情节生动 结构完整
7. 语言风格
缺主语 缺谓语 缺宾语
句式杂糅 句中暗换主语 层次不清 标点不当造成混乱
费解 歧义 指代不明
自相矛盾 概念并列不当 强拉因果 主客颠倒 否定不当 不合事理
方法
语感审读法 语法分析法 逻辑分析法
语
概念
若干句子围绕统一的话题,并拥有一个共同的中心,有条理地排列,最终 与上下文构成一个文段。
句
衔
衔接连贯题
4. 引号
完全引用的句末点号放在引号里;不完全引用的引文后如用点号放在引号外。 意引不用引号。 引文内还有引文,里面用单引号。 引文的范围要准确。 以地名来命名的厂、路、站、工程等均不需引号。
5. 书名号
书名号标明书名、报名、刊名、篇章名、剧目名、歌曲名、文件名等。 书名内的书名用单书名号;注意书名和篇名连用。
接
题型
抽句复位题
排序题
考
点
中考 定位
根据题意和要求写作。
条理清晰,内容充实、结构完整
分
作
析
思想 方法
开门见山法、环境渲染法、设置悬念法
1. 新闻报道 用简练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报告一项活动。
文
知 微写作 识
2. 感谢信
熟悉文体格式、表达真情实感。
如:班会、运动会
梳 理
大作文
1. 命题作文 2. 话题作文 3. 材料作文
作家
2. 文学常识
朝代
选自
3. 古今异义 4. 常见通假字
我们把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 “要”通“邀” “说”通“悦”
和
背
诵知 识 梳 理
5. 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 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改变原来的词性。
判断句 “……”也
6. 文言文特殊句式
2. 冒号
一般有提示下文和总结上文两种作用。 冒号提示下文时不能用在非提示语后面。 冒号一般不能套用。 冒号一般只管到一句话结束,不能管几个句子。 如果提示的内容不是句子全部,而是部分的话,则不能用冒号。 “某某说”等提示语在引文前用冒号,在引文中用逗号,在引文后用句号。
3. 顿号
用于并列的词或短语之间。 数字相连表概数,中间不用顿号。 集合词语内不用顿号。 顿号与连词不能同时使用。 并列成分后带有语气词不用顿号。 并列成分出现不同层次,大并列用逗号,小并列用顿号。 并列的主语、宾语根据并列成分短长选用顿号或逗号。 并列的定语、状语间一般用顿号。 并列的谓语、补语间一般用逗号。
5. 对偶
定义: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基本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 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种类:正对、反对、串对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6. 排比
定义: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种类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 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6. 省略号
省略号不能和“等”之类词同时使用。 略号前的列举一般不能少于三项。
7. 破折号
要正确区分破折号和括号。 要正确区分破折号和冒号。 要正确区分破折号和逗号。 破折号不要和“是”等赘余。
8. 括号
句内括号紧贴在被注释部分之后,如被注释部分这里需用点号,挪到括号后。 句外括号放在句末点号后。
9. 分号
考 点 分 析
现 代 文 阅 读
知 识 梳 理
中考 定位
思想 方法
文言实词和虚词的 含义和用法
内容的归纳和概括
文言句式的理解 内容的理解 信息的分析和筛选 作者观点的分析和概括 文言语句的翻译
语法 语境 邻字帮助法
考 点 分 析
文
常
1. 所有大纲考查篇目 《送东阳马生序》《核舟记》《出师表》《曹刿论战》
种类:连续反复、间接反复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 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4. 夸张
定义: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 大或缩小的方法叫夸张。
种类: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作用:突出强调
思想 方法 熟记并灵活运用
1. 比喻
定义:表示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 修辞方法。
种类:明喻、借喻、暗喻
作用:形象生动
2. 拟人
定义: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 的词来描写物。
种类:拟人、拟物
作用:人格化,生动形象
3. 反复
定义: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识记法
语境法
混多合音物字 形近字 同音字
易错常用字
多义多音 同义多音
音同形近 音同形异 音同义近
关混联合词物语
词
近义词、反义词
语
感情色彩、语体色彩
掌握考纲要求的常见成语的含义 正确辨析和使用
成语和俗语
考 点 分 析
文 言 文 阅 读
知 识 梳 理
中考 定位
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能够做到恰当而灵活地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