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海洋局发布2010中国海洋发展报告

国家海洋局发布2010中国海洋发展报告

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0)《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0》封面《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0》首发仪式5月11日在北京举行。

摄影:人民网军事记者李杨洋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高之国致辞5月11日,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今日上午9时在北京举行《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0》首发仪式。

《报告》由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编制,分别以中国海洋发展的宏观环境、海洋法律与海洋权益、海洋经济与海洋科技、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和海洋政策与海洋管理等五大部分,全面总结和分析了中国海洋发展的国内外宏观环境、海洋事业发展的形势和现状。

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高之国介绍,自2008年以来,课题组以每个自然年度为基本时间节点,有重点地介绍和评述该年度海洋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及问题,并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重点问题予以专门的论述,在此基础上,对公众关注的一些海洋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评论和报道。

《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0》根据目前国内外海洋发展的现状,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选择一个主题进行介绍与评述,力求达到客观反映世界海洋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全面总结我国年度海洋发展的进程和成就,科学分析当前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预测未来发展的方向和领域。

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0》五部分概要:第一部分:中国海洋发展的宏观环境该部分从国际、地区、国内三个层面,介绍并分析海洋的发展进程、热点问题等。

在全球范围内,海洋发展的趋势是国际社会将加强和改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实施计划》的海洋规划的实施,遏制海洋资源衰竭和生态健康状况恶化,开拓海洋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国家层面,海洋发展的趋势是促进跨部门、跨行业、跨学科的海洋和海岸带综合管理机制,以整合各行业、各部门的涉海规划和活动,实现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洋和海岸带管理。

中国海洋的发展与周边海洋的政治、经济、环境和生态等方面联系紧密。

2009年,中国与海上周边地区既存在经济依存度增大、利于海上局势稳定,同时也面临一些周边国家争夺海洋权益和外部势力介入的挑战,周边海洋开发活动所引发的环境和资源保护问题凸显。

中国的自然地理位置和地缘政治条件决定了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备,快速发展中的沿海大国。

发展海洋事业是中国和平崛起进程中一项不可或缺的战略任务。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在带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腾飞、推动科学技术创新与进步的过程中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陆东部沿海地区11个省级行政区划,用约占全国12.4%土地面积承载着约占全国36%的人口。

东部沿海地区仍然担负着拉动全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的重任,也面临着环境、生态和自然资源的压力与挑战。

中国海洋事业和沿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极大地依赖于转变现有的生产方式和开发利用模式。

第二部分:海洋法律与海洋权益国际海洋法随着人类对海洋认识的不断提高、对海洋开发程度的加深而发展。

国际社会积极实践《公约》,促进了《公约》的普遍性。

《公约》缔约国大会为有关国家在《公约》框架下讨论海洋法问题提供了舞台。

当前国际海洋法实践的重点领域之一是200海里外大陆架外部界限的确定问题。

中国等国家倡议并在第18届缔约国大会上通过的关于200海里外大陆架“初步信息”的决议,为促进大陆架制度的实践做出了贡献。

至2009年8月10日,沿海国共提交了51份划界案和44份“初步信息”,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审结部分划界案并提出“建议”。

在制定了锰结核勘探规章以后,经过多年的谈判协商,关于多金属硫化物和富钴结壳两种新资源的“勘探规章”呼之欲出(《多金属硫化物勘探规章》已于5月7日通过)。

在《公约》体系之外,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等还制定了许多与海洋领域密切相关的重要而有影响的国际公约。

中国的海洋法律制度在2009年又实现重大突破,出台了《海岛保护法》。

随着沿海地区开发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海岛特别是无居民海岛的呼声越来越高。

历经7年多的不懈努力和艰辛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在2009年12月26日11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2次会议上获得通过。

这部法律共6章52条,设置了海岛保护规划制度、海岛生态保护制度、无居民海岛权属制度、特殊用途海岛保护制度、监督检查制度等五项制度,明确赋予了各级海洋管理部门在保护和开发利用海岛工作中的职责。

《海岛保护法》的出台标志着中国海岛的管理、保护和开发步入了法制化轨道。

中国主要海洋区域,从内水到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从海域到海岛,均有法律覆盖和规范。

中国的海洋立法和实践顺应了世界海洋的发展潮流,部分法律制度走在世界前列。

中国海洋权益维护和战略利益拓展扎实推进。

中国海洋权益面临复杂的形势,除了岛礁主权、海洋划界、海洋资源争端以及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外,还面临200海里外大陆架划界、海上通道安全和海上恐怖主义等新的挑战。

为有效维护我海洋权益,中国及时向联合国提交了“中国关于200海里外大陆架的初步信息”,向世界郑重宣示了我国在东海等周边海域的海洋权利。

对日本所提冲之鸟礁划界案、越南和马来西亚所提南海划界案及时采取反制措施。

南海低敏感领域合作成效显著,同印尼等周边国家开展多项实质性合作项目,与马来西亚签署了政府间海洋科技合作协议,以实际行动维护了我在南海的权益。

中国将继续推进周边和谐建设,周边海上,但国内外多种因素盘根错节,海洋权益问题极为复杂。

中国的海洋安全形势既受国际海洋安全形势的影响,也存在多方面具体的安全威胁,海上不和谐因素仍将长期存在。

整体而言,中国的海洋安全局势处于相对和平的态势,向好因素和消极因素同时增加。

域外大国的介入,使中国周边的海洋安全形势更加复杂化。

中国海洋安全形势继续保持总体稳定,但变数增多,我维护海上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

第三部分:海洋经济与海洋科技沿海区域经济在世界各国国民经济整体中占有显著地位,带动了各国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

海洋经济在发展低碳、高速生态经济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催化和推动了世界经济结构的改进和协调发展。

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海洋科学和技术的支撑作用。

主要发达国家先后推出海洋科技发展的优先目标、长远战略、实施规划和专题计划,鼓励发展海洋科技创新机制,强调海洋科技发展与社会经济、生活质量、国家安全、防灾、救灾、保生态健康和人类健康的紧密结合。

海洋科学研究的重点是全球尺度的海洋变化、碳循环、海气相互作用、极地环境以及它们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在海洋技术领域,近年来的发展重点是生物技术、新能源、深海资源的勘探和开发、船舶制造的尖端技术和环境观测、预报和评估等。

中国海洋经济总体呈现出稳定向好的发展势头。

2009年,国务院在出台“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的同时,先后批准了多个与海洋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区域开发开放重大规划。

沿海各地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快了对海洋产业的结构优化和布局调整。

2009年我国的海洋生产总值跃升为31964亿元,比上年增长8.6%。

海洋生产总值占同年国内生产总值的9.53%,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15.5%。

海洋产业增加值18742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13222亿元。

全国涉海就业人员3270万人,其中新增就业人员52万人。

2001年至2009年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6.12%,远远高出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

2005年至2009年,年均新增就业人员232万。

中国的海洋经济在新世纪头十年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继续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亮点。

中国海洋科技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中国的海洋科技事业目前已形成比较完整的海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具备了多学科综合海洋调查观测能力。

通过实施《全国科技兴海规划纲要》,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兴海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

国家海洋局和科技部联合编制印发的《深海高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深海高技术发展的工作思路。

海洋能和海水综合利用工作稳步推进,在沿海有些地方已初见成效。

编制出版了我国首部海洋医药权威典籍—《中华海洋本草》,对外发布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海洋”(iocean)信息服务系统数字公众版,这些成果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中国在深海技术、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海洋生物技术、海洋油气资源勘查和开发技术等海洋高技术领域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

在深海资源开发技术与装备方面,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能够制造深潜器的少数国家之一。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探测技术有了重大突破,已获得天然气水合物样品。

深海钻井平台技术方面已取得突破性进展,浅海油气资源勘查与评估技术已经成熟。

在海水资源的开发技术方面,中国已取得重大突破,已具备了实现产业化的条件。

中国的海洋生物技术在国家“863”等相关计划的支持下,取得很大的进步。

目前在海洋生物基因技术、深远海极端生物基因资源开发技术、海洋天然产物和药物开发技术等海洋生物高技术中,海洋药物开发技术的产业化程度较高。

2008—2009年度,国务院已经批复12个沿海区域性规划和文件。

通过实施这些区域性规划,将在未来5~10年内完成对沿海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布局优化。

2009年,国务院批准了11个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其中钢铁、石化、船舶和物流四大产业规划将直接导致沿海地区经济的布局调整,也直接导致了对近岸海域使用的旺盛需求。

未来3年,随着这些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新的重化工产能完成投产后,势必将对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带来新的压力。

第四部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是人类探寻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建立了多种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机制。

海洋生物多样性面临污染、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活动、气候变化等多重威胁。

建设海洋保护区是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手段。

各国在自身管辖海域建立的海洋保护区面积增长迅速,保护效果显著。

公海保护区、特殊区域、特别敏感海域、禁渔区等对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公海保护区尤其得到国际社会的空前关注。

人们陆续发现了热液喷口生态系统、冷渗漏区、冷水珊瑚等新的生命形态。

这些生态系统大多位于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

关于开发利用和保护这部分生物多样性的科学研究工作尚属起步阶段,相关的政策法律制度也不健全。

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我国全面部署了海洋系统落实《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和组织分工,重点实施了《渤海环境立体监测与动态评价规划》。

2008年我国近岸海域总体污染程度依然较高。

南海和黄海污染相对较轻,而东海和渤海污染相对较重,污染严重的海域集中在大型入海河口和海湾。

从污染面积看,2008年是自2000年以来污染总面积最小的一年,也是严重污染海域面积最小的一年。

赤潮、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和溢油等海洋生态环境灾害无明显减轻迹象,“绿潮”灾害开始进入公众的视野。

海洋生态保护工作扎实推进,实施了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建设。

2008年以来,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的速度明显加快,最近两年新建了超过10处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