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小学素质教育与数学教育改革

浅谈小学素质教育与数学教育改革

浅谈小学素质教育与数学教育改革
郭墅中心小学李维香
小学教育改革是现代化小学教学教育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

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数学的应用日益广泛,特别是计算机普及,数学方法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对工作人员数学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

同时,知识的不断更新,要求人们具有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因此,传统的中小学课程、教材、教法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变化,迫切需要改革。

一、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和特点
小学素质教育是指以开发儿童身心潜能,培养和提高儿童各方面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文化(包括思想品德)的传播为宗旨,以心理品质培养为中介,以身体素质训练为基础的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的教育。

1、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指脑、口、耳、手等各种器官的协调活动的程度。

社会文化素质品德素质——爱祖国、爱科学、爱数学,具有勇于进取、勇于开拓、敢于竞争、不甘落后的学习精神。

知识素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

审美素质——指数、形、图、式等的审美修养,能从美的角度去审视和欣赏数学知识。

劳动素质——具有热爱劳动的情感,养成劳动习惯,掌握一些劳动技能,会制做
一些数学模型、学具、测量数据等。

心理素质智力品质素质——记忆力、思维力、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

非智力品质素质——兴趣、情感、性格、意志等。

{上述素质教育的内容,要在具体数学教学中,突出各个侧面的基本要求,以促使每一个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各自不同的个性。

2.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特点。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比较,具有明显的5大特征:(1)基础性。

科学而全面的认识素质教育,必须从人的发展实质考察。

人的发展应包括人的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

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包含着一系列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性的较为稳定的发展。

因此,素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循序渐进。

(2)全面性。

实施素质教育是为了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这就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既提高个体素质,还要提高群体素质。

全面性的第二层含义是要德、智、体诸方面和谐发展,不能有任何偏见。

(3)整体性。

一是把素质教育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它以怎样的结构形式和运动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二是使学生主体形成在认识与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知识与行为等方面的和谐完整的形态;三是从素质教育各要素横向联系看,要方向一致,协调发展,相互发展;从纵向运动看,要层次清楚,衔接紧密,浑然
一体;四是把每一年教育对象都作为一个整体对待,针对素质构成特点,扬善救失,使每一个学生都相对的最优发展。

(4)开放性。

素质教育要把教育过程视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性系统,要保持教育与社会实践联系,把单一的封闭的教育逐步改变成开放的格局,逐步建立“班集——学校——社会”的教育系列。

(5)非功利性。

作为培养人的素质教育是指面向未来,其特点是周期长,见效慢,具有明显的滞后性。

二、教材改革
1、强调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小学数学教育改革不能过分强调数学教育现代化,不能过分重视抽象数学概念而忽视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削弱计算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数学教育新趋势》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算术仍是数学教学的中心科目。

”数的读写和运算是大纲核心的基本知识,加强算术基础知识和四则计算的基本训练,不仅要增加练习题,而且计算的数目也应适当增加。

应重视切实学会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基本技能;强调算术是初等数学课程的基础,给小学生进一步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和技巧打下良好的基础。

制定各年级的基本数学教学要求,如高年级需要对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和发展,增加低年级的教学时间,加强基本加减法和乘法表的训练。

2、删减一些不重要的和小学生难接受的内容,切实减轻学生负

在编订教学大纲和编写课本时可以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来调整教学内容,特别是对于1~3年级的学生来说,其接受能力还比较弱,应尽量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如只需学完乘数、除数是两位数的乘除法,对需要用两步运算来解的方程不做要求。

教学上注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不强调学生的早期学习和不提倡高速度、高难度,对比较抽象和难理解的内容不必过早出现。

实践表明,不超出大纲、课本的范围和难度,只要教材组织得当,教法运用得当,同样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对过于难的内容,不仅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而且会降低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增加计算机教学课时
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应该采取直观易懂的形式,更多地结合传统的算术内
容以渗透的方式来处理。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日益广泛,在增加计算机教学的同时,一些学校利用计算机让学生不仅能学到数学概念,还能学到简单的计算机语言和编程序的方法;一些学校则利用计算机提高学生所学技能,对成绩较好的学生教编程序,但遗憾的是目前绝大多数的学校对计算机的教学仍处于基础的教学阶段,有的甚至还处于试验阶段。

三、教学方法改革
1、强调提高教学效率
众所周知,所谓教学效率,就是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教学任务。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多次单调的重复,如同样的内容讲了多次课,做了多次练习,浪费了时间。

现代的教学方法讲究注重科学性、有效性,更要重视理解和加强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练习和复习要得法,把既讲效果又讲效率的严格标准应用于数学教学。

2、强调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独立发现和探索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式,把学生看作是容器,不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因此,一些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提出了新的教学理论,如提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

同时也认为,学习重要的不是记忆事实,而是获得知识的过程。

提倡用探究法、引导法、独立作业法、问题教学法等,对传统的讲解法、谈话法等加以改造,加强启发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选用最佳、最合理的教法。

在教学组织方面,强调改变传统的“教师——学生”这种单向联系的教学模式,而把班级、小组和个人的活动结合起来,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多向联系,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协作。

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优等生和学困生得到发展和提高。

3、重视过程教学,发展学生思维。

传统教学的弊端之一,就是重结论,轻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

因此,改革数学教学,其基点应放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掌握学习方法上。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重视
过程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重视过程教学,应注意做到:概念的教学,重在形成过程;公式,法则的教学,重在推导过程;四则运算的教学,重在审题过程;应用题的教学,重在分析过程。

4、重视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质都得到发展。

真正的素质教育不仅要做到因材施教,还要做到因时施教。

这就要求在教学组织中把分班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实施因材施教的方法,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以他的长处促使改变他的短处,让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质都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目前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分层教学等教改试验,以各自的方式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几种教改试验,都注意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

5、落实活动课程,发展数学能力。

课程改革历来是教学改革的热点。

课程的整体设计是培养人的蓝图。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并强调两者相辅相成,有利于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中发挥其整体功能,这应视为一大改革。

小学数学活动课程,有自身的特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以培养兴趣为灵魂,以发展技能为目的。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尽可能地传授一些知识,拓宽知识领域,培养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数学才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