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本单元包括《5 苹果里的五角星》、《6 最佳路径》、《7 人类的“老师”》、习作二和练习二五部分。

是创新篇,是关于倡导创新、教给学生创造方法的教育的一个单元。

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单元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用“清晰”、“魅力”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弄清课文的大意。

4.学会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三、教学重难点、设计理念及有关习题《苹果里的五角星》这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邻居家的小男孩把他在幼儿园学到的横切苹果的有趣发现传给“我”的事,告诉人们: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本课的重难点是: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得到启示: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苹果里的五角星》有两个对应的词,即“魅力(创造力)”与“循规蹈矩”。

学习这一课,我个人认为,应该在反复阅读中,让学生充分地认识这两个词的内涵。

这两个词如果不能够走进学生的头脑,这是此课的最大失败。

因为这两个词非常关键,引导学生反复想,他们就能够感觉这两个词代表的东西太多了。

课文中的“魅力”,其实就是“创造力”的一种解释,课文是怎么讲魅力的?最后自然段的三个“传”字就是最好的解释,课文中具体讲述那个幼儿园的小男孩也愿意、主动“传”,这其实是对“魅力”一词最“神”诠释。

这说明任何一个创造都是具有“魅力”的,人们都愿意传的,也是人们都愿意拥有的。

至于“循规蹈矩”,我个人认为,那是一种理性,那是一种反思。

也就是说,这一课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

为什么我们不能够发现苹果里的五角星?那是因为循规蹈矩,那是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沿着一条路走,肯定发现不到新大陆。

本课的习题:1、.课文记述了邻居家的小男孩“传”给“我”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这使“我”从中受到启迪——。

2、人们通常切苹果的方法是,而文中的小男孩却是把苹果,发现苹果核像。

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知道,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往大处说就是。

《最佳路径》讲述的是世界建筑大师既迪斯尼乐园的设计者格罗培斯在设计迪斯尼乐园时,遇到一个难题:各景点之间的路该怎样连接,还没有具体方案。

在一个很偶然的时间里,他从一位无力料理葡萄园的老太太身上得到了启发:给人自由,任其选择。

于是,他的难题也便迎刃而解了。

后来,他设计的迪斯尼乐园,在伦敦国际园林建筑艺术研讨会上被评为世界上最佳的选择!格罗培斯的成功给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顺其自然,也许是一个最佳的选择。

这篇文章给予学生很多东西:一、是给予了学生“自由”。

自由是世界上最大的创造,没有自由可以说就没有世界惊人的创造。

迪斯尼乐园的路径只所评为世界最佳设计,那是因为建筑大师用了人的自由,用了所有来迪斯尼乐园来的顾客的自由。

看来他原来50多次的设计肯定在自由上没有走通。

自由是让建筑大师走向成功。

事实上自由也能让每个学生,包括我们老师走向成功。

没有自由就没有知识,没有自由就没有创造。

二、是告诉学生重视思考所遇到的一些现象。

我们每天遇到的事,看到的东西,往往会成为一个人成功的“原型”。

建筑大师格罗培斯看到的老太太的经营方式,也就是说看到了这个原型,受原型启发创造了世界奇迹。

三、是遇到问题怎么办?遇到问题,不要随便放弃,要学会用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

语文是工具性很强的学科,我想这种工具在学习这篇文章中也有所体现。

现在的孩子也许遇不到像文中这样的问题,但不能说他们将来遇不到这类问题。

今天学习这课,给予学生一种积累,就是告诉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寻求解题方法,哪怕是一种放松、玩,也可能解决把非常难的问题解决掉。

假如格罗培斯一直坐在屋子里思考,也许能够找到答案,但整篇文章来看,从最后的结果来看,他肯定找到这条世界最佳设计。

他在焦躁之时选择了去地中海海滨,清理一下思绪。

没有想到,这个决定让自己获得了成功。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是非常多的。

所以,这个例子给予我们另外一种思维,遇到困难要快速想到另外一种生活,因为另外一种生活会帮助你的。

四、是灵感需要马上记录。

这篇文章也展示了建筑大师的灵感闪现。

每个人都会有灵感,但灵感来的太快,忘记的也太快。

所以当灵感来时,一定要抓住灵感。

这篇文章,我们可以读到格罗培斯是如何抓住灵感的。

文中写到“她这种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使大师深受启发,他下车摘了一蓝葡萄,就让司机调转车头,立即返回了巴黎。

回到住地,他马上给施工部拍了封电报:撒下草种,提前开放。

”从这些文字,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师是怎么处理灵感的?我觉得在本课的学习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拆抓住灵感,处理思考灵感。

灵感会让人快乐的,我想大家从课文中可以读到这种快乐。

我们如果也能这样对待自己的灵感,同样可以感受到快乐。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与选择的机会,其中蕴含着巨大的价值。

本课的习题:1.“她这种,选择的做法使大师深受启发,……”格罗培斯受到的启发是:。

2.施工部按要求在乐园撒下草种。

没多久,小草长出来了,整个乐园的空地被绿草地所覆盖。

在迪斯尼乐园提前开放的半年里,草地被踩出许多小道,这些踩出的小道,。

第二年,格罗培斯让人铺设了人行道。

迪斯尼乐园的路径之所以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是因为。

《人类的“老师”》课文中具体介绍了发明飞机的曲折过程。

发明飞机才100年,但在这之前,人们想都不敢想。

科学家们从鸟飞翔的现象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又从蜻蜓翅膀上的厚斑找到了防止事故发生的方法,因而造出性能优良的新式飞机,提高了飞机的飞行质量。

课文还介绍了人们从鲸的形体受到启示,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的航行速度。

用手握鸡蛋,发现鸡蛋不易碎受到启发,建筑师设计出了“薄壳结构”的建筑。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弄懂三个主要的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人类的“老师”》这一课,应该说是苏教版四年级下第二单元总结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所列举的创造都是学生随处可见的,而这一课,不像前两篇就一个问题来谈,这一课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特别强的文章,我们应该教成综合,教学之后应该能引导学生更理性地去阅读大量的发明故事。

这一课如何教?首先这一课的课题非常有意思,即出现了每个同学都熟知的词——老师,这个“老师”是有双引号的,这个引号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读完课文,他们就能够明白。

但我个人认为,这只是对这篇文章“老师”的理解,我们最好别忘记“老师”的本意,因为本意也是重要的。

“老师”的职能就是教育启发学生努力学习,人类的“老师”给予我们的同样是启发,但这种启发不是告诉,而是人类在遇到问题之后的进一步研究,这位“老师”把好东西早就放在那里,但因为人们没有重视它,所以发现不到,当遇到困难后,才想起来,这是教训给予人的再创造。

当然这也是人类一步一步走向科学、文明的必走的路。

我们这样认识,就可以在教学之中引导学生理解这一切。

所以“老师”一词应该让学生明白。

这一课难以理解的东西非常多,甚至好多东西我们老师也讲不透,甚至说不知道。

我个人认为,这非常正常,我们千万不要用教学参考书提供的资料让学生知道,那些资料太少了,那些资料只是帮助我们,并非帮助学生,因为孩子需要的是启发,是自己阅读后的启发。

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告诉学生这些知识是需要他们自己努力学习才能够明白的。

我们只是小学语文老师,我们不可能知道那么多的东西,我们没有多少实践,也是读来的。

如果我们在这时能给学生提供一些书引导他们阅读,他们会感受到世界原来如此奇妙,我知道的东西太少。

万物都是人类的“老师”,这是一种和谐。

人类在地球上只所以有着这么多的创造,其实是因为这些“老师”给予的,我们应该感受到这种快乐,应该感谢这些“老师”。

本课的习题:1、人类从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从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新式飞机;从身上得到启示,改进了船体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从身上得到启发,设计了许多“薄壳结构”的建筑物;模仿袋鼠制造了;模仿贝壳制造了。

所以说,是人类的“好老师”。

2、科学家从的现象得到启示,发明了;科学家研究了的原理,发明了,以后还从、、等的飞行特点受到启示,造出了许多;工程师模仿,改进了,大大提高了;建筑师根据的特点,设计出许多;人们模仿造出了;模仿造出了……所以说,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3、人类的“老师”指的是自然界的种种生物。

课题加上双引号表示特殊意义。

4、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有许多,本文列举了以下六个例子。

(1)科学家从鱼儿在水中自由升降的现象中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

(2)科学家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飞机并从蜻蜓、苍蝇、蚊子、蜜蜂等昆虫身上得到启发,不断提高飞机的性能。

(3)工程师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提高了航行的速度。

(4)建筑师根据“薄壳结构”的特点,设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

(5)人们模仿袋鼠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车。

(6)人们模仿某些贝类制成了外壳坚固的坦克。

我还知道:科学家从得到启示,发明了。

《练习二》安排了如下的内容:处处留心、写好钢笔字、读读背背、说说写写、学写毛笔字等五项内容。

处处留心,通过读懂小芳和爸爸的对话,了解有关磁悬浮列车的知识,并为句子加上标点;写好钢笔字,要求学生正确、美观的书写半包围结构的字;读读背背,要求学生熟记八个成语和诗歌《真知》;说说写写,要求学生学习续编童话故事;学写毛笔字,安排了书字“牧”、“轻”。

四、课时安排《5 苹果里的五角星》2课时《6 最佳路径》2课时《7 人类的“老师”》2课时练习二3课时5苹果里的五角星一、教材分析:《苹果里的五角星》这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邻居家的小男孩把他在幼儿园学到的横切苹果的有趣发现传给“我”的事,告诉人们: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清晰”、“魅力”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三、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得到启示: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想给大家们讲一故事,不知你们是否喜欢?什么故事呢?是关于韩国三星集团创始人李秉哲的故事。

在讲故事之前,我想问问大家,你们是否见过卖报纸,想一想他们是怎样卖报的?谁能来学学卖报的过程?2、你们想知道李秉哲是怎么卖报纸的吗?两个小报童在车站卖报。

一个报童卖报没有什么与众不同,卖出一份报纸,收回一份报款,卖出多少,收回多少。

另一个报童的卖报的方式却大不一样,他不停地把手中的报纸一一往候车乘客的手中塞,而并不急于收受报款,等手上报纸没了,他再一一回收报款。

同样是在车站卖报度日,不同的卖报方式似乎决定了两位报童的不同的命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