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请各部门按要求认真填写附件有关表格,其中附件2《第二课堂活动学分申请表》和附件3《第二课堂学分审核汇总表》于4月2日前纸质一份(签字盖章)交教务处实践科、电子版发到实践科邮箱:sjjxk@,附件4《第二课堂活动学分记录表》各部门自行记录留存待检查。联系电话:62158062。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2、教学目标和意义
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的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发生、发展、演变的脉络,尤为重要的是通过对具体文学篇目的学习,领悟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提高对传统文学的鉴赏和分析能力,提升对古代文学现象的思考深度,为继承和弘扬古老的中华文化奠定基础。
3.教学内容和要求
本课程较为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文学自先秦至近代的发生发展历史,包括各种文体、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和文学团体的兴起与发展变化,同时还包括重要作家、作品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影响等内容,重点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较为著名、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讲授篇目:
庄子《逍遥游》
、教学要求:
了解秦汉说理散文的概貌及其特点、汉赋的发生及其演变、两汉诗歌的概况、两汉史传文学的概况及其所取得艺术成就;掌握汉代政论文的艺术特点、汉大赋的极度铺陈的叙述特点和抒情小赋的艺术风格、汉乐府和汉代文人诗各自的艺术风格与精神的差异、《史记》《汉书》的体例、艺术价值及其史学价值。
4.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各种文体、文学思潮的演变、主要作家的艺术成就以及名篇的学习等。
难点:掌握各种文学现象的深层原因,作家创作的文化心理等。
5.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课程教学方法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以自学和课堂讨论为辅,对重要的作家作品及重要文学现象积极开展研究性教学.。对非重点的一般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简要列出提纲及参考书目,指导学生在课外自行学习,弥补本课程内容多,课时少的缺憾。
在教学中,适当应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力求使本课程的教学更有活力和现代性。
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使用教材:
《古代文学基础》(上、下册)陈洪主编、张峰屹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主编简介:陈洪,1948年生,南开大学常务副校长,文学院院长。兼任加拿大里贾纳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复旦大学古代文学思想史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学术委员;兼任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古代文论学会副会长等。开设课程有“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思想史”、“中国小说理论史”等,代表性著作有《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发微》、《中国小说理论史》、《佛教与中国古典文学》、《金圣叹传论》、《李贽》等。
主要参考书: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9年8月版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张燕瑾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
7.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本教学大纲只是本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主讲教师可根据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当时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做适当地取舍。
二、正文部分
第一编先秦两汉文学
第一章先秦文学
一、教学要求
了解先秦文学的特点和发展轨迹;掌握《诗经》、《楚辞》、先秦叙事散文与哲理散文的基本内容及其著名篇目的鉴赏。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神话(自学)
知识要点:神话的产生与分类(神话的定义神话的产生神话的意义神话的分类)神话的民族精神与思维特征(深重的忧患意识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勇敢的反抗精神物我交融的思维特征具体形象的思维特征浓烈的情感体验)
(“楚辞”的基本含义多种文化的交融楚地文化风俗“楚辞”产生与文学自身发展的关系)屈原与楚辞其他作家(屈原作品及其真伪辨析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
讲授篇目:
1、《诗经·关雎》
2、《离骚》
第三节先秦叙事散文与哲理散文
散文的萌芽与形成《左传》的叙事与记言《战国策》语言魅力和结构特点《战国策》人物分析先秦诸子散文繁荣的原因先秦诸子散文的基本分类先秦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课程编号:0931020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
总学时数:48学时
一、说明部分
1、课程性质
《中国古代文学》是对外汉语专业本科阶段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对象为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
中国古代文学是大学所有中文本科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中华民族(以汉族为主)几千年来留存下来的经典文学作品;一部分是对这几千年文学发展变化之线索的梳理、描述,以及对于其中规律性问题的初步探讨。这两部分内容,既有区别又密切关联,本教程打破以往的惯例,尝试将其穿插、组编到一起,以利于实际的教学安排及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整体性把握。
第二节《诗经》、《楚辞》
知识要点:《诗经》产生的时间与地域《诗经》的编纂三家诗毛诗
《诗经》的分类(“六义说”风、雅、颂的分类标准)《诗经》的表现手法与艺术特色
(赋、比、兴句式和章法颂的语言风格)《诗经》的婚恋题材(《诗经》婚恋题材的数量及其艺术成就婚恋题材的真挚与野性魅力婚恋诗歌的文化魅力);“楚辞”的产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各种文学现象的来龙去脉,掌握重要作家及其作品的艺术成就,背诵其中的一些重要名篇,领会其艺术精髓。
本课程基本内容: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绪言 先秦文学发展概况 第一章 上古传说文学 第二章 《诗经》 第三章 先秦散文 第四章 屈原和楚辞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绪言 秦汉文学发展概况 第一章 秦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 第二章 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散文 第三章 两汉辞赋 第四章 两汉诗歌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言 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概况 第一章 建安诗歌 第二章 正始诗歌 第三章 两晋诗歌 第四章 田园、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 第五章 南北朝诗歌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散文和辞赋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绪言 隋唐五代文学发展概况 第一章 南北文学合流与初唐诗歌 第二章 盛唐的诗人们 第三章 李白 第四章 杜甫 第五章 大历诗坛 第六章 中唐诗歌 第七章 李商隐与晚唐诗歌 第八章 唐代散文 第九章 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第十章 唐五代词 第五编 宋代文学 绪言 宋代文学发展概况 第一章 北宋初期文学 第二章 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第三章 苏轼的文学成就 第四章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第六编 辽金元文学 第七编 明代文学 第八编 清代文学 第九编 近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