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科学实验室守则.doc

小学科学实验室守则.doc

小学科学实验室制度,关键字:规章制度1.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教学和学生实验操作的场所,必须保持安静、整洁。

:.进入实验室后应按指定位置就坐。

不得大声喧哗及自行摆弄仪器装置。

2.学生在实验课前,应认真预习实验内容,上课时认真听教师讲解实验目的、要求、步骤及注意事项。

3.实验前应对实验所需的仪器、药品、器材进行认真清点,发现问题及时报告教师。

各组仪器未经教师许可,不得随意移动。

公用仪器,用后立即放回原处。

4.实验时,必须持严谨的科学态度,在教师的指导下规范操作,细心观察实验现象,如实做好实验记录,积极思考,认真分析实验结果,按要求写好实验报告。

5.严格遵循实验安全操作规程,爱护仪器设备,爱惜药品和实验材料。

学生在实验中出现意外事故或损坏仪器应及时向教师报告。

凡因不按操作规程进行实验而造成仪器损坏和药品浪费,均应照价赔偿。

6.增强环保意识,废液、废纸、火柴梗及玻璃片等杂物不得倒入水槽中或随地乱抛,应分别倒入指定的废液缸或垃圾箱中,保持实验场所的清洁卫生。

7、实验完毕,应整理仪器装置,清洗器皿,搞好卫生,关闭电源、水源,玻璃器皿清洗后放回原位。

填写好《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并经教师检查无误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科学实验室使用管理规章制度(一)仪器交接制度1.仪器管理人员调动或更换时,应由校主管领导、财务人员监督,一次性办清交接手续。

2.对短缺的仪器物品,及帐帐、帐物不符情况,原管理人员应负责追回和解释,并作出相应的处理。

3.移交范围包括帐册、规章制度、仪器实物、钥匙。

4.交接清册必须由主管领导、财务人员、交接人员签字生效。

科学实验室使用管理规章制度(二)仪器借用制度1.仪器由专人负责保管。

对教师在教学中所借用的仪器应先填好借用单,注明借用和归还日期。

2.仪器借用应按时归还。

借前和收回时,对仪器质量状况要进行检查和交待清楚。

对借用中损坏仪器应填报损单,主管领导视情况及时作出相应的意见进行处理。

3.仪器应妥善保管,账物相符。

绝不允许流失或移作他用。

出借校外的须经主管校长、教导及财产保管员商讨同意,对未经同意,擅自流出校外的仪器,一经发现,必须及时追回,对管理人员给予批语教育,并追究其相应责任。

4.主管人员及仪器管理员应定期对校内仪器进行核对清查。

科学实验室使用管理规章制度(三)仪器损坏赔偿制度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有损坏仪器不需赔偿。

2.学生按照教学要求正常操作,若有仪器损坏的不需赔偿,但要报告实验教师。

若不按操作要求,人为损坏仪器的,应酌情赔偿。

3.有意拿走公物要追究,并按情节轻重给予教育或处分。

4.学生的公物赔偿费要登记入帐,由实验员检查,赔款一律交学校财务室。

科学实验室使用管理规章制度(四)仪器使用制度1.实验仪器为教学服务,各学科的演示实验扩学生实验必须按标准及时开出。

2.各类仪器及时登记入帐,分类别做到分柜分室科学地存放,对贵重仪器存放地点的门窗必须加固,对易燃、有毒药品应有专柜存放。

3.每学期对各类仪器作一次清理和检查。

对有破损的应及时修理和填入报损单。

《1》《2》[:转载请注明](二)质疑猜测,引发前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练习选用学生一方面进行知识回顾,另一方面进行思维发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被老师带入了新课的教学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实验设计,探究科学概念按照课本从学生较熟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入手学习,而后介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宜到难,由熟悉到陌生,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验__________与社会的关系、体验__________科学的发展。

实验一:1、教师提出如何解决问题学生答:(实验)2、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随机点拨3、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及要求:4、反复做几次。

5、分发记录单小组交流。

实验二:(四)拓展探究,形成科学概念实验后,我留出充分的时间,及时的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练习,抽查学生,讲述他们思路和答案,从而使我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之后我再对习题进行详细讲解,并适当引申题目,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习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使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五)回归生活,应用科学概念[设计意图: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后转化为技能,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六)、课堂小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要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已的机会。

因此在本节课前及课程教学完成之后,让学生自已来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首先是我向大家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然后我再进行补充,总结性复述,最终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

(七)、布置作业: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我布置如下作业:(八)、板书设计: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

因此,本课我采用了知识网络式板书,把黑板分为三部分,把知识要点写在左侧,把知识的推导过程写在中间,实例应用写在右边。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说课。

小学科学说课稿模板(二)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石门县楚江镇第一完全小学的吴莉,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

一、说教材《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这节课的内容是冀教版三年级上册”水”这个单元中的第二个课题《浮与沉》中的第二部分。

这部分是在学习了第一部分物体的沉浮现象基础上进行的,对于这部分的教材,我是这样来处理的,将”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改为探究”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在宝贵的40分钟里,通过”怎样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这个问题作为教学重点和突破点,作细致深入地探究学习,从改变沉与浮一个层面进行探究,当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理解达到一定高度后,”怎样使浮在水中的物体沉下去”则可由学生课外去自行探究。

二、说教学目标科学探究:亲历”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科学概念:认识到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体积、物体的轻重及承载的液体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做中学”的探究乐趣,乐于交流与合作,培养孩子们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

教学难点:制定研究计划,并按计划进行实验操作。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水槽、鸡蛋、烧杯、食盐、勺子、玻璃棒、橡皮泥、回形针若干、各种漂浮物、马铃薯五、说教法、学法教法:科学教学力争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

因此,本节课我将从学生实际出发,主要采用探究发现法进行教学,运用”情景法”、”演示法”、”观察法”、”动手实践法”、”多媒体辅助法”来辅助教学。

并创设相关情境,适当点拨启发、及时反馈评价。

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合作交流,集思广益,思维互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六、说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方法的设计,最终要在教学程序中得以体现,根据以上内容的分析,本着遵循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联系三年级小学生的实际,我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激趣——探索——应用三个环节(一)以故事导入,激发兴趣,发现问题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学艺术就在于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肯用全部精力去做事情。

”科学探究也不例外,因此教学伊始,我给学生讲一个有关死海的传说,听完故事我顺势问学生:”这些奴隶是不是真有神灵保佑呢。

”学生回答不是,是因为死海里含有大量盐我继续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说是书上看到的。

这时候我从注重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增强他们的探究欲望着手说:”那书上的这种说法对不对呢?往水里加盐真的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吗?想不想亲自动手验证一下?”接着我们就进入第二个环节。

(二)以活动展开,探索问题,获得新知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了解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我通过使学生亲历三个活动,让学生自己探究其方法。

对于这三个活动设计我主要抓住结合生活实际,便于学生操作的特点来进行。

三年级的学生没有学过关于空间、体积、密度等专业知识,但根据生活经验,他们已经知道,比较轻的、像船型的物体物体可以浮起来,另外,部分学生也已经从书上了解到,往水里加盐可以使物体上浮,但是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探究的起始阶段,因此,我要对他们的探究过程多加以引导。

第一个活动:首先,让大家猜,鸡蛋放入水中会怎样?这个问题一抛出,学生的猜测也就开始,有了猜想就会迫不及待地想去验证,这时我请个同学将鸡蛋放入水槽中,学生观察到,鸡蛋沉了。

接着我又提出问题:”你能想个办法让鸡蛋浮起来吗?”学生受前面故事的启发很快想到水中加盐的办法。

时机成熟,学生现在急切的想验证自己的办法是否行,分组实验开始。

这是学生自我展示时间,当然我也要及时发现问题,对实验过程加以指导。

比如:怎样放盐及搅拌盐的方法。

实验结束后,小组长汇报实验结果,有的小组没有成功,请成功的小组说说可能是什么原因,再让没有成功的小组继续试验,直到成功为止。

这样就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一定要放足够的盐,鸡蛋才会浮起来,也让每个小组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探究的乐趣。

这一阶段的探究活动完成了我们本课时教学目标中第一个要点:水中加盐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活动二:那是不是所有的物体放入盐水中都能浮起来呢,我紧接着出示一块橡皮泥,问:”如果把橡皮泥放入盐水中会怎样呢?”学生结合上面的实验活动都猜”浮上来”,我请一个猜浮上来的学生来演示,将一块橡皮泥放入能使鸡蛋上浮的盐水中,结果验证猜测是错的,橡皮泥没有上浮而是沉下去了。

“怎样才能使橡皮泥浮上来呢?”这时候我先组织让小组进行讨论,说说你的方法和理由,并把它记录在实验报告中,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

通过小组讨论后,再派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方法,学生可能会想到以下方法:把橡皮泥捏成碗状或船状,把橡皮泥放在塑料泡沫上等等,让学生选择自己小组感兴趣的方法分组实验,这部分我这样设计是为了给孩子自主的探究空间,发挥主动性,用个性化的方式去尝试、去探究。

实验后交流,先让借助塑料泡沫使橡皮泥浮起来的学生说说是怎样做的,实验结果怎样,并请一小组到前面演示,这样做既让他们有展示的空间,让别的小组共同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也让学生们都了解:借助漂浮物也能使物体浮起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