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再认识
争来概括“五四” ,那么它是否在以不同形式写作的人物身上都
同样存在?近年来这句话渐渐获得了许多人的认同,比较容易
被理解了。倘从“独立精神自由思想”这方面去衡量“五四”人
物,
那么褒贬的标准会有很大不同,一些被我们的教科书或思想
史所赞扬的人物,
将难以保持其荣誉和威名于不坠了。自然一
般所强调的民主与科学是重要的。但什么是民主和科学?那时
想,康有为破九界倡大同说,谭嗣同申言“无对待”等等,莫不如
此。所以我以为这是当时的时代思潮,而它的产生是有具体历
史背景的。过去我不理解五四时期为什么要主张非孝而反对家
庭
,我感到奇怪,五四时期主张非孝的人如胡适、
鲁迅在行为中
却是信守孝道的。中国旧社会的家庭,也并不都像五四时代所
描写的那么黑暗可怕。那时只有梁漱溟对中国的家庭比较肯
化思潮是我国第二次大规模吸收外来文化。前者历时千年
,而
后者倘从晚清算起仅百余年。我不认为五四时期对待西学的态
度及吸收西学的方式都是天经地义不可更改的。我认为那时以
西学为坐标?不是为参照系%来衡量中国文化,是和国外那时盛行
的西方文化中心论有着密切关系?五四时期陈独秀即称西学为
“人类公有之文明” %。二战后西方批判了西方文化中心论,而提
千年未有的奇劫巨变,他们那时,中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关头,
救亡图存是这几代人所面临的重要间题。中国要御侮、要富强,
首在精诚团结,克服所谓“一盘散沙”的现象。柳治徽在?学衡》
上撰文称+ “爱国合群之名,洋溢人口,
诚实者未尝不为所动。”即
是指此。章太炎早年曾撰?明独%
,阐明大独与大群的关系。他
说+ “夫大独必群,不群非独也。”这里说的大独近乎鲁迅早年说
四”的再认识、再估价亦应如此。
!?
、
!#世纪的启蒙先驱者,将任何问题,不管是宗教的、自
然的、道德的,都摆在理性的法庭上重新认识。如果不重新估价
那些已被接受的既定观念,那就根本谈不到启蒙。今天不是简
单地完全按着“五四”的道路走。“五四”未完成的任务应当继
承,但是“五四”思想需要深化,而不是重复
,这就是我对“五四”
期可以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值得注意的是,
玄类译出的佛
典如法相唯识都是佛书中的精华,可是并未传播开来,广为流传
的却是经过中国化了的佛典,直到宋代佛学才被中国文化所吸
收。一种外来文化为本土文化所融化,往往是要经过漫长曲折
过程的,这里面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去总结。佛学传人是
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吸收外来文化,而五四时期介绍西方近代文
反动派对革命的危害还要大。文艺界也伤害了一些不应伤害的
文学家。
?比如施蛰存当时就被当作第三种人,魏金枝也被当作
第三种人的同情者而遭批评%。如果鲁迅当时不是基于政治信
仰,而是以自己的独立思想来明辨是非,分清曲直,他也许不会造
成这种失误。此外
,同样由于政治信仰,鲁迅在答托洛茨基派陈
某的信中,也作出了错误的判断,怀疑他拿了日本帝国主义的金
用历史走错了房间来解释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一些倡导自由平
等的人,往往会从他们幻想绝对的集体主义为终极目标的主张
中,导致出专制主义。这在过去是并不奇怪的。古希腊斯巴达
的集体主义,卢梭契约论中的集体主义,以及乌托邦社会主义的
集体主义等等? ?都是自以为播下了龙种,而长出来的却是跳
蚤。最后有一点需要说明,上面说的集体主义,是有特定涵义
来的。五十五篇?韩非子%就是一个明证。今天韩非在大陆仍被
视为融法术势为一炉、
集法家之大成的人物。秦王朝以法家学
说来治国。二世而亡后,汉代总结了秦代筱灭的原因,采取了杂
王霸政治
,以后各朝大致沿袭此制。五四时期反儒
,认为封建王
朝是利用儒家来统治人民,所以竭力攻击儒家。可是他们没有
看到历代统治者所行的杂王霸政治乃是外儒而内法,儒不过是
的个人独立。而大群则近乎今天所说的集体主义精神。可见在
那时个体与群体是不矛盾的。“五四”前,卢梭思想已介绍到中
土,卢梭?社约论》中对当时的改革思想、革命思想起了很大的作
用。章太炎所谓“大群” ,正是卢梭包括全民在内的集体,他像卢
梭反对“众意”而主张“公意” ,从而反对小团体
、小宗派一样,他
也反对亲缘宗族的所谓“小群”。这不仅是章太炎一个人的思
用来掩盖实际所行的法家残酷之术。但五四时期不但不反法,
反而对法家加以讴歌,这是令人奇怪的。比如胡适在当时是代
表自由主义思想的人物,但他对待韩非的态度就是如此。胡适
曾经批评黑格尔因为生在达尔文之前,所以不懂进化论。可是
他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谈到韩非时,引?五盆篇》中的几句话,
竟说活在达尔文一两千年前的韩非是“一个极相信历史进化的
历史地位和他在文化上作出的贡献都比李斯重要。他年轻夭
折,是一位才华横滋的人物。他写的?过秦论%
,是探讨秦王朝覆
灭的原因。但章太炎不喜欢过秦,称这篇文章为“短识”。鲁迅
书中曾列举贾谊的名篇甚多,独对此文不置一词,而且连篇名也
不列举。这是不是受到章太炎的影响呢?不论自觉或不自觉,
普迅受章太炎影响处甚多。如太炎继顾炎武、钱大听、朱彝尊等
势者
、压迫者的命令,和那些奴颜媚骨的投机家有着根本区别,显
示了一贯的正直与骨气。但这并不能使他不犯错误,因为一旦跨
入遵命文学,就难免会使自己的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不蒙受伤害。
哭年代
,他参与批评文艺自由与第三种人运动,是受到极左路线
的影响。当时第三国际提出了反对中间派的口号,中国党在左倾
路线的影响下,同样把中间派作为主要打击对象,认为中间派比
定,这几乎是唯一的例外。我觉得他所作出的好坏两方面分析,
倒是实事求是的。近来我读了一些材料,再考虑这个问题感到
可以理解了。用上面所援引的章太炎的说法,这个问题似乎不
难解决。这就是他说的“大独必须大群,无大群即无大独” ,这句
话是直接指引到集体主义的。因为照章太炎来看,要实现大群,
首先必须大独。所谓大独,即是从小团体、小宗派中解放出来,
的,它相当于卢梭消融个体性和பைடு நூலகம்殊性的“公意”这一概念。
三、关于“五四”民主精神
我认为思想和学术是不可硬分开来的。谈论民主问题,如
果不涉及社会性,又离开历史过程中的教训,还成什么学术性的
研究,岂不是变成了戏论?反过来,如果不吸取前人民主学说和
理论研究的成果,难道每个问题都要单枪匹马、一个人从头做起
吗?试问,有这种可能吗?纵使是概念的探讨也是有针对性的,
在口号式的层面上%
。我说的理论钻研,包括对前人学说和理论
的探索,也包括对新问题的揭示和新观点的提出。有对原理的
思考,也有对现实政治生活的联系和检讨。我觉得“五四”后长
不是什么书都焚的。章太炎著的?秦献记%
、
?秦政记%等,对秦始
皇取肯定态度。“文革”评法批儒将这两篇文章重印作为学习资
料。鲁迅著的?汉文学史纲要》在这方面也透露了一些消息。人
称秦无文,鲁迅不同意此说,认为李斯为秦始皇出巡作的碑铭就
很好。他在书中将李斯单列一章,给予很高规格,相形之下书中
将贾谊与晃错合为一章就显得体例上有些畸轻畸重了。贾谊的
边”还可以做些工作
,恐怕也是同样心情的流露。
我觉得有一个问题至今还很难解释+为什么五四时期的一
些代表人物多半激烈地反儒,而不反法。实际上儒家还有着民
本主义思想和诛独夫的革命思想,可是法家却站在君主本位立
场上,
实行彻底的专制主义。“五四”时期反对旧道德旧伦理,而
作为封建伦理观念集中表现的三纲,不是儒家,而是法家所提出
就很难在中国文化土壤上扎根。这可以
举佛学在中国的传播为例。最初传播佛法是依附道术,采取以
外书比附内典的办法,用和佛经比较接近的老庄术语来翻译佛
经的专门名词,这就是所谓的“格义”。到了道安时期,认为“格
义”于理多违,遂废止“格义”不用,而采取直译和音译,使佛经得
以更准确地保持它的原来面目。这种求信求真的办法至玄奖时
然肯定秦始皇,但他也是反对专制主义的。直至民国后他还以
大勋章为扇坠,跑到总统府去垢骂袁世凯称帝。这事曾使鲁迅
感动。在此之前,章发表过不少反专制的文章,我曾在文章中提
到《馗书》的反专制统治之文,这些文章真是令人展卷方诵
、血脉
已张。但是他为什么又去赞扬秦始皇呢?这种矛盾看来似乎是
思想的任意倾斜,其实是有时代的历史背景的。神州大地经三
人”。鲁迅也是一样,他曾自称受到传统的两种影响,一个是庄
周的随便,另一个就是韩非的峻急。他对秦始皇的态度则是受
了章太炎影响。??)年代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后,中日两国有些论
者将希特勒的焚书比之秦始皇。鲁迅撰?华德焚书异同论》,说
这种比喻不当,秦焚书而不焚医书
、
农书等,是和希特勒焚书不
同的,和阿拉伯人焚毁亚历山大图书馆也不同。其实希特勒也
出多元化的主张。其实就在当时西方有些人已经对中国的文化
传统采取了薄重态度,比如五四时期来华讲学的罗素
、杜威就是
如此。有人提出继承“五四” ,这自然是对的。可是他们把继承
“五四”解释为完全按照“五四”一模一样走下去,而不许反思,不
许扬弃“五四”的缺点和局限。我以为这种看法是不足为训的。
二、
对“五四”精神不能用
去写“五四”思想史很少涉及“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句
话是陈寅格在王国维纪念碑铭中提出来的,很少被人注意,倒是
表现“五四”文化精神的重要遗产之一。王、
陈等一向被视为旧
营垒中人,被划在“五四”范围之外
,我觉得这是一种偏颇。问题
在于这句话是不是可以体现五四时期出现的一种具有时代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