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练习题及解析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练习题及解析


0.1s=0.3s,路程 sAB=2.50cm=0.025m , 所 vBC=

=0.15m/s,vAB=
≈0.083m/s , 计算可知,小球在 BC 段的平均速度
大于 AB 段的平均速度,D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运动的快慢可以用平均速度来描述,理解相邻点的时
间间隔为 0.1S,根据平均速度的公式进行计算。
C. 小球滚下的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为 1.1m/s D. 小球在 BC 段的平均速度大于 AB 段的
平均速度
【答案】D
【解析】【解答】A. 小球从 A 点运动到 C 点经过了 5 个时间间隔,用时 5 0.1s=
0.5s , A 不符合题意;
B. 由图可知,小球在前 0.4s 内通过的路程为 4.00cm , B 不符合题意;
4.某兴趣小组在探究“物体下落速度与横截面的关系”时,取三个质量相同,半径分别为 3r、2r 和 r 的小球甲、乙、丙,让它们从不同高度分别竖直落下,并以砖墙为背景,当进 入砖墙的区域时,用照相机通过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的方法记录小球的运动过程,如图
是其中一段的示意图.在图示运动过程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6.图象法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如图所示的图象不能表示下列哪两个物理量间的 关系( )
A. 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
B. 某物质的质量与体积
C. 某物质的密度与质量
D. 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汽车的路程与时间
【答案】C
【解析】【解答】解:A、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成正比,故与图象中的变化规律相符;故 A
错误;
正确.
B、以地面为参照物,电梯位置不断变化,所以是运动的.故 B 不正确.
C、以乘客为参照物,电梯位置没有变化,所以是静止的.故 C 正确.
D、以乘客为参照物,地面位置不断变化,所以是向下运动的.故 D 不正确.
故选 C.
【分析】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要先选择一个参照物,分析被研究物体和参照物之
A. 三个小球均做匀速直线运动
B. 三个球受到的空气阻力相等
C. 三个小球下落的速度之比是 1:2:3
D. 在阻力相同时,小球的下落速度与半径
成反比 【答案】C 【解析】【解答】解:A、由照相机的照片可知:在相同的间隔时间内,甲球运动的距离 是不变的,运动的轨迹是直线, 说明甲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同样的道理,乙、丙也是做 匀速直线运动的;故 A 正确; B、根据三个球做匀速直线运动,重力等于阻力,质量相等,故重力、阻力相等,故 B 正 确; C、照相机等时间内曝光一次,而甲曝光了 9 次,乙曝光了 6 次,丙曝光了 3 次,所以时 间之比为 9:6:3,三球在相同路程中,所用时间之比为 9:6:3,故速度之比为 2:3: 6;,故丙的速度为乙的 2 倍,为甲的 3 倍;故 C 错误; D、甲、乙、丙三个小球的半径分别为 3r、2r 和 r,在阻力相同时,速度之比为 2:3:6, 由此可知,在阻力相同时,小球的速度与半径成反比,故 D 正确; 故选 C. 【分析】(1)照相机每隔相等的时间曝光一次,得到一个像,由图可知,球甲在每一个曝 光时间运动的距离是一块砖的厚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球乙在每一个曝光时间运动的距离 是两块砖的厚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球丙在每一个曝光时间运动的距离是三块砖的厚度, 做匀速直线运动;(2)根据甲、乙、丙三个小球在相同的曝光时间内运动距离的关系,得 出小球的速度之比;(3)因为三个小球都是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受到的空气阻力和自 身的重力是相等的,空气阻力之比等于重力之比,等于质量之比;分析空气阻力之比和小 球速度之比的关系,得出结论.
C. 由图可知,AC 之间的距离为 s=5.50cm=0.055m , 则整个运动过程平均速度为:v═
=0.11m/s , C 不符合题意;
D. 由图可知,小球在 BC 段的时间为 tBC=2
0.1s=0.2s,路程 sBC=5.50cm−2.50cm=3.00cm
=0.03m.小球在 AB 段的时间 tAB=3
岸走”所选的参照物是( )
A. 竹排
B. 青山
C. 地面
D. 河岸
【答案】A
【解析】【解答】解: 选择参照物时通常不能以被研究的物体自身作为参照物,歌词“巍
巍青山两岸走”中的“走”是青山,所以应选与有位置变化的青山之外的竹排为参照物,故 A
正确.
故选 A.
【分析】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所选参照物之间是否有位置
误; C、客船上的人能辨别出传来的是“钟声”,是根据声音的音色判断出来的,故 C 错误; D、潭清疑水浅,是由于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在水面处发生光的折射而产生的现象,故 D 错误. 故选 A. 【分析】(1)判断运动是看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否有位置变化;(2)物质是由分 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3)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色不 同,根据音色可以判断不同的声音;(4)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5.为了让同学们养成关注生活的良好习惯,物理老师倡导同学们对身边一些常见的物理量
进行估测,以下是他们交流的一些估测数据,你认为估测数据中符合实际的是( )
A. 25 寸彩电的功率约 25W
B. 正常人的步行速度约 4 km/h
C. 洗澡水的温度约 60℃
D.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凸透镜的焦距约
50cm 【答案】B
D、我们地区夏季炎热,最高气温超过 35℃,但不会达到 60℃,平均气温更远低于
60℃.故 D 不符合实际.
故选 C.
【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
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10.在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中,我区各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古诗词诵读活动.下面是小欣 同学对某些诗句中蕴涵的物理知识的理解,其中正确的是( ) A. “沉舟侧畔千帆过”﹣﹣﹣﹣﹣旁边的船是以沉船为参照物 B.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暗香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C. “夜半钟声到客船”﹣﹣﹣﹣﹣客船上的人能听出是“钟声”,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辨别的 D. “潭清疑水浅”﹣﹣﹣﹣﹣“疑水浅”是光的反射现象 【答案】A 【解析】【解答】解:A、“沉舟侧畔千帆过”﹣旁边的船运动是以沉船为参照物的,故 A 正 确; B、“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暗香说明是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故 B 错
量间存在正比规律;由此选出符合图线变化规律的选项.
7.下列图象中,正确的是( )
A.
匀速直线运动
B.
非晶体的凝固
C.
晶体的熔化
D.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答案】 D
【解析】【解答】解:A、由图象可知,纵坐标表示路程,横坐标表示时间,路程不随时
间变化,说明物体处于静止状态,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 A 错误;
B、图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而降低,其中有一段温度不变,说明这是晶体的凝固图象,故 B
11.大千世界,无奇不有。2015 年 3 月 1 日下午,英国的业余摄影师 Le-May 用相机记录 下了一只黄鼠狼骑在一只啄木鸟背上飞行的场景,如图。这张照片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并被 不断的 PS。关于图片中涉及到的物理知识描述错误的是:( )
A. 飞行过程中,黄鼠狼相对于啄木鸟是静止的 B. 飞行过程中,黄鼠狼给啄木鸟的压力和啄木鸟给黄鼠狼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C. 啄木鸟驮着黄鼠狼上下飞行过程中,啄木鸟客服自身重力做了功 D. 啄木鸟带着黄鼠狼向下俯冲时,其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大 【答案】B 【解析】【解答】飞行过程中,黄鼠狼与啄木鸟的相对位置不变化,故黄鼠狼相对于啄木 鸟是静止的,A 不符合题意;飞行过程中,黄鼠狼给啄木鸟的压力和啄木鸟给黄鼠狼的支 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B 符合题意;啄木鸟驮着黄鼠狼上下飞行过程中,啄木鸟在自身 重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故啄木鸟克服自身重力做了功,C 不符合题意;物体重力 势能与物体质量和被举得高度有关,质量不变时,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物体动能与 物体质量和速度有关,在质量不变时,物体速度越大,动能越大,故啄木鸟带着黄鼠狼向 下俯冲时,高度减小,故其重力势能减小,速度增大故动能增大,D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变化就是静止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相互作用的力,做 功的条件是物体受力并且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重力势能和高度有关,动能和物体运动 速度有关.
2.位于沿江大道旁的商业大厦建有室外观光电梯,乘客在随电梯上升时,能透过玻璃欣赏
到美丽的湘江风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以地面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B. 以地面为参照物,电梯是静止的
C. 以乘客为参照物,电梯是静止的
D. 以乘客为参照物,地面是向上运动的
【答案】C
【解析】【解答】解:A、以地面为参照物,乘客位置不断变化,所以是运动的.故 A 不
【解析】【解答】解:
A、25 寸彩电的功率在 100W 左右,故 A 不符合实际;
B、成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 1m/s~1.3m/s,4km/h=4× m/s≈1.1m/s,故 B 符合实际; C、洗澡水的温度稍高于人的正常体温 37℃,而 60℃水的温度太高了,故 C 不符合实际; D、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选用的是薄透镜,焦距为 5cm 或 10cm,故 D 不符合实际. 故选 B. 【分析】根据生活经验及对生活常识的了解,逐一分析各选项并作出判断.
错误;
C、图中温度与时间成正比,说明随着加热,物体温度升高,不是晶体的熔化图象,故 C
错误;
D、图中是一条过原点的斜向上的直线,表示重力与质量成正比,故 D 正确.
故选 D.
【分析】分析图象,确定图象反应的物理量间的关系,然后根据图象反应的物理量间的关
系作出判断.
8.“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段歌词蕴含多个科学道理,其中“巍巍青山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