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高考复习之文化常识

2019高考复习之文化常识


四、风俗礼仪
4、饮食音娱 【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 【宫调】古代称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其中以任何一声为音阶的起点,均可构 成一种调式。 【十二律】古代乐律学名词,是古代的定音方法。即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 种律制。
四、风俗礼仪
2、古代礼仪 (1)政治 ⑤相见礼 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 礼,上级居东答拜。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⑥军礼 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四、风俗礼仪
2、古代礼仪 (2)生活 ①诞生礼 ②成年礼:冠礼,古代男子而是加冠礼。笄礼,古代女子十五行笄礼。 ③祭祀: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三牲,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 羊、猪,也称鸡、鱼、猪为三牲。
传记类文言文常涉及的为官常识
1、表授予官职 ⑴征、召、辟:征召 ⑵拜、授、除:授予官职 ⑶荐、举、察:推荐、举荐 ⑷选、拔:选拔、提拔
传记类文言文常涉及的为官常识
2、授予官职后的就任办公 ⑴行、就:就任、就职 ⑵下车:官员初到任 ⑶视事:官员到职办公
传记类文言文常涉及的为官常识
3、为官平稳 ⑴历、仕、仕宦:做官 ⑵转、调、徙:调动官职 ⑶改:改任官职 ⑷补:补任空缺官职
四、风俗礼仪
2、古代礼仪 (2)生活 ③祭祀: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 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
四、风俗礼仪
3、古代位次 在封建官场中,是以官阶大小来分座次的,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在堂 上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 面”,称臣叫做“北面”。在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 卑是坐东面西。古人乘车尚左。
传记类文言文常涉及的为官常识
7、为官能者多劳 ⑴兼、领、判:兼任官职 ⑵行、署、权、摄、守:代理、暂代官职 ⑶假:临时的、非正式的 8、辞官退休 告老、请老、移病、解官、致仕、致政、乞身、乞骸骨
三、姓名称谓
姓名是中华名文化的脉承之一,它是人们以血脉传承为根基的社会人文标识。姓名是人 们在社会中必不可少的符号与标识,它是人在社会人文交流必须的信息表达、交流、传播的一种工 具;它还是人们在描叙自己的能量与另一个能量之间的延续气场的一种载体。姓名就是名主的长辈 为名主传承的思想,也是别人对自己的逻辑思想的记忆。
学校教育
3、古代书院 中国古代书院是指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书院是民间 教育组织,书院的名称始于唐代,最初是官方修书校书和藏书的场所。盛行于宋初,私人讲学 的书院遂得以进一步发展,形成影响极大、特点突出的教育组织。到元代一些政策的实施使得 大量私办书院朝着官学化方向转化。
学校教育
二、官职制度 三公九卿
皇帝
太尉
丞相
御史大夫





















二、官职制度 三省六部
中书省 (决策)




皇帝
尚书省 (执行)




门下省 (审议)




二、官职制度
2、地方官制 先秦主要实行分封制 秦朝实行郡县制 汉代实行州、郡、县三级地方政治制度 魏晋南北朝大体沿东汉末的州郡县制 唐代是道制,逐渐形成道、州府、县三级政区 宋代是路制,成为路—府、州、军、监—县三级政区 元代主要是行省制 明清对元代的行省制加以改革
三、姓名称谓
1、基本称谓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 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称官名】如“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 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
选官制度
汉代主要是察举制和征辟制 魏晋时期主要是九品中正制
以明清时期的科举为例
类型
考场 时间
考官
考中学生



县试

童 生 试
府试 院试
府 府州
三年之 内两次
明:提学 官 清:各省 学政
童生
秀才 生员
案首
乡试 秋闱
会试 春闱
桂榜 杏榜
省会 京城
三年 一次
乡试 次年
皇帝 委派
礼部
举人 贡士
解元 会元
学校教育
1、古代官学 ②地方官学 又称乡学、学宫。地方官学的设立,或由国家制定出地方官学制度,或由地方官吏 重视教育在其治所设置学校,经费皆来源于官府。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乡学”之设的传说,从 严格意义来讲,古代地方官学,是自汉代开始设立的。
学校教育
2、古代私学 私学,是中国古代私人办理的学校,与官学相对而言,产生于春秋时期,其中以孔 子的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由于私学力量日益增强,至东汉末到了压倒官学的地位。宋 代,书院成为私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势大,其日久,影响很大。书院初为私立,后来才由政 府控制了一部分。
殿试
金榜
皇宫
会试 同年
皇帝
进士 及第
状元 榜眼 探花
进士
进士 出身
同进士 出身
二甲若干 三甲若干
学校教育
1、古代官学 中国古代官学教育指中央朝廷以按地方行政区划的地方官府所直接创办和管辖的旨 在培养各种统治人才的历代学校教育体系。前者称中央官学教育,后者称地方官学教育。
学校教育
1、古代官学 ①中央官学 国家的中央官学,在汉朝正式创办。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纷乱,官学时兴时废,及 至唐朝,中央官学繁盛,制度完备,南宋以后逐渐走下坡路。到了封建社会后期,中央官学逐 步衰败,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名存实亡。清朝末年,完全被学堂和学校所代替。
学校教育
1、古代官学 ①中央官学 最高学府——太学和国子监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始设于汉武帝时期,太学祭 酒兼掌全国教育行政。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而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
学校教育
1、古代官学 ①中央官学 最高学府——太学和国子监 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西晋时初立国 子学,北齐改国子学为国子寺,唐将国子学改称国子监,同时成为独立的教育行政机构。
3、古代书院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是指应天书院(今河南商丘)、岳麓书院(今湖南长沙)、嵩阳 书院(今河南郑州)、白鹿洞书院(今江西九江)。
二、官职制度
1、中央官制 ①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中国古代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三公说法有司马、司 徒、司空;太傅、太师、太保;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②三省六部制:它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三、姓名称谓
2、兼称 如鄙人,谦称自己;朕,皇帝的自称。 3、敬称 如陛下,对帝王的敬称;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常用“驾”代称皇帝。殿下对皇后、太子、诸王等 的敬称。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对已死长辈或尊辈的敬称;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 已经死去的母பைடு நூலகம்为先慈或先妣。
三、姓名称谓
4、特殊称谓 如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黎庶、黎元、生民、庶民、苍生、氓等。年龄的称谓 有襁褓(未满周岁)孩提(2-3)垂髫(3/4-7/8)总角(8/9-13/14)豆蔻(女子十三四)束发 (男子15) 及笄(女子15)弱冠 (男子20) 而立(30)不惑(40)知命、半百(50)花甲、耳顺 (60)古稀(70)耄耋(80-90)期颐(100)
三、姓名称谓
1、基本称谓 【称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汉武帝即位后首创 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一般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一个皇帝的年号也可以有多个, 如汉武帝有11个年号。明朝后大致上都是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因此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如康熙。
1、古代节日习俗 【寒食清明】寒食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是追念介子推而设立。禁烟火,吃寒食。清明在每年四 月五日或六日。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端午】又称端阳、重午、重五,农历五月初五。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习俗有吃粽子、 赛龙舟、喝雄黄酒、插花和菖蒲等。
四、风俗礼仪
四、风俗礼仪
1、古代节日习俗 【元宵】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等。 【社日】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 分前后。 【上巳】三月三日。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 游的节日。
四、风俗礼仪
四、风俗礼仪
4、饮食音律 【五谷】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 稷、麦、菽。 【五牲】五种动物,说法不一:一种指牛、羊、猪、犬、鸡;一种指麋、鹿、磨、狼、兔;还有一 种指磨、鹿、熊、狼、野猪。第一种说法流传较广。
四、风俗礼仪
4、饮食音律 【五味】指酸、咸、甜(甘)、苦、辣(辛)五种味道。烹调上讲究“五味调和”。 【六畜】指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 【八珍】指古代八种珍贵的食品。
三、姓名称谓
1、基本称谓 【直称姓名】 (1)供长辈或尊辈称呼。 (2)自称姓名或名 (3)用于介绍或作传。 (4)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 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