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梳理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梳理

1、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隋的统一
1、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589年灭陈,统一全国。

2、隋朝建立后的政策:
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3、隋文帝的政策促进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开通大运河
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时间:605年--610年
中心:洛阳。

北达:涿郡。

南至:余杭。

连接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意义: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魏晋时期:官吏选拔看门第,不看才能。

隋文帝时:初步建立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隋朝的灭亡
灭亡原因:
1、征发大批劳动力,修大运河,长城驰道等。

2、加强各地的统治,多次巡游,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

3、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当兵役,使人们无法正常生产。

因为隋炀帝的残暴统治,爆发农民起义,618年隋朝统治被推翻。

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2、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3、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进一步发展,称为“贞观之治"。

4、唐太宗统治时期形成贞观之治的原因:
>勤于政事,虚心纳谏。

大臣魏征敢于纳谏。

>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房(玄龄)谋杜(如晦)断。

>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轻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政绩。

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军事上:击败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女皇武则天
武则天改国号周,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的统治:
>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创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继续推行贞观以来的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武则天统治的影响: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开元盛世
唐玄宗,年号“开元”,唐玄宗统治前期,国力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唐玄宗即位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

>任用贤能姚崇和宋璟。

>实行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3、盛唐气象
经济的繁荣
农业方面:
垦田面积扩大,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了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

还兴修水利工程。

曲辕犁筒车
手工业方面:
纺织业品种多,其中蜀锦闻名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很高,越窑的青瓷,刑窑的白瓷,闻名中外的唐三彩。

商业方面:
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出现了商业大都市。

长安城内出现了市(商业区,有东市西市)和坊(居民区)
长安城平面图
民族交往与交融
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蕃和亲。

松赞干布文成公主
唐蕃和亲的意义: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民族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的各族首领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开放的社会风气
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主要表现为:
> 妇女受过诗书、音乐等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等活动。

> 衣食柱形方面多受西方少数民族的影响,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4、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几个事例:
1、遣唐使:
唐朝时,日本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派遣唐使来华。

对日本的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遣唐使路线图
2、鉴真东渡:
在唐朝与日本的交流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

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为中日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鉴真像
3、玄奘西行:
贞观年间,玄奘西行天竺取经,称为佛学大师。

主要贡献是《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重要贡献。

玄奘像
知识延伸
唐朝与阿拉伯国家的联系
651年,遣使与唐通好。

此后148年中,先后遣使来唐36次。

阿拉伯商人到中国经商的很多,不少人在中国定居落户,有的还参加唐朝科举考试,在朝供职。

中国瓷器、丝制品及造纸、丝织、金银制作等手工业技术也传人阿拉伯,又由阿拉伯传人非洲和欧洲。

909年,阿拉伯帝国一分为三:阿拔斯朝称为东大食或黑衣大食;伍麦叶朝称为西大食或白衣大食;法蒂玛朝称为南大食或绿衣大食。

各朝仍与中国有友好往来。

多彩的文学艺术
唐诗题材多样丰富,风格多样,传世五万余首。

最著名的代表有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李白:有“诗仙”美誉。

他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

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安史之乱
背景:唐玄宗追求享乐,朝政腐败。

节度使权力膨胀。

※时间:755年
※借口:安禄山借口朝廷有内奸,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了叛乱。

结果:唐玄宗逃跑,李亨北上灵武被拥护为帝,即唐肃宗。

在西北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763年被平定。

※安史之乱的影响: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社会经济遭到破坏,尤其是北方遭到浩劫。

唐朝国势由盛转衰,矛盾尖锐。

中央权力衰弱,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
※起义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严重。

人民赋税繁重,生活困难。

※起义领导人:黄巢
起义发展:攻入长安,建立政权。

给唐朝以致命的打击。

※起义结果:朱温联合其他藩镇镇压了黄巢起义,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五代:黄河流域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

十国:南方地区出现的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几个政权,再加上北方的北汉。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的延伸。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李白像
杜甫:有“诗圣”之称,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他的诗淳朴厚重,很多诗反应了当时的历史情况。

因此故有“诗史”之称。

白居易:他的诗直面社会现实,揭示了统治者的腐化和人民的疾苦。

通俗易懂,深受大众欢迎。

书法方面:颜真卿的《颜世家庙碑》和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碑》
绘画方面:阎立本《步辇图》和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步辇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