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器基本剂量系统
临床剂量体系
校准结果的表述:
SSD100、FSZ10x10、Depth10: xxx cGy/MU
剂量体系:绝剂量+相对剂量
绝对剂量:输出量校准结果 相对剂量:PDD、OAR、输出因子、透射(穿射)因 子等,或者是由这些测量参数构建的剂量模型
相对剂量体系:计算任意条件下任意点的剂量 与参考条件下参考剂量点之间的相对关系
可以是高密度的材料制成,但最好是水等效材
料(散射效果)
– –
射野边长 > 建成帽直径 如果建成帽直径较大,可以放在离等中心较 远的地方测量
Sp = Scp / Sc
临床剂量数据处理-1
PDD表格:直接由扫描数据取样(步长 < 1cm) TMR表格:通过水箱软件计算
或者:TMR(d,FSZd)= PDD(d,FSZ,f)· ((f+d)/(f+dm))2 ·Sp(FSZm)/Sp(FSZd)
Wf = 0.544
临床剂量计算示例
SSD100 Depth1.5 FSZ10x10时: 1cGy / MU
SSD93,Depth9, FSZ4x8, BlockFSZ=5, W30时: 1cGy / MU*Sc*Sp*Tf*invsq1*invsq2*TMR* Wf = 0.4777 cGy / MU
–
机架0度、光射野一致性、铅门位置、光距尺 、“+” 与准直器轴线、射线质
3、如果是用小水箱(0维水箱),把水面对齐刻 度线时请注意表面张力的影响 4、如果用一维水箱,一般是先将电离室对齐到 水面,再下降到校准深度
基本内容
TRS277校准原理及CF因子计算 临床剂量计算原理 临床数据采集介绍
加速器基本剂量系统
基于IAEA-TRS277
基本内容
TRS277校准原理及CF因子计算 临床剂量计算原理 临床数据采集概要
基本概念复习
剂量:能量(传递给单位质量的介质)
能量淀积的两种典型效果:电离与升温
剂量测量:自由空气电离室与量热法 Bragg-gray理论:将自由空气电离室原理应用 到临床剂量测量的理论依据
输出因子的测量
Scp – 在参考深度处测量(dref -> TPR, dm -> TMR) – 采用灵敏体积合适的探测器 – 准确测量最小野的数据
由于侧向散射失衡,剂量从中心开始就迅速跌落,
探测器的体积平均效应和空间位置误差都会使测量 结果严重偏低)
散射因子的测量
Sc
–
–
在空气中测量 合适的建成帽
P75 式(3-46、50)
ND:空气吸收剂量因子(电离室结构及室壁材料 的效果)
水中的吸收剂量
电离室空气等效
(建成、室壁、气腔、中心电极)
将电离室放到水中,等于在水中放一个空气腔, 气腔电离量 => 气腔剂量 => 水剂量
Dw=Mu· (W/e)· Nx· Katt· (Sw/Sa)u·Pu·Pcel Km =Mu ·ND ·(Sw/Sa)u ·Pu ·Pcel ——P77式(3-53) ND:空气吸收剂量校准因子
剂量计算物理量及定律-2
TPR(TMR):与SSD无关(一定范围内成立) 参考模体固定 固定水箱位置及测量探头 往水箱注水以改变深度 深度Z处的剂量为Dz TPR(z) = Dz / Dref
物理意义:联系相同SPD, 不同深度的点剂量
剂量计算物理量及定律-3
InverseSquareLaw:仅对于点源成立
数据采集的提示
测量前需要对加速器作较全面的QA
楔形因子
– –
–
深度依赖性,尽量在接近于临床所用深度处测量 电离室长轴垂直于楔形方向 测量楔形板反向时的读数,确定中心
用电离室探测器测量电子线时,得到电离曲线而 非剂量曲线
扫描数据测量
PDD、OAR、Profile等 实质:测量输出剂量率随空间的变化 参考探头:监测输出剂量率随时间的波动(空 间各点的剂量率随时间的变化都是一样的) 原理:通过测量探头与参考探头的剂量率比值 测量探头读数随测量点的剂量率变化,要保证 所有点的读数都在控测器的测量范围内(尤其 测量楔形板OAR时)
标定原理及CF因子
Dw=Mu· (W/e) · · (Sw/Sa)u· Pcel Nx· Katt Km· Pu· 实际测量时: Dw = Mu · F C
定义: CF = Nx· (W/e) · · (Sw/Sa)u· Pcel Katt Km· Pu·
CF因子的影响因素
CF = Nx· (W/e) · · (Sw/Sa)u· Pcel Katt Km· Pu· Katt :室壁材料的空气不完全等效 Km:室壁材料的吸收及散射 (Sw/Sa):射线质空气与水的阻止本领比 Pu:“气腔”置入水中时的扰动因子 Pcel:中心电极的空气不完全等效
剂量传递
国际标准实验室 国家一级标准实验室
国家二级标准实验室
现场剂量标定
剂量规程:一种行业实施规范,不是绝对标准
标准实验室的校准结果:Nx
意义:接收到单位照 射量时的仪器读数
单位:R ·Rdg-1 (伦琴每单位读数)
各个量程不同
空气吸收剂量
空气吸收剂量(理论): Da (cGy) = 0.876 (cGy / R) ·X(R) P44式(3-13) 空气吸收剂量(实际): Da,c =Mc ·Nx· (W/e) · Katt · = Mc ·ND Km
剂量校准的实施
1、剂量校准工作表 2、剂量校准记录表格(附使用说明)
有效测量点修正(Peff),电离室气腔半径相关
0.5r, 0.75r, 0.6r? =>
0.55r
(TRS381)
0.55 * (0.625 / 2) = 0.172cm
剂量校准实验
1、提前将仪器放到治疗室 2、校准前先作加速器QA
临床剂量数据处理
$$$$$$$$$$$$$$$$$$$$$$$$$$$$$$$$$$$$
表格交付使用之前
必须检查、验算数据正确性 必要时,应测量验证
$$$$$$$$$$$$$$$$$$$$$$$$$$$$$$$$$$$$
谢
谢
请指
点
——剂量校准实验——(可选)
剂量校准实验
1、提前将仪器放到治疗室 2、校准前先作加速器QA
∴ 120 cGy / (0.4777 cGy / MU) = 251.2 MU
关于模体散射
Sp:由治疗深度处的实际照射截面大小 决定的模 体散射效果 以上例子中,挡块野FSZ5,一般是指照射截面在 SAD处投影是5,那么在治疗深度处是:5 *((93 + 9) / 100) = 5.1 SSD+Depth与SAD相差较大时,就需要用治疗深 度处的截面大小来计算Sp
Hale Waihona Puke Sc:准直器散射的影响
Sp:参考深度处,模体散射的影响 TrayFactor(Tf):挡块托架衰减的效果
WedgeFactor(Wf):楔形板衰减的效果
临床剂量计算示例
计算:SSD93,Depth9,FSZ4x8, BlockFSZ=5,W30, Dt=120
0、SSD100 Depth1.5 FSZ10x10: 1cGy / MU 1、FSZ: 10 -> 6.4,Sc = 0.968 2、BlockFSZ=5,照射面积10 -> 5: Tf = 0.946 Sp( 5) = 0.977
Dy’
<-> Dy: SPD:平方反比因子 模体面积:Sp
电子线相关问题
剂量曲线 vs 电离曲线 标称SSD下的PDD 标准限光筒的输出因子 (dmax点测量)
治疗方式:标称SSD处治疗 剂量计算:PDD及限光筒输出因子 小野:实际测量 vs TPS计算
数据表格
电子线临床数据表格 X线临临床数据表格 电动楔形板楔形因子的计算
P171式(5-35)
临床剂量数据处理-2
楔形因子:直接测量得到 托架因子:直接测量得到 Tf及Wf的测量:CAX中心轴线上,接近于临床 常用的深度(如10cm) 楔形野偏轴点剂量计算时,Wf不再可用 (需要配合OAR等数据)
PDD到TMR的转换
PDDy = Dy / Dx TMRy = Dy’ / Dx =PDDy * Dy’ / Dy
所有参数由两个因素决定:电离室、射线质
CF因子计算原理
电离室: 建成帽及室壁:石墨、PAMM等 中心电极:铝
射线质: 由PDD或TPR参数表征 SSD100 FSZ10x10时的 PDD10 射线质指数TPR20/10
CF因子计算的实现
对于特定的电离室(材料不变), CF因子由射 线质确定 CF因子计算时的Katt、Km等各因子可由TRS277 报告中提供的表格通过射线质查表得到 将TRS277中各个表格合并成一个Excel文件,自 动完成CF因子计算 ( Nx· (W/e) · · (Sw/Sa)u· Pcel ) Katt Km· Pu·
基本内容
TRS277校准原理及CF因子计算 临床剂量计算原理 临床数据采集介绍
临床需要的剂量数据
一般测量条件:SSD=SAD 设备:水箱(一、二、三维) 数据种类:PDD(OAR)、Scp、Sc、Wf、T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