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法的含义

民法的含义

第二节民法的调整对象和含义
一、民法的调整对象
衡量一个法律部门是否独立,其标准在该法律部门是否具有特定的调整对象和特定的调整方法。

我国民法的调整对象,是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一)平等的含义
民法上“平等”的基本含义,是具有独立人格的民事主体在民法上地位平等。

它表现的是民事活动领域内当事人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当事人在这种关系中相互保持其独立的意志和自由。

民法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商品经济必然要求商品的所有者具有独立的人格和身份,能够对自己的财产进行支配。

(二)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人身关系是与特定人自身密切相联系且无
财产内容的社会关系。

人身关系包括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

“人格”在民法上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民事主体的法律地位即主体资格(如自然人的人格),即民事权利能力;二是指个人或社会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如姓名、生命健康、婚姻自主、肖像等)。

这里是指第二种含义,亦即人身关系中的人格关系,是主体基于姓名、名称、生命、健康、肖像、名誉、荣誉等而发生的社会关系。

人身关系包括: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

身份关系是基于家庭、血缘、婚姻、亲属或其他事实而发生的社会关系,如父母子女关系,作品作者基于其身份而发生的社会关系等。

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与特定主体的自身不可分离。

人身关系的主体的人身是人身关系发生的前提和存在基础。

一般而言,人格、身份总是属于特定的人。

对于其具有的人格和身份,主体既不可转让,也不可放弃。

第二.人身关系具有非财产性质由于人格、身份都不是物质财富,不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所以,人身关系不以财产利益为内容,而以人身利益为其内容。

所谓人身利益是指主体的人身不受侵害,主体可以充分享有的人身,利用自己的身体条件,谋求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种种精神利益。

人身关系不具有非财产性质,是指人身关系没有直接的财产性质,但是具有间接的财产性质,例如,损害人身关系可以给予赔偿。

第三.平等性质。

民法所调整的人身关系具有平等性质,即只有自然人、法人或其他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领域发生的人身关系,才为民法所调整。

非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应由其他法律部门调整
(三)财产关系财产关系是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在法律上的用语。

它主要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交换、分配以及消费等经济活动过程中因对物质财富的支配和利用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换言之,具有经济内容的社会关系均属财产关系。

财产关系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双方地位不平等的财产关系一方没有决定权利,其意志受制于相对方(绝大多数的时候是国家)。

另一类财产关系的双方主体则处于平等的地位,任何一方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强
加于另—方,如买卖关系,双方只能就交易的条件进行平等协商。

民法所调整的财产关系是后者,主体具有平等性质的财产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商品经济关系。

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主体在法律上地位平等;第二,双方在经济利益上等价有偿。

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主要包括:
第一,静态财产关系,即财产占有关系,包括财产所有关系(有形财产)、智力成果支配关系(无形财产);第二,动态财产关系,即财产流转关系以及遗产继承关系
二、民法的调整方法
(一)含义
民法的调整方法即民法对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进行规范的方式和手段。

由于民法的主要任务在于保护和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确认和保护平等主体之间正常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因此,民法的调整方法与其他法律部门的调整方法有很大区别。

民法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调整:
(一)通过确认的方法将特定的社会关系转化为法律关系。

民法采用确认的方法,赋予民事主体的行为以法律效力,从而使这些社会关系成为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

这样,正常运行的社会经济秩序就得到了法律的认可和保护,民事主体的利益也得到了确认和保障(二)尊重民事主体的意志,以任意性为其调整民事社会生活关系的主要法律规范。

(1)法律的理想是法律的终极目标。

除了对现存的经济关系的确认和保护之外,民法还要提出理想的社会秩序,对民事主体的行为进行指导。

为此,民法上确定了很多任意性规范,即在充分尊重民事主体意思自治的前提下,提出各种行为模式供其选择,以发当事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协调和平衡其相互之间的利益。

(2)但是,由于民事主体受自身的因素的限制,以及为了保护国家的利益,民法也规定了大量的禁止性规范和强行性规范。

将主体的违法行为与一定的民事法律责任相联系,通过使其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使受到侵犯的民事权利得到救济。

而且,民事责任具有违法制裁功能和权利救济功能。

(三)允许民事主体选择不同方式解决相互之间的民事纠纷。

民法允许民事主体协商变更或终止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选择解救纠纷的方式。

可以选择和解、调解、诉讼或仲裁,而刑事法律和行政法律则不能由当事人自己选择。

(四)通过对违法行为的法律制裁,使被破坏的正常的社会关系得以恢复。

对于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非法行为,民法采取了必要的矫正手段
(二)特点:
(1)主体地位平等和独立;(2)主体行为的自主性和任意性;(3)解决争议方法的协调性;(4)救济的同质性,补偿性。

三、民法的含义
民法是世界各国法律体系中最为重要的法律部门之一。

根据不同的角度,人们在使用“民法”一词时,赋予其不同的含义民法可分为
形式意义上的民法与实质意义上的民法
所谓形式意义上的民法,指国家的立法机关编纂成文的民法法典(即民法典)。

编纂民法典是欧洲大陆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在立法方面取得的一项
伟大成果。

它们是在民刑分离、实体法与程序法分离基础上制定的单纯调整民事生活关系的部门法典,它们对欧洲大陆国家实现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三权分立,防止司法专横,维护民事司法的统一,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民法典的制定成为大陆法系区别英美法系的重要标志所谓实质意义上的民法,指调整民事社会关系的各种具有一切具有民法性质的法律、法规及判例法、习惯法等的总和。

它是一个国家法律体系中的一个独立部门法;
(二)民法可分为狭义的民法与广义的民法。

这主要是由于各国调整民事社会关系的法律体制不同而引发对民法
调整范围的不同认识。

狭义的民法只调整部分的民事社会关系,不包括婚姻家庭、知识产权、劳动关系以及商法典及商事特别法;广义的民法的范围则包括上述各方面,如意大利民法典
(三)我国现实中主要采用的是实质民法,主要原因是我国现在没有民法典。

而对于狭义的民法和广义的民法,则经常都使用。

(四)什么是民法?
是指一切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之间、法人之间和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选择是难,更何况是心灵选择。

高渐离为了荆轲,他选择了死;马本斋母亲为了革命,她选择了牺牲;祝英台为了真挚爱情,她选择了化蝶。

在这友情、亲情与爱情之间选择,他们是这样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