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的概念:民法是调整社会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A.限于平等主体(只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和财产关系,平等主体包括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B.调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人身关系是基于彼此的人格和身份而形成的关系,包括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财产关系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财产而形成的关系)民法的调整对象A.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B.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民法的分类形式民法和实质民法,广义民法和狭义民法,普通民法和特别民法民法的性质民法是市民社会的法民法是私法民法是权力法民法是实体法民法的法律渊源1.制定法2.习惯3.判例4.法理我国民法的法律渊源宪法2.民法基本法-民法通则3.民法单行法-民法特别法(我国民法通则的简单化,民商合一的立法模式,造成了民法单行法的条目众多)4.全国性行政法规5.地方性民事法规6.有权解释7.法理8.国家政策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是民法所固有的,司法实践和立法中是最高的指导原则,要求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必须要遵守的准则。
民法基本原则的分类:1.意思自治(私法自治)原则(民事主体可以按照自己的判断设定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意思自治原则是民法中最基本的原则,民法作为一个私法的性质决定了民法要有意思自治原则。
具体表现在遗嘱自由,所有权自由,婚姻自由,契约自由,过失责任等)2.平等原则(在民法上,主体地位平等主要是指法律地位的平等,即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法人的垄断地位威胁了主体地位平等。
主体地位的平等是意思自治的基础和前提,协调形式的平等和实质的平等是民法的重大问题)3.诚实信用原则4.公平原则 5 .公序良俗原则 6.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平等的表现:1.民事主体的资格平等(人格平等,民事权利能力平等)2.具体的法律关系中,民事主体之间相互独立,互不隶属的平等地位3.民事主体平等的承担义务和享有权利4.民事主体平等的受法律的保护民事法律关系A.概念:人与人之间由于民法调整而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B.实质: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M特征:G分类:三要素:主体:法律关系(权利义务)的承受者,自然人以及法人客体:人不能够称为法律关系的客体;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义务是抽象的,要通过一定的载体体现;法律关系的客体随着法律关系的不同而不同;对同意客体的侵犯,导致多种法律责任。
内容:权利与义务F.产生:具体法律关系的产生,有的是根据主体的自由意志而产生的行为,有的则是根据法律规定产生,称为法律事实。
前者称为法律行为,后者称为非法律行为。
民事权利概念:是指权利主体以实现其正当利益为目的而自由行使意志的范围。
民事权利分类:1.绝对权和相对权(权利所及的人的范围)2.专属权和非专属权(民事权利是否可以与其主体分立)3.主权利和从权利(权利关系中,是否能够独立存在)4.原权利和救济权(权利为原生还是派生)5.财产权,人身权,知识产权,社员权(权利的内容)6.支配权,请求权,形成权,抗辩权(根据权利的作用和功能)自然人的民事权利的能力A.概念:法律赋予民事主体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是担当民事主体权利和义务的资格,是法律赋予的资格,是取得权利和承担义务两个资格的合称。
与民事权利不同,民事权利能力是基础,民事权利则是结果。
)B.特征:1.自然人权利能力的平等(机会的平等,资格的平等,是形式上的平等)2.权利能力的不可转让性3.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享有权利的同时就有承担义务的能力)C.权利能力的取得和终止:1.取得:公民权利能力的取得,始于出生。
视出生最早的时间为法律上的出生。
对于胎儿来说,胎儿没有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处于特殊的地位,所以需要特别的保护。
2.终止:权利能力因公民的死亡而停止。
公民的死亡分为自然死亡和拟制死亡。
自然死亡认定最晚的死亡时间为法律上的死亡。
又称为宣告死亡。
1.概念:自然人失踪达到法定的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的申请,由法院依据法定程序宣布其死亡。
3.条件:A.必须有自然人下落不明的事实存在B.必须被申请人下落不明的事实持续达到法定的期间C必须经利害关系人申请D.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宣布死亡4.后果: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婚姻关系终止,子女被领养,财产关系依法清理,身份关系终结)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A.概念:民法赋予公民的能够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权利与承担义务的资格(以自己的行为,是一种资格,包括取得权利和承担义务)B.判断标准:意思能力,一为年龄,二位精神状况E.我国民法上的分类(完全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无行为能力人)1.完全行为能力人(18周岁以上且精神正常的人;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但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2.限制行为能力人(精神正常,10周岁以上,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具有部分判断的精神病人)3.无行为能力人(精神正常但未满10周岁;完全精神病人)F.行为能力对行为后果的影响1.完全行为能力人(一般来说,法律行为有效。
但是还要考虑法律行为是否违法,违反公序良俗等)2.限制行为能力人(纯获利益的行为或者符合其年龄的合同,不需通过其法定代理人的追认。
对于其不能从事之事,通过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或者在事后其法定代理人对其进行追认或者事前同意。
3.无行为能力人(纯获利益的行为有效,对其不能从事的法律行为来说,不存在事前同意和事后追认的问题,而是进行了一项新的法律行为。
)自然人概念:自然人是指物理意义上的个人为基础构造出来的民事主体(自然人与公民不同,公民具有属地特征,自然人具有平等特征)宣告失踪:A.概念:自然人离开住所或者居所后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间,为保护其财产以稳定社会关系,法院经利害关系人的申请,依法定程序宣告其为失踪人,并为之设定财产管理人的制度。
B.价值:保护失踪人的财产和维护社会的稳定C.条件:自然人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间(满2年);经利害关系人的申请(有顺序),由有管辖权的法院依法定程序设定财产管理人D.后果:1.为失踪人设定财产管理人2.财产管理人的职责(管理财产,接受债权和债务)E.撤销:经由本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申请进行撤销,财产管理人交还财产,报告财务账目。
A.法人的概念: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权利的组织。
B.法人的特征:独立人格,独立财产,独立责任,具有权利能力,法律承认。
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法人成立的基础)概念:社团法人是以人的集合为基础成立的法人财团法人是以财产为基础成立的法人法人的组织机构(1)法人与其成员的关系:人格二元化,财产独立,责任独立(2)法人内部机构:决策机关(也叫社员大会,是法人的意思机关,公法人和财团法人没有);执行机关(董事会),代表机关(一般是总经理,董事长),监督机关(公司法人必设,非公司法人任设)C.法人的人格否定(例:公司股东滥用权利损害利益,则需要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并不是整体否定法人资格存在,消灭法人。
)D.法人的变更与消灭法律事实A:概念:能够在私法上引起权利义务发生的自燃事件或者行为B;分类:法律事实分为人的行为和自然事件。
人的行为分为法律行为和非法律行为。
自燃事件分为状态和事件。
法律行为的概念A:法律行为的概念:是指以意思表示为核心要素的主体为追求该意思表示所含的效果在私法上的实现的行为。
(私法中所独有的,但是现在的很多人对此出现了误读。
公法,行政法等根本不存在法律行为)1.法律行为是人的行为,区别于自然事件2.法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核心要素的4.法律行为的本质是私法自治,在民法中的表现是合同行为,婚姻行为,遗嘱行为,是三者的上位概念。
法律行为的分类A.单方法律行为和多方法律行为(根据人数多少来划分)(抛弃所有权,形成权)(买卖合同)(合伙合同)B.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C.要因法律行为和不要因法律行为(是否能够与其原因分离)D.有偿法律行为和无偿法律行为(当事人是否需要对待给付)(需要不需要给钱或给物)F.诺成性法律行为和实践性法律行为(意思表示之外是否还需要交付标的物)法律行为生效的条件:(一)行为人具备相应的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三)法律行为符合法定或者约定形式(四)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五)法律不损害国家,集体,第三人利益G.生效的法律后果:当事人意思自治的肯定,产生当事人预设的法律后果。
附条件的法律行为1.附条件概念:是指以未来不确定的事实的发生或者不发生,作为法律行为发生效力或者失去效力的限制条件的法律行为。
2.价值:体现了对私法自治的尊重,符合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实际需要。
3.条件的特点:(一)条件是未来发生的事实(二)条件是否发生具有不确定性(三)条件必须合法(四)法律行为的效力与条件有关系B.附期限的法律行为1.概念:是指以将来确定发生的事实作为限制法律行为效力的法律行为3.期限与条件的区别(期限必定到来,条件不一定。
事实不确定,就是条件)法律行为的可撤销种类(一)法律行为因重大误解而撤销(二)法律行为因欺诈而撤销(三)法律行为因胁迫而撤销(四)法律行为因乘人之危或显失公平而撤销民法概念:民法性质:民法基本原则特征:平等原则含义:平等原则内涵:意思自治原则定义:意思自治原则的内涵:民法概念的区分: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定义:特征:范围:民事法律关系概念特征分类要素物的定义,特征,分类:民事法律事实概念: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分类:宣告失踪宣告死亡的概念宣告失踪宣告死亡的实用条件引起的法律后果:民法为什么要设立监护制度:我国现行监护类型:指定监护中谁有指定权:法定监护人的顺序:监护能力取得监护的条件:法人的定义法人的特征:法人独立性体现:法人的分类:法人机关的概念:法人机关的构成:法律行为的概念:法律行为的特征:民事法律行为含义:意思表示的定义及表现形式:法律行为的分类:法律行为成立的条件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概念: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可撤销的法律行为:可撤销法律行为的特征:可撤销法律行为的种类:效力未定的法律行为类型:无效法律行为概念无效法律行为特征:法律行为无效的法律后果附条件的特征:附条件的种类;附期限法律行为概念:期限与条件的区分:私法——本质属性——市民社会【政治国家】市民法——主体为“市民”【“公民”】权利法——为权利而义务【为义务而权利】市场经济基本法——市场经济列车主运行轨道财产权关系与人身权关系绝对权关系与相对权关系单一法律关系与复合法律关系调整性关系与保护性关系主法律关系与从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主体——自然人法人【国家】内容——民事权利+ 民事义务物行为人身利益客体——智力成果法定财产权货币有价证券自然人: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宣告失踪宣告死亡监护住所自然人行为能力划分:行为性质\后果之判断力理论—意思能力审慎处理自己事务能力依据—立法—年龄\ 智力发育\ 精神健康状态一般:18周岁上\ “是”完全—特殊:16~18 \ “视为”【劳动成年制】体例—限制—10上未\ “不能完全辨认”精神病人无—不满10未\“不能辨认”精神病痴呆症人宣告失踪适用条件:被宣告失踪人——须处于持续\ 下落不明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