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四章 儿童游戏的发展价值.
第四章 儿童游戏的发展价值.
1.符号表征功能和符号的结构
(1)符号表征功能
是把某种物体当做代表其他事物或现象的符号或标志 ,借助于这种符号或标志在头脑中唤起或再现它所代表的 事物或现象。
(2)符号的结构
A.符号的内容
符号的物质方面或表现形式。从符号的表现形式看, 符号可以是实际事物、身体的动作、姿势与表情、图画、 词。
B.符号的形式即符号的意义,是符号所代表的客观事物与 现象。
第三节 游戏在儿童社会性发 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广义“社会性” 是与人作为生物个体的“生物性”相对而言,是
“指人在社会上生存过程中所形成的全部社会特征的 总和,包括人的社会心理特性、政治特性、经济特性、 审美特性、哲学特性等等。” 是指对特殊的社会环境 的适应能力,包括认知、身体运动、语言、学习兴趣 和态度、情绪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二)狭义“社会性”
第四章 儿童游戏的发展价值
第一节 游戏在儿童身体发展中的 作用
一、影响儿童运动能力发展的因素
(一)关于儿童运动能力发展的看法与争论 1.成熟主义 人的身体的生长发育与运动能力的发展是机体自然成熟的结果 ,不必加以认为的干预。 2.社会制约性 身体运动能力的发展不仅是机体成熟的结果,也是学习的结果 ,是成熟与经验相互作用的产物。身体运动的机会、条件(包括 运动的时间、空间、设备等)影响运动能力的发展。 3.正确观点 成熟等生物因素为运动发展提供了基本前提,运动能力的发 展以神经系统、骨骼与肌肉系统的一定程度的成熟为条件,包括 营养与锻炼等社会环境因素在内的“教育”因素则为儿童运动能 力的发展达到充分和最佳发展水平创造了必需的条件。
(二)游戏与交往技能的掌握
1.游戏与合作 研究表明:受过游戏训练的被试的合作能力好于没有受过 训练的被试。
2.游戏与社会性问题的解决 幼儿加入伙伴游戏采用的策略:
(1)请求(2)评论(3)建议(4)邀请(5)提供玩具 (6)平行游戏 总结:游戏经验有助于幼儿的社会性问题的解决。
3.游戏与同伴集体的接纳 受欢迎程度(Popularity) 受欢迎的幼儿和不受欢迎的幼儿
(二)社会性角色游戏训练与观点采择
观点采择:是指同时考虑并协调自己与他人的观 点、情感与看法等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合作能力 的必要基础之一。
1.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评价方法 (1)偏于认知任务 “生日礼物挑选法” (2)偏于移情任务 “多维度故事移情讲述法”
2.社会性角色游戏训练的效果 研究发现:游戏训练可以提高幼儿理解他人的观 点、情感与看法的移情能力。
(二)游戏和基础运动能力的发展
1.起始阶段
2—3岁 身体运动缺乏节奏与协调性
2.初级阶段
4—5岁 已能较好的控制自己的身体运动,但 仍缺乏流畅性,显得笨拙。
3.成熟阶段
6—7岁 个体能够按照任务的要求,把各种动 作技能整合成为协调准确、熟练有效的适当的 活动。
(三)运动发展与游戏发展的阶段一致性
发现有耐心的孩子在事业上的表现也较为出色。
五、游戏与“去中心化 ”
幼儿思维的特征“自我中心”,即不能理解他人 的观点、情感与想法,不能站在别人的立场看问 题。 (一)伙伴游戏与“去中心化” 1.角色游戏与“去中心化” (1)在角色游戏中,由于游戏的需要,幼儿必须以 别人的身份出现,在思想上必须把自己放在别人 的位置上。 (2)在社会性角色游戏中,幼儿往往会发现自己的 观点与别人的想法不一致的情况,游戏要求幼儿 学习协调和接受别人的想法。
(1)象征性游戏要求幼儿在进入游戏情景之前,制定游戏 规则,规定角色与情节。
(2)象征性游戏具有想象性,想象的情景本身就包含了规 则,幼儿不可能在一个没有规则的想象情境中行动。
2.规则游戏与对规则意义的理解
(1)规则游戏可以使儿童实践规则并理解规则的意义,有 利于儿童对于道德行为规范的理解与掌握。
(2)规则游戏为儿童接受与理解更为广泛的社会规则及其 意义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挑战。对这些孩子分两级进行学术能力倾向测试的结果表
明,那些在软糖实验中坚持时间较长的孩子的平均得分高
达210分。
•
研究人员在十几年以后再考察当年那些孩子现在的表
现,研究发现,那些能够为获得更多的软糖而等待得更久
的孩子要比那些缺乏耐心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他们的
学习成绩要相对好一些。在后来的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
亲子依恋普遍存在,一般在婴儿6—7个月 时出现,但是有程度与性质上的差异。 “陌生情境法” 亲子依恋的类型: 1.安全依恋型 2.非安全依恋—回避型 3.非安全依恋—反抗型
(二)亲子游戏与亲子依恋
1.安全依恋形成的原因:
(1)父母要敏锐的觉察到婴儿的各种需要(包括食 物、水、温暖、舒适、解决痛苦等),并且及时 的满足这些需要。
4.经验互补
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生活经验不同的幼儿在 一起共同游戏,游戏过程就成为幼儿交流经验、 发现他人的经验与观点的过程,有益于幼儿思维 活动的“去中心化”过程。
四、游戏与亲社会性行为及行为规 范的掌握
(一)游戏与亲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狭义的亲社会性:是指有益于他人的行为,这种有益于他 人的行为不需要外部报酬或惩罚,而且往往是需要自己做 出某些牺牲甚至对自己有危险的行为。是一种利他行为, 属于道德范畴。
些孩子急不可待,马上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孩子却能等待
对他们来说是无尽期的20分钟,为了使自己耐住性子,他
们闭上眼睛不看糖,或头枕双臂、自言自语、唱歌,有的
甚至睡着了,他们终于吃到了两颗糖。
•
这个实验后来一直继续了下去,那些在他们几岁时就
能等待吃两颗糖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仍能等待,而不
急于求成;而那些急不可待,只吃了一颗糖的孩子,在青
3.游戏与冲动的控制 维果斯基“儿童最大的自制力来自于游戏 之中”。
游戏可以使儿童学习控制自己的冲动性行 为。
哨兵站岗
经常玩儿想象游戏的6—9岁的儿童更能够 忍受长时间的等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瓦特·米伽尔给一些4岁小孩子
每人一颗非常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可以吃糖,如
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则能吃两颗。有
(三)伙伴相互影响的方式
1.范例 在与伙伴共同的游戏过程中,伙伴的行为为
幼儿提供模仿的直接对象,促进幼儿的观察学习。
2.修正 在共同游戏的过程中,一个幼儿的行为构成
了对另一个幼儿行为的刺激或反馈,对于伙伴的 行为具有修正(或调节)的功能。
3.强化
如果一个幼儿在第一次使用某种策略取得成 功后,会出现反复使用这一策略的倾向。
第四节 游戏在儿童情感发展 中的作用
一、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游戏的功能
2.象征性游戏与符合功能的形成 3.象征性游戏和幼儿对周围世界的认识 (三)游戏经验与概念同化
二、游戏和问题解决
(一)游戏与辐合型问题的解决 1.辐合型问题 追求”唯一正确“答案 2.游戏经验和解决问题(图片) 游戏经验之所以有利于问题解决:
(1)游戏是自发、自愿的,具有活动的内部动机。 (2)游戏使幼儿有机会探索各种动作的可能性,游戏扩大
(二)游戏和动作技能的练习
1.特殊性探索阶段 2.多样性探索阶段 3.重新定向
当在多样性探索阶段获得的动作技 能完全熟练,新颖性消失以后,幼儿又 会开始探索动作的新的可能性。
第二节 游戏在儿童认知发展 中的作用
一、游戏与概念的获得
(一)感知运动游戏与婴儿概念的形成 1.概念的分类 沃尔夫 布鲁纳 (1)知觉概念 通过知觉对物体之间的相似性的概括。 (2)功能性概念 婴儿逐渐学会按照物体的特征来对待它们, 用不同的动作对待不同的物体。 (3)符号性(语词)概念
了幼儿与材料之间相互作用的范围。 (3)游戏降低了游戏者对于成功的期望或对失败的担忧的
压力,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更强,更有耐心与坚持力 ,能够以渐进的方式发现问题而不半途而废。 3.幼儿在游戏中解决问题
(二)游戏与发散型问题的解决 1.游戏经验与举出物体的非标准用途 正相关 2.不同性质的游戏经验对解决不同性质的问题的影响 游戏经验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1)在解决发散型问题时,发散型材料游戏组的 被试成绩好于辐合型游戏材料组,表现出较丰富的想 象力,有更多的新颖性反应。 (2)在解决辐合型问题时,辐合型游戏经验的迁 移效果是特殊的、有限的,不容易概括迁移到解决其 他不同类型的问题上去。而发散型游戏经验具有范围 较广的迁移可能性,这种经验可迁移到与原先的任务 不相似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去。
2.感知运动游戏和婴儿概念的形成
(1)感知运动游戏促进婴儿知觉概念的形成
(2)感知运动游戏促进婴儿功能性概念的形 成
(3)感知运动游戏为以词为标志的符号性概 念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二)象征性游戏与幼儿概念的发展
符号学习:是指在符号(包括声音、图 形、文字等)与它们所代表的事物或观 念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建立相应的等 值关系。
(二)关于儿童运动能力发展的研究
1.20世纪20—30年代 描述正常儿童动作发生发展的年龄与顺序。 2.50年代末60年代初
关注学习困难儿童,试图寻求运动、知觉与 认知发展之间的关系。 3.70年代开始 试图探索儿童运动发展的规律。
二、游戏在儿童的运动能力发展过 程中的作用
(一)儿童运动发展分期 格拉胡 1.反射运动时期 胚胎第4个月到出生后1周岁 2.初步运动时期 从出生后4个月至2岁 3.基础运动时期 从2岁至7岁 4.与体育运动有关的能力专门化时期 7至14岁以上
2.追逐打闹游戏、规则游戏和“去中心化”
(1)追逐打闹游戏是一种社会性游戏,在游 戏中躲闪逃避往往需要考虑对方的意图, 采取突然的、出其不意的动作来逃避或抓 住对方。
(2)传统的规则游戏(如捉迷藏、丢手绢等 ),都要求幼儿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才能在游戏中取胜(如考虑藏在什么地 方才不会被人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