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壤与地下水调查修复总结

土壤与地下水调查修复总结

场地调查与地下水调查修复治理技术导则总结一、适用范围1.本标准规定了场地环境监测、场地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调查、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方案编制开展污染场地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的原则、程序、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

2.本标准适用于场地环境调查、风险评估,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方案的制定,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风险控制值的确定,以及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工程环境监理、工程验收、回顾性评估过程的环境监测。

为污染场地环境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

3.本标准不适用于场地放射性及致疾病性生物污染监测二、规范性引用文件HJ25.1-2014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HJ25.2-2014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HJ25.-2014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HJ25.4-2014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GB0137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T 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HJ/T164《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085《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4554《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002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HJ/T20 《工业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HJ/T91 《工业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HJ/T194《工业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HJ/T298 《工业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HJ682-2014《污染场地术语》《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评价技术规定》《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关于修订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土壤环境治理标准>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三、定义和术语1.场地:某一块范围内的土壤、地下水、地表水以及地块内所有构筑物、设施和生物的总和。

2.污染场地:对潜在污染场地进行调查和风险评估后,确认污染危害超过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可接受风险水平的场地,又称污染地块。

3.潜在污染场地:因从事生产、经营、处理、贮存有毒有害物质,堆放或处理处置潜在危险废物,以及从事矿山开采等活动造成污染,且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构成潜在风险的场地。

4.场地环境调查:采用系统的调查方法,确定场地是否被污染及污染程度和范围的过程。

5.敏感目标:指污染场地周围可能受污染物影响的居民区、学校、医院、引用水源保护区以及重要公共场所等。

6.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及生物有机体组成的地球陆地表面的疏松层。

7.关注污染物:根据场地污染物特征和场地利益相关方意见,确定需要进行调查和风险评估的污染物。

8.土壤混合样:指飙车或同层土壤经混合均匀后的土壤样品,组成混合样的采样点数应为5-20个。

9.暴露路径:污染物从污染源经由各种途径到达暴露受体的路线。

10.暴露途径:场地土壤和浅层地下水中污染地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物对人群的主要暴露途径,评估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致癌风险或危害水平。

11.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估:在场地环境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物对人群的主要暴露途径,评估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挚爱风险或危害水平。

12.致癌风险:人群暴露于致癌效应污染物,诱发致癌性疾病和损伤的概率。

13.危害商:污染物每日摄入量与参考剂量的比值,用于表征人体经单一途径暴露于非致癌污染物而受到的危害水平。

14.多害指数:人群经多种途径暴露于单一污染物的危害商之和,用于表征人体暴露于非致癌污染物受到危害的水平。

15.可接受风险水平:对暴露人群不会产生不良或有害健康效应的风险水平,包括致癌物的可接受致癌风险水平和非致癌物的可接受危害商。

16.土壤和地下水风险控制值:根据标准规定的用地方式、包括情景和可接受风险水平,采用标准规定的风险评估方法和场地调查获得的相关数据,计算获得的土壤中污染物的含量限值和地下水中污染物的浓度限值。

17.土壤修复: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的方法固定、转移、吸收、降解或者转化场地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含量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或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的过程。

18.场地修复目标:由场地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确定的目标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生态受体不产生直接或潜在危害,或不具有环境风险的污染修复终点。

19.修复可行性研究:从技术、条件、成本效益等方面对可供选择的修复技术进行评估和论证,提出技术可行、经济可行的修复方案。

20.修复模式:对污染场地进行修复的总体思路,包括原地修复、异地修复、异地处置、自然修复、污染阻隔、居民防护和制度控制等,又称修复策略。

21.农用地:GB/T 21010-2007耕地、园地、林地、草地22.建设用地:GB/T0137-2011规定的城市建设用地中的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公用设施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等。

23.未利用地:农用地、建设用地以外未利用的土地。

24.土壤环境背景含量:一定时间条件下,受地球化学过程与非点源输入影响的某点位上土壤元素或化合物的含量。

25.土壤环境本底含量:指对应某种土地利用的起始时间,某点位上土壤元素或化合物的含量。

26.土壤环境本底值:土壤环境本底含量的统计量,通常以土壤环境本底含量的某一分位值表示。

四、场地环境初步调查项目建议书格式1.项目概况:1)背景。

2)场地基本情况:位置及面积;用地历史及现状。

3)潜在环境问题识别。

2.作范围与实施方案:1)工作范围。

2)实施方案:第一阶段;第二阶段。

3.项目进度。

4.项目报价与支付:1)报价。

2)支付方式。

5.公司介绍。

6.项目建议书的接受。

五、建议书具体撰写内容1.项目背景1)《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文件:被污染场地再次进行开发利用的,应进行环境评估和无害化治理。

2)《关于保障工业企业场地再开发利用环境安全的通知》环发2012年140号:对未进行场地环境调查及风险评估的,未明确治理修复责任主体的,禁止进行土地利用。

3)2017年1月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深圳市土壤环境保护和质量提升工作方案》自2017年起,将土壤环境调查评估结果作为土地便用划拨、出让作价出售及租凭的前置条件,经调查评估确认符合项目用地土壤环境治理要求的地块,可进入用地程序,不符合项目用地土壤环境治理要求的地块,须治理与修复后达到要求后,方可进入用地程序。

4)2017年12月,深圳市规划国土委发印的《关于城市更新实施工作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二》深规土规2017年3号:经评估符合规划用途要求的地块才能进入用地程序,相关调查评估报告、设计方案,均需通过专家评审在环保局备案后,作为城市更新用地审批的申请材料。

2.背景。

1)用地及历史情况:A.用地部分:面积、布置B.现状:特点,用地特点,情况。

2)潜在问题:A.人员访谈、资料查阅,B.污染物初步识别表。

3.工作范围与实施方案。

1)工作范围:1)根据某公司要求,针对某项目场地的场地调查。

任务:a)场地环境调查<文件、现场、人员>。

b)采样调查《场地采样、健康评估、场地修复》。

2)实施方案:A.第一阶段a)资料收集:自然环境信息、场地信息、入地利用信息、周边信息、生产制作及附属设施、场地各类槽罐、管沟、废弃物堆积等,政府相关通告等。

b)现场勘察:污染痕迹、气味、植被损害、地面及墙壁、屋顶污染情况。

c)人员访谈:对资料收集和现场踏勘所涉及的疑问进行考证确认。

d)污染初步分析:无污染编制报告,有污染,进入第二阶段。

e)编写报告。

B.第二阶段a)土孔多喝点监测井位置确定:开始现场工作前,举行一个项目启动会,目的确认开孔位置、进出场事宜、了解场地内地下情况。

b)布点要求:面积小于或等于5000M²不少于3个点,大于5000M²不少于6个点。

涉嫌污染区,400M²不少于1个点(深圳市标准),布点面积不大于100M²(广州市标准)。

其他区域1600M²不少于1个点,地下水6400M²不少于1个点。

c)布点要求:d)土壤连续采样记录表内容:项目名称、采样日期、报告编号、气候状况、天气状况、用地类型、采样点名称、经纬度、分析项目、样品编号、衬管编号、土壤颜色、采样时间、分样时间、土壤质地、原始采样深度、衬管长度、土壤湿度、土壤柱状长度、压缩比、植物根系、样品质量、备注、其他异物。

e)场地调查钻探采样记录:项目名称、地点、委托单位、调查单位、时间、编号、钻孔位置、天气、社保、经纬度、水位、钻孔深度、孔径、记录、审核。

f)钻孔:深度不超过8M,取样0.2M,0.5M,1M,2M,3M 。

往下间隔1M采样。

g)采样机器编号,例如:minirae2000,光离子检测器:PID装备10.zeV紫外灯。

h)井管大小:2寸,口径50,长度3M,滤孔0.5mm,花管长度6M,沉淀管长度0.2M深度由工程师确定,扩井作业,水量要大于井容量的5倍。

洗井一倍水后,测PH、导电率、温度,3次偏差低于10%表示稳定可采样。

洗井后24H采样。

用水量不少于3倍。

i)地下水采集要点:深度应在地下水位线0.5M一下;如发现密度比水小液体,则采集含水层顶部样品;如发现密度比水大时,则采集底部或者不透水层顶部样品。

地下水总监测点位数不少于3个。

j)测量监测井:地下水井建井及采样要求一览表(广州标准)k)监测井规范:设置建井编号;钻孔深度7.5M钻孔孔径12CM;井管内径50;井管总长7.7M;花管总长6M;沉淀管总长0.2m;滤料型号及规格20目石英砂和膨润土;经纬度;l)PVC管口相对标高,测量地下水深度,通过相对标高测流向。

m)样品运输:加入保护剂(甲醇);冰块冷藏保温,4℃低温保存流转。

n)分析检测:检测项目不得低于总样品数的50%。

检测实验室其检测能力应达检测项目的70%以上。

具有CMA资质。

o)检测方法:国标或地方标准。

或用资质认定范围内的国际标准或区域标准。

不得采用其他方法。

p)质量控制,QA质量保证,QC质量控制:清洗采样设备,防止交叉污染;加入10ml甲醇保护剂,装入5g样品至40ML棕色瓶中;文件登记,可追踪查看;土壤平行样2个,水样平行样2个,空白样1个。

空白样不少于总数10%,平行样不少于5%。

q)计算偏差和精度:所有样品都有编号、名称、时间、参数;按照规定执行;时间满足;质量控制符合标准。

r)分析结果。

s)编制报告。

4.项目进度:a)共40天。

第一阶段场地调查3天,5个工作日内确定第二阶段场地调查,确定方案,5个工作日内完成,20个工作日内完成报告7天内提交客户。

六、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技术指南---环境保护部公布1.调查评估程序。

1)初步调查(资料收集、现场踏勘、人员访谈、信息整理及分析、初步采样点方案制定、现场采样、样品检测、数据分析与评估、调查报告编制等)2)详细调查(采样点布点方案制定、水文地质调查、现场采样、样品检测、数据分析与评估、调查报告编制等)3)风险评估(主要工作程序包括危害识别、暴露评估、毒性评估、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值计算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