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湿温病证治研究概述
【 综述 】
湿温病证治研究概述
1 2 曹丽英 北京
100717 ;2. 中国中医科学院 , 北京
100700 )
摘要 : 作为季节性的外感热病 , 湿温的证治有 一 定 的 规 律 可 循 。 通 过 对 近 20 余 年 湿 温 病 证 治 相 关 文 献 的 分 析, 湿温因于湿热 ; 病位外郁肌表 , 所及脏腑尤以脾胃为重 ; 病性有湿热之偏 、 虚 实 之 辨 ;病 势 传 变 相 对 缓 慢 , 病程较 “三禁 ” 治法灵活多样 , 因证而变 ; 更有 等传统治法值得借鉴 。 长 。 清热祛湿为治疗原则 , 关键词 : 湿温病 ; 证治研究 ; 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 R254. 2 文献标识码 : D 3250 ( 2010 ) 09085104 文章编号 : 1006-
Summary of Treatment and Differentiation of Dampwarm Syndrome in Febrile Disease
CAO Li-ying 1 ,CAO Hong-xin 2 ( 1 . Science Press ,Beijing 100717 ,China ; 2 .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 Abstract : As a seasonal syndrome in febrile diseas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eatment and differentiation of dampwarm syndrome in febrile disease which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cent 20 years' literatures are as follows : The exogenous pathogenic factors are due to the exogenous pathogenic damp-heat. The exogenous pathogenic evils not only attack the exterior ,but also the visceras ,espicially involving spleen and stomach. The nature of disease is related to the discriminating syndromes of damp or warm and asthenia or sthenia. The pathogenesis appears contrary slow development and chronic syndrome. The principle of the treatment is clearing away heat and dispelling dampness which includes various therapeutic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syndromes. The traditional therapeutic methods such as “the method of the three prohibitions ”also provide the ideas for the clinic. Key words : Damp-warm syndrome in febrile disease ; Study of treatment based on 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 ; Summary of study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 973 计 划 )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及其理论创新 研 究 ( 2005 CB523504 ) ; 中 国 博 士 后 科 学 基 金 资 助 -基 于清代温病医案信息挖掘的暑温证治规律研究
卫气营血及六经辨证而采用三焦辨证 。 [ 8] 瞿岳云 论及吴鞠 通 所 创 立 的 三 焦 辨 证 , 其本 来含义是适用于多种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 。 应当 特别注意的是 , 人们 为 了 更 好 地 把 握 外 感 温 热 病 中 伤寒 、 温热 、 湿热这 三 大 体 系 , 则把三焦辨证从原来 适用于多种外感温 热 病 的 范 围 中 分 离 出 来 , 从而有 温热病以卫气营 形成伤寒病以六经 为 纲 进 行 辨 证 , 血为纲进行 辨 证 , 湿 温 病 以“三 焦 ” 立 论, 作为辨证 论治纲领 。 [ 9] 王震河 以 卫 气 营 血 辨 证 的 方 法 将 湿 温 病 分 为邪在卫分 、 邪在气分 、 邪在营血 3 个阶段 。 近代著名医学 家 丁 甘 仁 治 疗 外 感 热 病 , 在外感 热病辨证论治方面 , 采取伤寒六经辨证与温病卫气 营血辨证及其主治方药相结合综合运用 , 打破常规 , 融合寒温辨 证 体 系 , 提 出 邪 在 卫、 气者按三阳经施 治, 湿胜而阳微者按三阴经施治 , 邪热从阳入阴按温 [ 10 ] 。 病热传营血治法 [ 11 ] 陈建明 注重 脾 胃 , 临 证 知 常 识 变, 运用脏腑 辨证论治 。 [ 12 ] 曾在文 着 眼 病 因, 将湿温辨证分为湿重于 热、 湿热并重 、 热重于湿及余邪未净等证型 。 1. 2 诊断与临证表现 其发病多为夏 秋 雨 湿 季 节 , 可散发亦可暴发流
渐化火 , 则出现热 重 于 湿 的 证 候 表 现 。 若 气 分 湿 热 郁蒸日久不解 , 也可化燥伤阴 , 深入营血 , 出现动风 、 动血等危重证候 ; 也 可 因 湿 热 邪 气 久 困 , 偏 于 湿 胜, 损伤阳气 , 而致湿胜阳微 。 [ 8] 瞿岳云 认 为 , 古 人 言“久 病 多 虚 ” 是 指 其 常, 而对湿 温 病 施 用 补 法 , 必 须 详 审 脉 症, 严格掌握 “虚 ” 的临床 指 征 , 不 能 滥 用 补 法, 而 致“虚 虚 实 实 ” 之弊 。 1. 6 辨病势 湿温为病 , 常留恋气分 , 传变较慢 , 病势缠绵 , 病 程较长 。 “始 于 上 焦 , 湿温之传变虽有 次 传 中 焦, 终于下 [ 8] 焦” 的规律 , 但并非绝对如此相传 。 研究证实 , 湿 温病的传变并不完 全 遵 循 三 焦 传 变 , 亦不完全遵循 , 故 上、 中、 下 卫气营血传变 。 由于湿邪“弥 漫 三 焦 ” 临 床 实 践 中 上、 中、 下合而同病 之分也是相对而言 , 。 更为常见 湿温病虚实转化主要为由实转虚 。 湿温病以邪 除后期邪退正虚 、 由实转虚而表现为脾胃虚 实为主 , 弱外 , 其余各个阶 段 , 无 论 初 起 卫 气 同 病, 中期湿热 、 , 郁蒸及其以后化燥 入 营 伤 络 动 血 等 均 属 实 证 , 此 为一般规律 。 临床 也 有 骤 然 由 实 转 虚 的 情 况 , 如湿 邪留连气分 , 日 久 损 伤 阳 气, 可 出 现“湿 胜 阳 微 ” 的 热 盛 动 血, 可因出血过多出现气随 虚象 ; 湿热化燥 , 液脱的虚脱危候 。 湿温病的预后 转 归 有 别 于 温 热 类 温 病 , 疾病为 从气分而解 , 邪热渐退 , 湿邪渐化 , 因脾胃之气受 顺, 可致余邪未尽 , 脾胃尚待恢复 , 适当调治 , 正气渐 损, 复可痊愈 ; 疾病为逆 , 其从热化者 , 致化燥化火 , 深入 营血 , 迫血动血 , 甚 则 致 气 随 血 脱 的 危 象;其 从 湿 化 者, 致湿从 寒 化 , 甚 则 耗 伤 肾 阳、 水 湿 内 停, 则出现 “湿胜阳微 ” 之变证 。 因 此 , 湿温病变可有化燥伤阴 与湿胜阳微两种不同转归 。 2 湿温的防治原则 湿温病的治疗 原 则 和 方 法 须 根 据 正 气 之 盛 衰 、 [ 1] 湿热之轻重 , 随证立法 , 依法定方 。 2. 1 预防与饮食调护 湿温 病 的 防 护 首 先 要 辨 清 卫 、 气、 营、 血的病理 从而确立相应 的 护 理 措 施 来 配 合 医 生 辨 证 施 阶段 , 治, 使疾病在初浅阶段得到控制 , 不致出现动血下血 等变证 , 防止邪热化火传入营血 。 罗才贵 探讨并分析了中医药在抗震救灾中 对湿温证的防治 , 发挥了中医药在防疫防病中的作 提高了医疗救治的效果 , 故传统中医理论指导防 用, 治自然灾害引起的突发疾病具有现代应用价值 。 湿温病位核 心 在 脾 胃 , 饮 食 护 理 至 关 重 要。疾 病初期饮食宜清淡 , 避 免 温 热、 阴 柔 滋 腻 之 品;高 热 , 期应注意顾护津 液 多 食 生 津 之 品 ; 后 期 重 在 扶 下 , [ 16 ] 。 如鲜芦根薏苡仁粥用于湿 调其饮食 , 以补其虚
湿 温 是 长 夏 ( 农 历 六 月 ) 季 节 多 见 的 热 性 病。 因感受时令湿热之 邪 与 体 内 之 湿 蕴 结 而 发 病 , 表现 有身热不扬 、 身重 酸 痛 、 胸 部 痞 闷、 面 色 淡 黄、 苔 腻、 脉濡等症状 。 其特点是病势缠绵 , 病程较长 , 病变多 留连于气分 , 有湿重于热和热重于湿的不同 , 既可湿 也可 湿 盛 困 阻 伤 阳 , 疾 病 发 展, 易深入 热化燥伤阴 , 出现动风出 血 等 变 证 , 多 见 于 肠 伤 寒、 副伤寒 营血 , [ 1 ~ 5] 。 建 立“证 ” 一类疾病 的相对稳定而又可重复 能使证候特征 、 变化规律更具科学性和实用 的规律 , [ 6] 性 。 因此 , 对湿温病 的 证 治 进 行 全 面 的 梳 理 十 分 必要 。 笔者查阅了从 1989 年 1 月至 2010 年 2 月 13 年的文献 , 将湿温病的证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1 湿温的辨证要点 1. 1 辨证方法 湿温属温病范畴 , 依据其病机特点和传变规律 , 辨证方法多见卫气 营 血 辨 证 与 三 焦 辨 证 , 也可见六 经辨证和脏腑辨证等 。 [ 7] 李自强 认为 , 湿温 病 中 湿 热 的 出 现 常 寒 热 混 杂不清 , 似寒非寒 , 似热非热 , 在卫在气难分 , 故难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