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政策
3、反对实施工业政策的经济学家,如欧洲的一位对工业 政策持批评态度的经济学家Donges 则认为: “工业 政策包含了所有影响工业发展的政府行为” 4、1984 年,经济学家John 对工业政策作了更明确的界 定,认为它是“为了保持全球竞争力而实施的促进各 类工业发展的政府行为的总和,既包括政府微观地支 持工业企业发展的政策,也包括政府的宏观经济行 为”。
工业政策的本质
就消极意义而言:工业政策是由于不协调的 公共行为所导致的畸变、抑制和不公正。这类公 共行为是以牺牲共一经济部门而使另一部门得益 或受到限制。 从积极、明确的意义上看:工业政策是指导 和协调那些对提高整个经济以及其特定工业部门 的生产率和竞争力具有杠杆作用的政府活动。
(三)工业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的关系
中国工业政策主要有两种:创新性工 业政策和适应性、均衡性工业政策。 前一类是以促进新型产业发展为目标 的政策, 通过促进导入国内尚不存在的新 产业, 引进新兴技术通过对新技术的消化 吸收, 掌握和开发技术, 使工业在新的技术 水平上获得增长。 后一类政策则着眼于维持现有各个不 同产业之间的均衡, 其出发点是寻求各产 业间数量比例关系的平衡, 扩张所谓“ 瓶 颈”部门, 以克服产业结构不均衡给经济 整体运行所带来的困难, 或者为维持一定 的开工率而增加投资等等。
四 中国工业政策的成就、问题与完善 (一) 中国工业政策的成就
1、工业生产以旧中国所未有的速 度 向前发展 2、工业部门比较齐全 3、工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4、工业布局有了明显改善
(二)中国工业政策的问题
1、重视工业发展速度过快,经济结构比例失调 2、工业投人过高,比例严重失调 3、重工业成熟期长,资源浪费相当严重 4、工业重新布局政策效果不佳 5、处于全球价值能力 7、产品结构不合理,一般产品相对过剩与技术 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品短缺同时并存
新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作为产业结构政策的一 个重要支撑, 要支持、促进新兴主导产业的发展和 产业结构的升级 ,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战略性贸易 政策的合理运用。两方面内容加强: 第一、注重利润转移理论 第二、强化外部经济理论
3、利用外资政策的调整
第一、是按照《TRIMs 协定》和加入WTO 的承诺, 推进外资政策的调整和转变 第二、是适应产业结构政策的要求, 加强外商直接投 资对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 用。
(三)实施“重重轻轻”的创新性 工业政策的原因 1、建国初经济基础差 2、当时的国际环境也是促成中国选择 优先发展重工业道路的重要因素 3、苏联工业化道路成功的示范效应 4、受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理论的影响
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政策可以分为两 个阶段:1978 —1988 年的消费品工业取 代重工业的工业政策和1989年前后至今,这 一时期工业政策的调整形成以优先发展基础 产业、重化工业、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主 的均衡性工业政策。
(三)中国工业政策的完善
1、产业结构政策的调整 第一、加快新兴主导产业发展并加强其带动效应 第二、进一步突出优势产业和重点产业 第三、通过推进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加强产业结构 政策的效应 第四、通过产业组织政策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第五、通过技术进步政策加强产业结构政策的作用
2、 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
国外学术界有许多定义 : 1、美国经济学家Reich将工业政策界定为几类政策工具:对 可能成功或有希望发展的企业给予政策优惠;培训熟练劳 动力;建立工业基础设施以及实行地区政策 2、英国经济学家Pinder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为: 像人力资 源政策、刺激投资的财政和金融政策、公共投资计划、公 共采购政策(Public Procurement)、对研发与投资的财 政鼓励政策、支持小企业政策、地区政策等一般性的支持 政策都可归入工业政策的范畴。
1、优先发展传统消费品产业的适应性、均衡性 工业政策原因:
对过去片面发展重工业的政策的修正。因为用牺牲消费品工业和 农业的方式来保证重工业的发展, 不但造成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而且 筹集用于工业发展的资金越来越困难,加上在认识到消费品工业的 发展对于积累资金,安排就业、提高工资水平以及促进出口所能够挥 的作用
(一)1978 —1988 年的消费品工 业取代重工业的工业政策
1978年至1988年的大约10年左右的时 间里,工业政策最明显的标志是消费品工业 取代重工业而成为工业高速发展的主要动力。 这一阶段又可以划分为以“ 传统”的消费 品产业为主的适应性、均衡性工业政策和以 家用电器为代表的“ 新型”耐用消费品产 业为主的创新性工业政策的两个发展时期。
工业政策中关于工业结构的优化 升级主要有: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 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包括能源, 冶金, 机械及石油化工等传统产业;在工 业生产方面不搞新的积压产品生产; 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工业政策中关于重化工业化主 要指把制造业作为工业发展重点
2、实施这一工业政策调整的原因
第一、 供给的增加 第二、 需求的旺盛 第三、工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第四、对外贸易的扩张 第五、工业本身发展的需要,因为要建立具有国 际竞争力的制造业体系,就必须发展重工业 第六、城市化、基础设施和能源建设的需要 第七、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
综合上述,对工业政策的界定可知,多学 者对工业政策的定义都存在着包含范围过于广 泛的不足,本文认为工业政策是为提高本国产 业的国际竞争力所制定的, 旨在鼓励重点产业 发展, 改组、改造非新兴加工工业, 限制一些缺 乏竞争力的专门政策措施。
(二)工业政策的内容及本质
工业政策的内容: 日本的产业政策手段主要有种, 一是财税手段, 建立租税特 别措施, 对重要的机械设备和有重大改进的机械设备, 加速折旧。 对生产重要物资的企业免除所得税, 重要设备的进口免征关税。 二是建立补助金制度。三是建立政策性金融, 如日本开发银行, 进出口银行等。四是外汇外资政策, 鼓励重点行业利用国外资 金、技术和设备。五是制定重点行业发展振兴法规, 强化产业 发展的基础。六是加强对进口和技术引进管理, 注重消化吸收 和国产化。 韩国的工业发展政策的内容:一是以扩大制造业产品出口 带动工业化。二是以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为目标, 选择一些贡 点产业进行抉植,行投资倾斜和优惠政策, 迅速实现重化工业化。 三是重视人才培训, 积极消化和吸收先进技术, 不断实现技术创 新。四是建立以计划为主导的宏观调控体系, 引导工业化发展 方向
工业政策
主讲:韦春艳
1、工业政策概述 2、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工业政策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政策 4、中国工业政策的成就、问题与完善
一 工业政策概述
(一)什么是工业政策 (二)工业政策的内容及本质 (三)工业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的关系 (四)工业政策引导下的工业的功能
(一)什么是工业政策
二 改革开放以前的工业政策
改革开放以前的创新性工业政策 :“重重轻轻”的工业政策
(一)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工业政策的特点 1.工业政策背景是国际环境严峻,国内重工业相对于轻工业更落后。 2.工业投人高,资源耗费大。 3. 轻、重视工业发展失衡。 4. 政府成为推动工业发展的唯一力量。 5. 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主要受到农业和资本不足的制约。 6. 没有积极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 7. 短缺成为经济运行的常态。 8. 基本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但是人民生活很少改善
(二)实施“重重轻轻”的创新性工业政策的后 果
首先, 排斥以生产消费资料为主的轻工业的发展, 因而大大 削弱了消费对提高生产效率、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 其次, 重工业内部以原材料、能源工业的发展为中心, 机械 等重加工业为这些产业服务的结构特征, 决定了生产循环只 在重工业内部有限的几个部门中进行, 缺乏更为广泛的产业 之间的横向关联, 产业内部的产品种类少, 生产体制缺乏弹 性, 对需求的变化无力作出反应。 再次, 钢铁、能源等产业的发展需要巨额投资, 而这些产业 的建设周期长, 投资的回收也必然迟缓
1、工业政策是不能与财政或货币政策相分离的。 查默斯· 约翰逊认为,它是财政、货币和工业 政策三位一休的经济政策中的第三个组成部 分 。 2、工业政策和收入政策分割开来几乎是不可能 的
(四)工业政策引导下的工业的功能
1.它是生产现代劳动手段的唯一部门 2.工业向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提供能源 3. 工业还向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原材料等其 他生产资料 4.工业还向社会提供日益丰富多彩的消费品
2、以家用电器为代表的“ 新型”耐 用消费品产业为主的创新性工业政策。 原因: 在需求拉动下,从80年代中期开 始, 在国家放松进口控制的政策鼓励下 , 引进了上千条各种家用电器的组装生 产线。
3、消费品工业取代重工业的工业政策实施 的后果 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变化的矛盾越 来越突出, 成为消费品产业继续增长的极大 制约。这时要维持工业增长速度, 客观上需 要有新的需求在供给能力可以适应的条件下 对工业形成新一轮的拉动力, 带动工业继续 增长。在消费需求不能起到这种作用的情况 下, 只能靠投资需求。而投资又受到投资能 力的限制。从当时投资品的生产能力来看, 投资只能投向原材料、能源、建筑等产业。 这样, 中国工业在80年代末进入第三个发展 阶段。
(二)1989年前后至今,这一 时期工业政策的调整形成以 优先发展基础产业、重化工 业、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 主的均衡性工业政策
1 实施这一工业政策的内容
国家为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工业的发展将主 要采取以下政策: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建立明确的各级政府责任分工制度;制定基础设施和 基础工业的专项规划,促进其健康发展;建立和完善 政策性长期投融资体系,向国家鼓励发展的建设项目 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资金参 与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建设,股票和债券的发行要优 先考虑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建设需要;扩大利用外资 的规模和领域,鼓励外商直接投资基础设施和基础工 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