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外语》稿件体例要求
一、页面设置
(1) 页边距:上、下、左、右各3厘米;(2) 纸张:自定义,宽19.6厘米,高24厘米;(3) 版式:距边界为页眉、页脚各2厘米;(4)文档网络:文字单栏排,网格为指定行和字符网络,字符数为每行36(跨度为10.5磅),行数为每页34(跨度为15磅)。
二、文字表达
请反复斟酌文字、标点符号的使用,力求文从字顺,表达精炼流畅。
本刊一直高度重视拟用稿件的文字表达,对未达要求的稿件,编辑部保留撤稿的权力或延期登载。
三、中、英文提要
(1) “提要”应是全文的要点,须高度概括,反映全文的主要思想,包括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思路、主要发现或结论等;(2)力求客观,避免出现自我评价性语言,如“本研究对……有重大意义”、“……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等;(3)英文提要应与中文提要的内容保持一致,须力求语句正确、符合规范,意思清楚;(4)中文摘要200-250字左右,英文摘要150词左右;(5)英文提要的要求请参照本刊2005年第1期的“论文提要撰写要领”。
四、文章篇幅
因版面所限,本刊对各类稿件的篇幅做如下原则性规定:(1)研究性论文9000字左右(英文提要除外);(2)综述/述评类文稿约8000字(英文提要除外);(3)书评类文稿约4500左右(不需提要)。
五、参考文献
文尾的“参考文献”一定是文内出现过的书目、论文等文献资料,不要遗漏;也不能出现文中没有引用的文献,请逐条核查。
六、稿件格式的具体要求
1. 文稿结构
(1) 中文题目、单位和中文作者姓名、中文提要、中文关键词(3~5个);英文题目、英文作者单位、英文提要。
(2) 正文
(3) 参考文献
(4) (附录)
(5) 课题或项目的名称及编号:采用首页脚注形式,注明课题的具体名称及其编号,如:本研究为国家哲学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综合评价研究”(10BYY091)的阶段性成果。
2. 文章标题、作者单位与姓名、中文提要、关键词格式
(1)文章标题加粗,楷体3号,居中。
作者单位(楷体小4号)和姓名(楷体4号)居中。
中文提要和关键词两个名称使用黑体小5号,内容则使用楷体小5号。
3. 正文格式
(1) 正文使用5号字。
中文内容用宋体(各级标题参照下款规定),外文内容和数字皆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图表的标题用5号字,内容则用小5号字。
表格的标题置于表格之上,图的标题则置于图的下方。
(2) 正文章节各类标题均独占一行,左边顶格排版,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从1开始)表示,形式为:1. 1.1 1.1.1 …… 2. 2.1 2.1.1 ……。
本刊只接受三级以内小标题。
一级小标题使用加粗黑体5号,与前边内容空一行。
二级小标题用黑体5号,三级小标题用仿宋5号。
二级和三级标题上下不空行。
(3) 正文脚注用宋体6号, 外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仅限于必要的脚注,须确保脚注和相应的上标保持在同一页。
本刊不接受尾注形式。
(4)非中文姓氏一律使用外文原文。
(5) 例句编号用(1)或(1)a、(1)b的形式。
中文例句一律使用楷体字。
(6) 重要术语如属首次在国内语言学期刊上出现,随后在括号中附上外文原文,但同一术语不要重复出现。
4. 括号要求
正文、文尾、脚注等中的所有括号,无论其中的内容是外文还是中文,一律采用英语格式(Times New Roman)下的括号。
中文提要和正文的数字编号(例句编号(1)、(2)等除外)形式为:1) ……;2) ……。
5. 文内引用文献和文尾参考文献的格式
(1) 文内引用文献
A. 文内夹注的参考文献放在括号内,按出版年份先后排列,外文文献在前,中文文献在后,各文献之间采用分号间隔。
B. 作者名与年份之间空一格、不加逗号,如(Chomsky 1991)、(Wilson 1991: 28-80)、(Adams 1990; Bates & MacWhinney 1982, 1989)、(王力 1982;赵元任 1979;王贵、欧家明 2013)。
C. 外文文献涉及双作者的,姓氏之间使用&连接,如(Jackson & Thompson 1993),中文文献使用两者的完整姓名,用顿号连接,如(陈达来、肖鹏飞 2010)。
D. 三个作者以上的,外文文献使用et al.,如(Miao et al. 1984),中文文献则采用汉字“等”,如(金大来等 1998)。
(2) 文末参考文献
A. 参考文献按照姓氏字母次序排列,外文文献在前,中文文献在后。
无需数字序号。
如果一个文献内容超出一行,则第二行开始右缩进四个西文字符(或两个中文汉字)排版。
B. 文末参考文献所涉及的作者或编者,不论数目多少,一律全部列出。
单作者或编者的外文文献,姓氏在前,后跟名字的首字母(如Thompson, R),中文文献则一律使用完整姓名。
外文文献中两个以上作者或编者之间统一使用& (不用and),如(Bates, R. & S. MacWhinney),中文文献则统一使用顿号,如(史地夫、金磊、王晖)。
文末外文文献涉及多个作者时,第一个作者姓氏排前,后边跟名字的首字母,后边作者均先排列名字的首字母,再跟姓氏,如(Herdina, P., U. Jessner & S. Flynn)。
文末外文论文集分两种情况:1)论文集为独立文献时,第一编者姓氏排前,后边跟名字的首字母,其余编者名字的首字母排前,后边跟姓氏,如(Bussmanna,H.(ed.).或(Flynn, S. & M. Johnnson (eds.).);2) 当文献为论文集析出论文时,该论文集的编者不论多少,均为名字的首字母排前,后跟姓氏,如(InH.Bussmanna(ed.).或 (InS. Flynn & M. Johnnson (eds.).)。
C. 文末参考文献,中文用宋体,小5号,外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外文文献在前,以作者姓氏的字母为序;中文文献在后,以作者姓氏的中文拼音为序。
D. 文献类型的字母标识:[M]为专著,[C]为论文集,[A]为论文集中的论文,[N]为报刊文章,[J]为期刊文章,[P]为未出版或未发表的会议论文,[OL]为网络论文,[D]为硕博士学位论文,[R]为报告,[CP]为计算机程序,词典为[Z]。
文献标识字母皆使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E. 英文专著名、英文论文集名、英文期刊名、英文词典、(英文)硕博士学位论文名等采用斜体,且实词首字母需大写,但英文论文集和英文期刊两者中的论文名只需第一个单词的首字母大写;报刊文章、报告、计算机程序、会议论文和网上论文的名称只需第一个单词大写首字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