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2)
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2)
出控制 PM2.5 排放量的可行性措施。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塔里木盆地沙尘天气多, 因而 PM2.5 含量较高。第(2)题,从加强监测、采用清洁能源、植 树造林、控制污染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1)塔里木 C (2)减轻和控制空气污染;植树造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调 整能源结构,采用新能源;推广低碳生活;加强环境监测。
烟雾 外线作用,产生刺激性的 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浅蓝色烟雾
主要 类型
成因
危害
温室 效应
燃烧化石燃料排放出的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导致
增加了大气吸收地面辐 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改
射的能力
变和自然灾害加剧等
降水量较少,植被覆盖 吸入过多或颗粒物中含有
率低,土地荒漠化加剧;毒有害成分时,就可能出 可吸入 燃煤烟尘、建筑工地多、现免疫功能障碍,危害健 颗粒物 汽车尾气排放量大且缺 康,如传染病、“尘肺
[应用体验]
4.(2014·江苏高考)我国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表明:我国 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镉、汞、 铅 3 种重金属污染物含 量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 下图为甲城市不同功能区土壤中 4 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及用此 4 种元素计算出的综合污染指数。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环境污染问题
1.水污染及其防治
类型 水体富营养化 重金属污染
海洋石油污染
污染 过程
生物所需的氮、 各类重金属(汞、
磷等营养元素 镉、铅、铬等)进
大量进入水体 入水体经动植物
引起的水质恶 生物链逐渐积累
化现象
造成人、畜伤害
近海石油的开采、 加工和运输过程中, 大量石油流失到海 洋中造成范围极广 的污染现象
说明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 泉水污染造成的危害和难 以治理的原因。
解析:本题以太湖流域的六大名泉受污染为背景材料,考查水 污染的危害、泉水污染治理困难的原因等。泉水受污染的危害 主要从饮用水源和灌溉水源的角度来分析,饮用水污染主要对 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灌溉水污染主要通过土壤进入到人的食物 链,危害人体健康。 答案:危害:泉水(地下水)是重要的饮用水源,人饮用受污染 的泉水会危害身体健康;引用泉水(地下水)灌溉,会污染土壤, 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污染物超标)。 原因:泉水(地下水)(更新速度慢,)自然净化周期长;(深埋地 下,)人工净化困难;涉及地区广,需区域联动共同治理。
答案:(1)东南地区经济活动强度大于西北地区,产生的土壤污 染物多;西南地区有色冶金工业分布较多 (2)矿冶区和居民区污染最严重;开发区和风景区污染较轻 (3)铅、镉 矿冶区工业污染严重 (4)降低土地生产力(破坏土壤资源);影响农产品质量和数量 健全并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污染源的治理;开展污 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加快修复已污染的土壤;加强宣传教育, 提升环保意识
防治 措施
农业生产中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发展生态农业,加强氮、 磷污染防治;工业生产中最有效的方法是推行清洁生产和 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防止石油泄漏
[应用体验] 1.(2013·全国卷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下图示意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分布。历史上六大名泉都 以水质优而著称。周围山区是这些名泉的水源补给区。近年 来,泉水受到污染,部分污染物指标超出国家饮用水标准。
2.大气污染及防治 (1)大气污染的主要类型、成因及其危害:
主要 类型
成因
危害
酸雨
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 河湖水酸化,鱼类死亡;
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 等酸性气体
土壤酸化,危害农作物、 森林;腐蚀建筑物和文 物古迹;危害人体健康
排入大气的氮氧化合物和 光化学 碳氢化合物等,受太阳紫 烟雾积聚不散,造成大
工业生产中含重
污染 生产和生活污 金属的污水排放
来源
水中所含的氮、 磷等营养物质
和固体垃圾中重
金属的淋溶污水
近海石油的开采、 加工和运输过程中 的石油泄漏
类型
水体富营养化
重金属污染 海洋石油污染
陆地水体:称为“水
各种重金属 花”(水华)”,又称
表现
引起的人、
“藻花”;海洋水体:
称为“赤潮”
畜病症
海洋上漂浮大 量油膜和油块
③保护草地: a.主要措施:控制人口增长、改善经济结构、加强经济发展。 b.我国保护牧场的措施:
(3)湿地干涸及其恢复: ①湿地的功能: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释放氧气、 美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②湿地减少的原因: 湿地的减少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是 主要原因,具体如下图所示:
[应用体验] 5.(2014·全国卷Ⅱ)中华秋沙鸭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目前
全球只有 1 000 只左右。中华秋沙鸭生活在河流与小型湖泊 等湿地中,主要以淡水鱼、虾等为食。以长白山某河流作为 繁殖地的中华秋沙鸭种群,春季为 50 余只,秋季迁徙时,数 量增至 200 只左右。但只有近百只到达赣东北的越冬地,而 第二年春季只有 50 余只返回繁殖地。 分析中华秋沙鸭在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量减少的可能 原因,并提出保护对策。
(1)指出中国城市生活垃圾中不可回收物成分构成的地区差 异,并从气候角度说明其原因。 (2)简述城市生活垃圾产生的主要危害。
解析:第(1)题,据图中的数据可以总结出南北方不可回收物成分 构成的差异,再根据括号内的注记,从气候条件上说明二者差异 的原因。第(2)题,城市生活垃圾属于固体废弃物,除了占用城市 空间以外,还通过下渗等环节污染土壤和地下水,腐烂或燃烧污 染空气,进而危害人体健康。 答案:(1)地域差异;无机物的比重北方多于南方,有机物的比重 南方多于北方。原因:北方冬季气温低,需要燃煤取暖,会产生大 量煤灰等;南方水热条件好,蔬菜种类多、产量大,产生的菜叶等 生活垃圾多。 (2)堆放垃圾占用土地或水域;污染地下水、土壤和大气;危害人 体健康。
乏标准或不达标
病”、恶性病变等
(2)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应用体验]
2.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PM2.5 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 2.5 μm 的颗粒 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目前世界 上 PM2.5 指数最高的地区出现在北非、东亚,中国华北、华 东和华中 PM2.5 的浓度甚至超过了撒哈拉沙漠。 材料二 PM2.5 产生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和汽 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有害物质。
生态环境问题
1.主要生态环境资源及其保护 (1)森林的生态效益及毁林的危害: 森林具有强大的生态效益,能为人类提供各种生态服务,森 林尤其是原始森林被大面积砍伐,无疑会影响和破坏森林的生态 功能,带来生态灾难。
(2)草地退化及其防治: ①草地退化的原因: a.自然原因:气候变暖、降水减少和干旱频繁发生等。 b.人为原因:是最主要原因,包括超载放牧、盲目开垦、 规划利用管理不当、滥采滥挖等。在我国,鼠害和虫害也是重要 原因。 ②危害:载畜量下降,草地生态环境恶化,使当地动植物资 源遭到破坏。
解析:中华秋沙鸭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量减少的可能原 因应从迁徙路线上缺少休憩和觅食地、误食被污染的食物、人 或动物的猎杀等方面分析;保护对策应从恢复湿地、治理污染、 严禁猎杀、进行观察与保护、做好宣传等方面分析。
答案:可能原因:迁徙路线上缺少湿地等休憩和觅食地,疲劳饥 饿致死;食用了被污染的鱼虾;人或动物的猎杀等。 保护对策:在迁徙路线上建设与恢复湿地,使湿地间距小于单日 迁徙距离;治理水体污染;严禁猎杀;在迁徙路线上建立观测点, 组织志愿者观察与保护;做好保护中华秋沙鸭的宣传工作等。
材料三 我国 PM2.5 最严重区和较严重区分布图
(1)图中我国西北地区 PM2.5 含量较严重地区主要分布在______
盆地,其形成的可能原因是
()
A.工业发达,污染严重
B.交通拥挤,尾气排放多
C.沙尘天气频发
D.大量燃烧石油,火力发电
(2)PM2.5 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 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试提
焚烧法 (热处理)
回收热能和垃圾减量 最彻底,消灭各种病 原菌体
缺点
永久性占地面积大,造成污染 的潜力大
无法处理不可降解垃圾,露天 堆放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
耗资巨大,设备投资大;焚烧 后所剩10%的灰烬是难以处理 的部分;大气污染严重
目前,世界上应用较普遍的是填埋法。我国城市垃圾处理 的主要方法是垃圾填埋和焚烧两种方法。
③保护湿地:签署《湿地公约》,恢复和重建湿地生态系统。
(4)物种灭绝及保护: ①灭绝的原因: a.自然原因: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 b.人为原因:狩猎、采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人类活 动加速了物种的灭绝。 ②保护措施: a.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 b.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适当环境进行特殊保护 和管理。
②垃圾越境转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的废弃物数 量,尤其是有毒危害废弃物的数量、种类在日益增多,而人类 对它们的处理技术水平和能力却非常有限。因此,在一些国家, 累积的废弃物已失去控制,大量运往发展中国家。
[应用体验] 3.(2012·福建高考)下图为 2000 年中国南北方城市生活垃圾的成
分构成。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镉、汞、铅 3 种重金属污染物的分 布规律为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逐渐升高。主要是因为我 国东南地区经济活动强度大,产生的土壤污染物多,而西南地区 有色冶金工业分布较多。第(2)题,由图中的折线可知,矿冶区和 居民区污染严重,开发区和风景区污染较轻。第(3)题,由图可知, 甲城市矿冶区明显高于其他功能区的两种重金属元素是铅、镉。 主要原因是矿冶区工业比较多,污染严重。第(4)题,土壤污染会 降低土壤生产能力,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措施主要从健全 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治理、开展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加强宣 传教育、提升环保意识等方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