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风景园林的认识

风景园林的认识

关于风景园林中水景观设计的认识摘要:分析了我国内风景园林中水景观设计所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在生生态防渗技术研发、湖水自净设备的研发以及水环境自然生态环境体系的设计这三个重要环节做了全新的探索和研究,从而加深了对水景观的认识。

关键词:风景园林水景观生态防渗湖水净化中国园林水环境设计的萌芽如果说是从秦汉时期的一池三山、铜龙吐水开始的话,至少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

古今中外,精心设计的水环境都是风景园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园林要素。

水的声、色、光、影几乎包容了环境景观所要求的全部内涵。

随着历史的变迁、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风景园林中的水环境设计也都大大超出了传统水景设计的范围,更多地与现代人类发展的节奏和思想意识、当代艺术密切相关。

我国风景园林中水环境的设计在近些年来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水的造型能力及应用也是古典园林所无法比拟的,形式丰富了,应用灵活了,但很多问题也接踵而来。

首先,由于历史原因,国内许多大小河流及湖泊的驳岸主要以硬质直立驳岸为主。

这种驳岸破坏了原生态斜坡驳岸的生态群落结构,使许多两栖动物和湿地鸟类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空间,隔断了驳岸与湖水的生态交流,草长莺飞,蛙鸣虫叫的生态环境从此消失了。

其次,在河湖防渗技术上,人们惯用的传统做法是使用胶泥、片石及土工膜防渗处理。

这些处理方式常常会引起各种各样的遗留问题比如:由于底质的改变,破坏水体一些底栖生物的生境、生存和发展的条件,生态系统原有合适的结构和功能随之改变; 而一些生物的削弱或消失,破坏食物链网的和谐关系、削弱有机质、营养盐等迁移、转化和输出的途径和量、削弱湖的自净能力,加剧一些污染质在湖中的积聚,加速与加重湖水的污染。

探求采用一种全新的防渗材料和防渗模式成为了必然趋势。

再次,风景园林中的河湖都为人工挖造,既无汇入和流出的河流,又无地下水的交换的湖泊,如粘土湖底,各种人工防渗层的湖底,这种湖常常被人称为死湖。

这种死湖没有任何自净能力,仅仅依靠人工生态条件对此问题进行解决是极为困难的。

因此,对于如何在缺水的今天去营建美好、宜人的水景是我们每一个景观设计师的责任,正如约翰·西蒙兹先生所言:“我们可以说,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同生活的地球和谐共处。

” 依水景观能否充分表达作者的意图、如何在统一中求变化以及丰富空间表达效果等问题上,都需要设计者全面的思考与探讨,这也是由依水景观自身特点所决定的,所以说,依水景观与水景设计之间的关系,是值得我们耗费精力、气力去追求、探讨的课题。

1.关于园林水景观设计的认识1.1园林水景设计概况在各种风格的园林中,水体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水是园林艺术中不可缺少的、最富魅力的一种园林要素。

有许多设计师把园林水景设计比作是一棵树:她的根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园林理水艺术特色;她的源泉是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水态;她的干就是表现各异、姿态万千的水景,如喷涌、垂落、流变和静态的水景;她的叶就是以水为中心元素的其他园林景观,如亭榭、船桥、动植物、驳岸和其他共同构筑园林形象的景观;以独具的特色的一古一今两个水景园实例作为我国园林水景艺术之花奉献给大家。

1.2园林水景观的设计形式水景观概括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利用地势或土建结构,仿照天然水景观而成。

如溪流、瀑布、人工湖、养鱼池、泉涌、跌水等,这些在我国传统园林中的有较多应用。

近年来,水景的应用技术发展很快,许多技术已大量应用于实践中,水艺景观已逐渐形成相对独立的工程分支,但在工程设计实践中系统的指导理论尚不完善。

1.2.1水源与水质控制目前水景所用水源大多数为自来水,少数以较为清洁的天然水体或地下水为水源。

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多数城市用水紧张,如何节省水资源,又保持景观水质,越来越成为一重要课题。

业内较为普遍的倾向是采用中水再处理后作为水景观的水源。

景观水质首先要求清澈无色无异味。

水景观如果没有良好的水质作保证,就谈不上美感。

为此,在夏季日照正常的地区,一般7~15天需换水清理一次。

其原因一是尘土飘落导致浊度升高,更重要的是因为藻类滋生使浊度与色度影响观感,以至达到感官难以接受的程度。

1.2.2造型设计及喷头选择进行水景的总体设计,应先分析环境氛围的基本要求,再分析各种水景形式,分列不同的组合方案,绘制效果图,从中选优。

水景形态有静水、流水、落水、喷水等几种这几种形态又可衍生出多姿多彩的变化形式,特别是由于喷头技术的发展,喷水姿态更是变化万千。

有了这些素材,再通过专业人员的艺术设计,即可以勾画出优美的水艺景观。

另外,不同的景观形式适合不同的应用场景。

比如音乐喷泉一般适用广场等集会场所。

它是以音乐、水形、灯光的有机组合来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美感;同时喷泉与广场又融为一体,形成了建筑的一部分。

而住宅区的楼宇间更适合设计溪流环绕,以体现静谧悠然的氛围,给人以平缓、松驰的视觉享受,从而营造宜人的生活休息空间。

1.2.3水体建亭、水面建桥水面开阔舒展,明朗,流动,有的幽深宁静、有的碧波万顷,情趣各异,为突出不同的景观效果,一般在小水面建亭宜低邻水面,以细察涟漪。

而在大水面,碧波坦荡,亭宜建在临水高台,或较高的石亟上,以观远山近水,舒展胸怀,各有其妙。

一般临水建亭,有一边临水、多边临水或完全伸入水中,四周被水环绕等多种形式,在小岛上、湖心台基上、岸边石矶上都是临水建亭之所。

在桥上建亭,更使水面景色锦上添花,并增加水面空间层次。

桥是人类跨越山河天堑的技术创造,给人带来生活的进步与交通的方便,自然能引起人的美好联想,固有人间彩虹的美称。

而在中国自然山水园林中,地形变化与水路相隔,非常需要桥来联系交通,沟通景区,组织游览路线。

而且更以其造型优美形式多样作为园林中重要造景建筑之一。

因此小桥流水成为中国园林及风景绘画的典型景色。

在规划设计桥时,桥应与园林道路系统配合、方便交通;联系游览路线与观景点;注意水面的划分与水路通行与通航;组织景区分隔与联系的关系。

2.关于水景观设计中重要环节探索的详细分析和描述2.1湖底防渗处理研究目前我国水环境设计和建设当中,最常采用的湖岸、湖底防渗方法大部分是钢筋混凝土衬砌或土工膜(土工膜是将土工织物与塑料薄膜复合在一起形成不透水的防水材料)衬垫。

运用土工膜防渗方法所选用的土工织物和薄膜厚度可按工程需要而定,也可选用较厚的土工织物与薄膜复合,其中薄膜起防水、防渗作用,而土工织物则起导水作用,使其具有较强的抗渗能力。

然而湖底经土工膜衬垫后,虽然阻止了景观水的流失、对于湖岸湖底也起到了牢固的保护作用,可是这样造成湖水与湖底完全被隔离,没有了任何生态交流,使湖底生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场所,对整个水系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因此一味的将水利工程中的这些防渗方法用于园林水环境设计中是不可取的。

为确保湖底防渗同时保证湖底与湖水的生态交流,可采用钠基膨润土防水毯。

该防渗材料打破了传统的防渗膜由一层塑料防滑膜和一层是特制的白色土工防滑膜的“一布一膜”构成,它由二层土工合成材料间夹封优质防渗钠基膨润土,通过集束针刺复合而成。

该产品整体稳定性好,抗拉和抗剪强度高,中间夹封的防渗膨润土属无机材料,吸水后高度膨胀,形成不透水的凝胶防渗体,具有永久的防水性能。

这样水生植物的根系可以通过防渗膜扎根湖底,当湖水想要通过缝隙渗透时,防渗膨润土遇水膨胀将空隙封堵达到防渗的效果。

2.2湖水的净化2.2.1设备水的流动对园林艺术来讲犹如生命一般。

虽是无水不足成园,可仅有止水不能成园林之真趣。

同时在风景园林中静止并经过人工防渗的湖水既无汇入和流出的河流,也无地下水的交换,成为了死湖。

这种湖本身没有任何自净能力,人如果想创造生态条件使其自净循环是极为困难的。

人们无法阻止腐败菌的繁殖,无法使水保持充分的溶解氧,只能通过不断的更换景观水以改变死湖湖水变质的状况。

大型死湖湖水使用人工培植的生态法,并不能以人的粗浅片面认识可以解决,自然界的生态并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

因此在风景园林的水环境设计中采用一种全新的设备来模拟自然的生态循环才能保证河湖水的流动景观和其水质不坏。

采用当前国际上的四类做法:一、曝气法;二、过滤法;三、细菌法;四、生物法。

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再加以根本地改变,将成为模拟肺的呼吸+模拟肾的排泄+免疫功能或者叫做:吐故纳新器+过滤器+消毒杀菌器,该系统设备用于河湖及景观水处理时,需在河湖及景观水池中形成模拟自然河流的上游和下游,水从河湖及景观池的一端(下游)进入水处理机房,经处理后的水流进池的另一端(上游)。

在下游水泵吸水口处必须设置格栅和格网,以防止树叶或其他杂物进入水泵及水处理设备,并设置能定期除去格栅拦截的杂物的装置。

2.2.2水生植物景观水经过设备系统处理后,在水系中配置各种水生植物可使整个水系形成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也可使水系变成一幅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风景画。

水生植物是指生长在水体环境中的植物,从广泛的生态角度来看还包括相当数量的沼生和湿生的植物。

一般按照水生植物的生活方式与形态特征把水生植物分成挺水型(包括湿生与沼生)、浮叶型、漂浮型及沉水型四类。

这类说法可以理解为狭义的水生植物,一般指具有观赏价值的草本水生植物,以挺水植物、浮叶和漂浮植物居多。

通常听说的水生花卉就属其中。

我国大小水系众多、水生植物资源丰富,高等水生植物就有近300种。

其中,荷花、萍蓬草、千屈菜、水烛、水葱等大批有较高观赏价值的野生种类已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风景园林的水环境设计中应用较多的有挺水植物,如荷花、菖蒲、香蒲、水葱、千屈菜、燕子花等;浮水植物如睡莲、萍蓬草、荇菜、菱等。

各种水生植物由于它们的习性不同对水位要求也有很大差异,多数水生高等植物分布在100~150厘米的水中,挺水及浮水植物常以30~100厘米为适,而沼生、湿生植物种类只需20~30厘米的潜水即可。

可按水生植物对水深的不同要求,在水中设置高度不等的种植池或者水泥墩,再将栽植盆埋放在种植池或直接放在水泥墩上。

常见的水位为30~100厘米的植物有荷花、芡实、睡莲、伞草、香蒲、芦苇、千屈菜、水葱、黄菖蒲等;水位为10~30厘米的有荇菜、凤眼莲、萍蓬草、菖蒲等;水位为10厘米以下的有燕子花、溪荪、花菖蒲、石菖蒲等。

由以上四类水生植物共同构成的水生植物群落可在美化水体景观、净化水质、保持河道生态平衡方面具有显著功效。

目前根据北方水系和气候的特点,笔者正在对荷花、千屈菜、荇菜、凤眼莲、苦草、金鱼藻等水生植物建立的水生植物群落进行研究,使公园景观水水质在生态系统的作用下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2.2.3水生动物水生动物也是建立一个完整的生态水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既能进一步增加游人的观赏乐趣也可控制蚊虫及水中杂草的滋长,以保持整个水系的生态平衡。

水生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离开它,整个生物链不能很好地循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