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能减震设计
消能减震
消能减震的概念: 消能减震技术属于结构减震控制中的被动控制,
它是指在结构物某些部位(如支撑、剪力墙、节点、 联结缝或连接件、楼层空间、相邻建筑间、主附结 构间等)设置消能(阻尼)装置(或元件),通过 消能(阻尼)装置产生摩擦、弯曲(或剪切,扭转) 弹塑(或粘弹)性滞回变形来消散或吸收地震能量, 以减少主体结构地震响应,从而避免结构产生破坏 或倒塌,达到减震抗震的目的。装有消能(阻尼) 装置的结构称为消能减震结构。
WC=A j
Aj ——第j个消能器的恢复力滞回环在相 对水平位移△Uj时的面积。
6、消能器附加给结构的有效刚度
当采用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和静力非线性法时,消能器的有效刚度可取 消能器的恢复力滞回环在层间相对水平位移 限值时对应的割线刚度。
6、消能器性能检验要求
消能器是消能减震结构中的重要 元件,其性能对消能减震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在设计文件上应注明对消能器或消能部件性 能的要求,安装前应对工程中所用的各种类 型和规格的消能器进行抽样检测,每种类型 和每一规格的数量不应小于3个,抽样检测 的合格率应为100%。
结构的损伤程度
结构的损伤程度与结构的最大变形 △max和滞回消能(或累积塑性变形)Eh 成正比,可以表达为:
D=f(△max, Eh) 在消能减震结构中,由于最大变形 △max和构件的滞回消能Eh较之传统抗震 结构的最大变形△max和滞回消能Eh大大 减少,因此结构的损伤大大减小。
消能减震装置的类型与性能
粘滞阻尼墙系及其滞回曲线
2、位移相关型消能器
(1)摩擦消能器
摩擦消能器一般在正 常使用荷载及小震作用下 不发生滑动,而在强烈地 震作用下,在结构主要构 件发生屈服之前,装置即 产生滑移以摩擦做功来消 散地震能量,并改变了结 构的自振频率,从而使结 构在强震中改变动力特性, 达到减震目的。
摩擦消能器的滞回曲线
5、消能器附加给结构的有效阻尼比
当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法时,消能器附加给结 构的有效阻尼比和有效刚度宜根据消能器的恢复 力模型确定。当采用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 谱法和静力非线性法时,消能部件附加给结构的 有效阻尼比,可按下式估算:
a=Wc ( / 4Ws)
ζa——消能减震结构的附加阻尼比; Wc——所有消能部件在结构预期位移下往复一周所消
振动的基本固有频率。
(2)滞变型消能器的恢复力模型
软钢类消能器具有类似的 滞回性能,仅其特征参数不同。 通常可采用图(a)所示的折线 形模型来描述。摩擦消能器和 铅消能器的滞回曲线近似为 “矩形”,基本不受荷载大小、 频率、循环次数等影响,故可 采用图(b)所示的刚塑性恢 复力模型。
消能减震结构的设计原则
时程分析法
当主体结构处于弹性状态时,对于速度型线 性消能器可以使用线性时程分析法;而对滞回型 消能器,则可根据需要采用其等效刚度和等效阻 尼进行线性时程分析或考虑其恢复力的非线性, 使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法。当考虑主体进入塑性状 态时,无论使用什么类型的消能器,都要使用非 线性时程分析法。
消能减震结构的连接与构造
消能减震结构中的消能部件应沿 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设置,消能 部件宜设置在层间变形较大的位置, 其数量和分布应通过综合分析合理确 定,并有利于提高整个结构的消能减 震能力,形成均匀合理的受力体系。
消能减震结构计算要点
(1)消能减震结构一般应采用非线性静力分 析法或非线性时程分析法计算。当主体结构 基本处于弹性工作阶段时,可采用线性分析 方法作近似估算,并根据结构的变形特征和 高度等,采用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 法和时程分析法。其地震影响系数可根据消 能减震结构的总阻尼比按《规范》的规定计 算。
k ks ka
s a
4、消能部件的性能要求
(1)消能器应具有足够的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的能 力和恰当的阻尼
(2)消能部件应具有足够的初始刚度 (3)消能器应具有优良的耐久性能,能长期保持其
初始性能,消能器在最大允许位移幅值下,按允 许的往复周期循环60圈后,消能器的主要性能衰 减量不应超过10%,且不应有明显的低周疲劳现象。 (4)消能器构造应简单,施工方便,易维护性尼墙
粘滞阻尼墙系统是一种可作为墙体安装在结构层间的 阻尼系统,它由外部钢板、内部钢板、隔板和粘性体构成。 阻尼墙的减震原理是把地震时建筑物上下层和层间速度差 转换为内外部钢板间的相对速度,使其根据充溢在两者间 的粘性体的速度变化率产生比例阻尼力。粘滞阻尼墙的滞 回曲线饱满,可以用于低层和高层建筑。
4、消能器的恢复力模型
(1)速度相关型消能器的恢复力模型
F
F
△ △
(a)
(b)
速度相关型消能器的力-变形曲线 (a)粘滞消能器 (b)粘弹性消能器
消能器的恢复力与变形和速度的关系一般可 以表示为:
Fd K d Cd
Kd
和 和
C
d
分别是消能器刚度和阻尼器系数,
分别为消能器的相对位移和相对速度。
3、复合型阻尼器
复合消能器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消能元件(或消能 机制)组合成的新型消能减震装置,它联合了不同消能元 件的优点,增加了消能能力,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如:铅橡胶阻尼器,组合式铅橡胶阻尼器,铅粘弹性阻尼 器等。如图所示,它综合利用了铅挤压滞回变形和橡胶剪 切变形两种机制耗能,具有较大的滞回能力,可提供较大 的阻尼力,且具有较大的初始刚度和较小的屈服后刚度, 滞回曲线也丰满。
粘滞阻尼器
一般Kd=0,Cd= C0 ,阻尼力仅与速度有关, 可表示为:
Fd Cd
C0为粘滞阻尼器的阻尼系数,可由阻尼器的 产品型号或由试验确定。
粘弹性阻尼器
刚度Kd和阻尼系数Cd一般由下式确定:
AG( ) Kd
Cd
( )AG( )
η(ω)和 G(ω)分别是粘弹性材料的损失因子
和剪切模量,一般与频率和速度有关,由粘弹 性材料特性实验曲线确定,A和δ分别是粘弹 性材料层的受剪面积和厚度,ω是结构振动的 频率,对于多自由度结构, ω可取结构弹性
消能减震装置的种类很多,根据消 能机制的不同可分为摩擦消能器,钢弹 塑性消能器,铅挤压阻尼器,粘弹性阻 尼器和粘滞阻尼器等;根据消能器消能 的依赖性可分为速度相关型(如粘弹性 阻尼器和粘滞阻尼器)和位移相关型 (如摩擦消能器,钢弹塑性消能器和铅 挤压阻尼器)等。
1、速度相关型消能器
(1)粘弹性阻尼器
耗的能量; Ws——设置消能部件的结构在预期位移下的总应变能。
不考虑扭转影响时,消能减震结构在其水平 地震作用下的总应变能,可按下式估算:
Ws=1 / 2FiUi
Fi——质点i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Ui——质点i对应于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位 移。
速度相关型消能器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所消耗 的能量Wc,可按下式估算:
E
' in
E 'v
E 'c
E'k
E'h
Ed
Ed—消能(阻尼)装置或消能元件消散或 吸收的能量。
在上述能量方程中,由于Ev(或Ev’)和Ek (或Ek’)仅仅是能量转换,不能消能,Ec和Ec’ 只占总能量的很小部分(约5%)左右。在传统的抗 震结构中,主要依靠Eh消耗地震能量,但因结构构 件在利用其自身弹塑性变形消耗地震能量的同时, 构件本身将遭到损伤甚至破坏,某一结构构件耗 能越多,则其破坏越严重。在消能减震结构体系 中,消能装置或元件在主体结构进入非弹性状态 前率先进入消能工作状态,充分发挥消能作用, 耗散输入给结构体系的地震能量,则由结构本身 非线性消耗的能量大大降低,这意味着结构反应 将大大减小,从而有效地保护了主体结构。
4)消能减震结构的总阻尼应为结构的阻尼和消能部 件附加给结构的有效阻尼的总和。
5)采用消能减震的体系其层间弹塑性位移角限值, 框架结构宜采用1/80。
消能部件的设置
消能减震结构应根据罕遇地震作用下的预期 结构位移控制要求,设置适当的消能部件,消能 部件可由消能器及斜支撑,填充墙,梁或节点等 组成。消能部件按其构造形式可分为消能支撑、 消能节点和消能连接等。
消能减震技术的特点
• 减震效果明显,构造简单,造价低廉,适 用范围广,维护方便;
• 既适于新建工程,也适用于已有建筑物的 抗震加固、改造;
• 既适用于普通建筑结构,也适用于抗震生 命线工程。
消能减震的原理
• 结构在地震中任意时刻的能量方程 a)传统抗震结构
Ein Ev Ec Ek Eh
b)耗能减震结构
钢板与中间钢板之间夹有一层粘弹性材料,钢板之间相对 运动使粘弹性材料产生往复剪切滞回变形,吸收和消散能量。 其滞回环呈椭圆形,具有好的消能性能,它能同时提供刚度和 阻尼。粘弹性阻尼器的性能受温度,频率和应变幅值的影响, 其消能能力随温度的增加而降低;随着频率的增加而增加;当 应变幅值小于5%时,应变的影响不大。
加劲阻尼装置及其滞回曲线 (a)加劲阻尼装置及其与支撑的连接 (b)加劲阻尼装置的滞回曲线
(3)铅消能器
铅具有密度大、熔点低、塑性好、强度低等 特点,具有稳定的消能能力。下图为利用铅挤压 产生塑性消散能量的原理制成的阻尼器。滞回曲 线基本呈矩形,如图(c),在地震作用下,挤压力 和消能能力基本上与速度无关。
Wc= 2 2 / T1 Cjcos2ju2j
T1——消能减震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 Cj——第j个消能器的线性阻尼系数; θj—第j个消能器的消能方向和水平面的夹角; △uj——第j 个消能器两端的相对水平位移。
位移相关型,速度非线性形相关型和其他类 型消能器在水平地震作下所消耗的能量Wc,可按 下式估算:
(2)对非线性静力分析法,可采用消能减震 结构的总刚度和总阻尼比计算。对非线性 时程分析法,宜采用消能部件的恢复力模 型计算。
(3)消能减震结构的总刚度(k)为原结构 刚度(ks)和消能部件附加给结构的有效刚 度(ka)之和;总阻尼比(ξ)为原结构 阻尼比(ξs)和消能器附加给结构的有效 阻尼比(ξs)之和,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