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毕业设计商场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商场开题报告

1.2结构设计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01、《建筑地基基础规设计规范》GB 50007-200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
1.3制图规范:《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 50001-2001、《总图制图标准》GB/T 50103-2001、《建筑制图标准》GB/T 50104-2001、《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 50105-2001;
2设计的研究难点:如何使建筑物更加美观、经济;结构更加安全、合理;功能更加全面。
四、设计研究的方法及步骤:
毕业实习调查(把平时所学在实际上加以运用,为设计做好铺垫)→资料收集和文献查阅(图书馆查资料及求助于网络)→建筑方案设计(参考实地建筑和建筑图集)→结构选型(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结构平面布置→绘制草图(电脑绘图)→荷载统计(查阅荷载规范及使用电脑软件)→框架设计(查询所学教材与电脑软件并用)→电算结构设计→施工图设计(建筑设计图和结构施工图)→施工组织设计→整理设计计算书→打印图纸和计算书→指导老师审批签字
2.预期目标:
2.1完成商场的平、立、剖建筑设计,出具相应的建筑设计说明书和绘制相应的建筑设计图;
2.2完成结构的内力计算分析,完成结构构件的内力计算,出具相应的结构设计计算说明书和绘制相应的建筑施工图;
2.3进行施工组织设计、单项施工进度计划和执行安排、施工现场平面布置等,出具相应的施工组织设计说明书和绘制相应的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
三、设计的研究重点及难点:
1设计的研究重点:结构内力计算和构件设计,包括计算方法、计算手段、计算中涉及的基本概念等。如框架结构内力计算方法为: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内力计算拟采用弯矩二次分配法;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内力计算拟采用D值法。构件框架梁的截面尺寸计算,配筋计算和要求等;框架柱的截面尺寸要求,轴压比等;梁端内力调幅;
1.4部分教材:《房屋建筑学》,《混凝土结构》上册,《建筑工程制图》,《结构力学》上册,《材料力学》,《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土力学》、《基础工程》、《建筑抗震设计》;
1.5其他参考书籍:《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高等学校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商店建筑设计》、《现代商业建筑规划与设计》。
1.2结构设计: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结构选型、结构平面布置、结构荷载统计、结构内力计算、结构构件设计和施工图绘制;经过比较分析后,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楼盖、屋盖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要满足“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的设计原则;
1.3施工组织设计:结合结构设计和建筑材料选取主要的施工方法,合适的施工机械,进行施工组织设计、单项施工进度计划和执行安排、施工现场平面布置等;
五、进行设计所需要的条件:
所学专业课程理论知识及设计软件;
设计任务书,完成设计开题报告;
设计依据中所列各种参考资料、书籍及规范等;
指导老师和老师们的精心指导;设计地ຫໍສະໝຸດ 寝室;学校机房和自备电脑。
指导教师意见:
签 名:
年 月 日







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二、设计主要研究内容、预期目标、完成期限和预期进度:
1主要研究内容:
1.1建筑设计:贯彻“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的设计原则,考虑商业建筑的各构成系统的比例关系、子系统的相互位置、空间位置关系;内部空间的平面结构模式、剖面形式、节点的处理;内部水平流线的划分与组织、垂直交通的设计和坡道;商品的竖向分布、平面布局与陈列经营;进行建筑的平、立、剖设计;
3完成期限和预期进度:
3.1第4周(3.26~3.30):建筑设计方案、开题报告;
3.2第5~7周(4.2~4.20):建筑设计;
3.3第8~11周(4.23~5.18):结构设计;
3.4第12~13周(5.21~6.1):施工组织设计;
3.5第14周(6.4~6.8):打印、装订,老师最后审批签字。
本科生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题 目学生姓名
学 号
专业班级指导老师
2007年3月30日
论文(设计)题目
一、设计依据及研究意义:
1依据:设计规范、参考文献、参考资料(设计图集和计算用书):
1.1建筑设计规范:《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商店建筑设计规范》JGJ48-8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93、《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
2意义:在常规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新理念的尝试:在建筑设计方面进行多功能、景观设计等,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美观需求和舒适度需求;在结构设计方面采用传统的框架结构,但可以采用一些新型材料,如轻骨料混凝土、新型保温隔热材料等,有利于推广应用环保节能材料维持可持续发展和更新施工技术;在施工组织设计方面,配合新材料使用更加先进科学的施工方式,有利于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和增加施工的技术含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