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不确定现象■教材分析不确定现象将为学生以后学习概率的知识作准备。
对于不确定现象的认识,学生在生活中有一些体验,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
如抛硬币、转转盘、掷骰子、青蛙跳水、套圈等活动,都是学生熟知的身边的不确定现象的游戏和事例。
因此,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活动来体验和感受生活中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则是不确定的,能准确地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确定和不确定现象。
难点则是列举出简单的随机事件的所有可能的结果。
关键则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和活动中感受、体验和理解生活中的确定和不确定现象。
本单元共编排了4个例题、2个课堂活动和练习二十三。
■教学目标1、能在活动中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可能的,有些则是不可能的。
进一步在活动中体验有些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对不确定现象进行描述。
2、在具体的情景中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术语来判断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能在具体情景中列举出简单的随机事件可能发生的所有的结果。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猜想、分析、判断、推理、归纳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能在活动中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可能的,有些则是不可能的。
进一步在活动中体验有些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对不确定现象进行描述。
(重点)2.在具体的情景中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术语来判断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能在具体情景中列举出简单的随机事件可能发生的所有的结果。
(难点)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猜想、分析、判断、推理、归纳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 重点、难点首先,要充分发挥主题情景图的作用,创设情景引入本节内容的学习。
如上课时,教师可故意神秘地说:“同学们,我们班马上要转来一位新同学,猜一猜,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通过学生的猜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认知需要。
这时老师再做适当的归纳,得出生活中有些事情的结果无法确定,所以人们常用“可能”这个词来描述。
从而引出课题:可能性。
其次,例1、例2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活动中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有些则是确定的。
因此,例1、例2的内容都可以让学生亲自做一做。
如教学例1时可让学生先猜抽签顺序,然后再亲自抽签,验证刚才的猜想,最后用可能是、也可能是来准确描述这一现象。
教学例2时,可让学生先猜“抛一枚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然后再亲自抛一抛,验证刚才的猜想,最后用“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反面”来准确描述这一现象。
教学例3时,可让学生依次摸球得出结论后再进行分类。
如小虎和小猫所摸到的彩球是确定的,用“一定”“不可能”进行描述。
小猪所模的彩球是不确定的,用“可能”“也可能”进行描述。
在该例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讨论、交流、表达。
例4应先让学生进行猜测,然后进行分析和推理,最后列举出这个不确定事件的3种可能的结果。
教学中注意有序地列出随机事件的所有可能的结果,从而培养学生的猜想、分析及推理能力。
课时安排本单元用2课时完成教学。
8.1 不确定现象(一)⏹教学内容教科书96页例1、例2、例3相关的课堂活动及练习。
不确定现象。
⏹教学提示本节内容学习条形统计图,在创设情景的过程中,认识条形统计图,在认识的过程中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这些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抽签、抛硬币、摸彩球等活动,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时不确定的,并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这些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帮助学生获得初步的概率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难点: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情。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和学生交流:同学们,谁能说一下明天的天气情况。
预设:下雨、阴天、晴天……教师小结:生活中,有些事情我们可以确定它的结果,有的事情则不能确定它的结果。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板书课题:不确定现象设计意图:教师根据学生的猜测,引出不确定现象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存在与周围世界中,从而有利于学生体会可能性的应用价值。
(二)探究新知1、探究不确定现象(1)教学例1四个同学参加元旦文艺汇演,利用抽签的方法确定出场顺序,谁会抽到第1个呢?学生猜测。
师和学生交流:这是一道关于可能性的问题。
谁抽到1号,谁就第1个演讲。
但是全班同学抽到1号都有可能性,但是到底谁能抽到1号,不确定。
全班有4个同学参加演出,这4个同学只有1个人能抽到1号。
在抽签之前,不能确定谁一定能抽到1号,谁都可能抽到第1个。
只有抽签之后才能确定谁第1个出场。
可能是小明抽到第1,也可能小芳抽到第1。
板书:可能……也可能……师:这个现象是不确定现象。
(2)教学例2师和学生交流:大家喜欢玩游戏吗?我们来玩一个抛硬币游戏怎么样?抛硬币之前请同学们猜一猜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呢?还是反面向上?学生猜测。
学生分组进行抛硬币活动,注意记录和观察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
活动后请学生用语言描述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得出这件事是不确定的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用规范语言描述:同学们的这些意思,在数学上我们一般用“可能……也可能……”这个词语来描述这种不确定现象。
抛一枚硬币,落地后可能是正面向上,也可能是反面向上,在数学上,我们把像抽签、抛硬币这样的,可能出现的结果不止一种,而使人们事先不能确定的现象叫做“不确定现象”。
板书:结果不止一种不确定设计意图: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所以我用学生常见的事例和常玩的游戏进行新课教学,这样学生学起来才觉得真实和亲切,也便于接受。
在数学的教学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这样学科间的渗透,有利于促进不同学科间的溶合。
2、探究确定现象出示例3,摸彩球。
展示盒子里的球——全是红球,另一个全是白球。
学生可分组摸球后,记录摸球后的结果。
师和学生交流:当盒子里全是红球时,小虎从里面任意摸出一个,结果怎样呢?预设: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全是红球,都是红球……师和学生交流:当盒子里全是白球时,小猫从里面任意摸出一个,结果怎样呢?预设: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全是白球,都是白球……教师引导规范语言:同学们的这些意思,在数学上我们一般用“一定”这个词来说。
小虎摸到的一定是红球,小猫摸到的不可能是红球。
这些现象是确定现象。
板书:确定现象师质疑:这样放球可能从盒子里摸出黄球吗?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不可能,不会……教师引导规范语言:同学们的这些意思,在数学上我们一般用“不可能”这个词来说。
(板书:不可能)师和学生交流:(展示盒子里的球——全是黄球)当盒子里全是黄球时,从里面任意摸出一个,结果又怎样呢?预设:学生用“一定”、“不可能”来描述摸球结果。
教师小结:像这样结果只有一种,我们就用“一定”、“不可能”来描述确定现象。
设计意图:第一次小组合作“抽签”游戏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里初步感知“可能性”。
第二次师生互动“摸球”游戏,再次让学生在愉悦中真切的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因而产生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初步认识。
自然而然理解“一定”、“可能”、“不可能”这三个数学用语。
(三)巩固新知课本第97页课堂活动1、2题。
设计意图:这些有趣的游戏,它可能出现的结果不止一种,在玩之前是不能确定的,属于数学上的“不确定现象”。
也正是因为结果的不确定,人们才可以反复玩,在可能出现的结果中去感受无穷的乐趣。
(四)达标反馈用“一定”、“可能”、“不可能”填空。
1、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
()3、人用右手写字。
()4、地球上没有空气。
()5、人跑得比马快。
()6、母鸡下蛋。
()7、我的年龄比爸爸小。
()8、明天会下雨。
()9、小王抛10次2分钱硬币,一定都是反面朝上。
()10、100个白球中放一个黄球,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是黄球。
()答案:1、一定 2、一定 3、可能 4、不可能 5、不可能 6、可能7、不可能8、可能 9、可能 10、可能(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我们一起说一下吧!预设1:我们知道了不确定现象的描述方法。
预设2:我们知道了“一定”、“可能”、“不可能”这三个词语来描述事物。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体现了一种“反思”思想,使学生学会总结知识,深化知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
(六)布置作业判断对错1、太阳不可能从西方升起。
()2、冬天哈尔滨会下雪。
()3、从装有5个白珠子和4个红珠子的盒子里,一定摸不到黑珠子。
()4、地球一定绕着太阳转。
()5、月亮可能从东边升起。
()6、我这次考了90分,下次一定会考100分。
()7、太阳一定从东边升起。
()8、一个盒子里有10个黑球和5个红球,任意摸一个,一定能摸到黑球。
()9、一个口袋有10个红球,任意摸一个一定能摸到红球。
()()10、李强有3 张5 元和7张10元钱,任意摸出一张,摸到的一定是5 元的。
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板书设计不确定现象可能……也可能……结果不止一种不确定一定确定现象⏹教学反思一、体现玩中学的教学思想。
由于学生年龄小,认识事物比较直观,我就安排非常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参与其中,感受乐趣,同时也在学习知识。
在这节课中,可以看到整节课学生几乎一直都是在玩,玩的非常开心,在玩中不断的发现,不断的思考。
虽然老师没有更多的讲解,但是对知识的理解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却都达到了。
二、创设情境,让情境贯穿始终。
在教学中,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必要的。
在这节课中,我就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平时学生喜欢的抽签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魔盒的活动中体会事件的可能性,之后又让学生带着要求去摸球,进一步巩固对一定不可能可能的认识。
三、注意学以致用的思想。
学有用的数学是的要求,让学生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培养孩子自觉学习数学的兴趣。
因此我又选取了生活中的几件事让学生进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