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白车身结构强度分析报告

白车身结构强度分析报告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编号:********** 白车身结构强度分析报告
项目名称:
编制:日期:
校对: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xx汽车有限公司
2013年04月
目录
1.分析目的 (1)
2.使用软件说明 (1)
3.模型建立 (1)
4 边界条件 (3)
5.分析结果 (3)
6.结论 21
1.分析目的
白车身结构的静强度不足则会引起构件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失效。

本报告采用有限元方法对**白车身分别进行了满载、1g制动、转弯、右前轮抬高150mm、左后轮抬高150mm、右前轮左后轮同时抬高150mm,6种工况的强度分析,观察整车受力状况,找出高应力区,考察其零部件的强度是否满足要求,定性地评价**白车身的结构设计,并提出相应建议。

2.使用软件说明
本次分析采用HyperMesh作前处理,Altair optistruct求解。

HyperMesh是世界领先的、功能强大的CAE应用软件包,也是一个创新、开放的企业级CAE平台,它集成了设计与分析所需的各种工具,具有无与伦比的性能以及高度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友好的用户界面,与多种CAD和CAE软件有良好的接口并具有高效的网格划分功能;Altair Optistruct是一个综和隐式和显示求解器与一体的大规模有限元计算软件,几乎所有的线性和非线性问题都可以通过其进行求解。

通过Altair Optistruct可以进行任何形状、尺寸、拓扑结构的优化,采用固定的内存分配技术,具有很高的计算精度和效率。

3.模型建立
对车身设计部门提供的**白车身CAD模型进行有限单元离散,CAD模型以及有限元模型如图所示。

白车身所有零部件均采用板壳单元进行离散,并尽量采用四边形板壳单元模
图**白车身CAD以及有限元模型
单元类型四边形单元三角形单元
单元数目46970015543
三角形单元比例%
焊接模拟Rbe单元及实体单元
涂胶模拟实体单元
单元质量良好
强度分析模型质量按整车满载质量计算,其中的白车身附加质量(见表)用质量点单
元CONM2单元模拟。

发动机和变速箱、油箱、备胎、冷凝器、前门总成、滑移门总成、后背门总成、发动机罩总成、前排座椅及乘员等使用RBE刚性单元加载到相应总成的安装处。

由于额定载货质心的不可确定性,无法给定具体质心位置,因此本次分析在经验基础上确定质心位置,并将额定载货分布于后地板多处主要受力点处进行模拟。

具体质量点分布情况可参考图。

表**白车身附加质量及质心

部件质心坐标(X,Y,Z),mm 质量,kg 号
1发动机和变速箱,,130
2燃油箱,,34
3备胎,,12
4散热器,,
5蓄电池,,10
6前门总成813,±731,23/23
7中门总成,±,25/25
8后背门总成,0,27
9发动机罩总成,0,787
10主、副驾驶座椅及乘员1195,-295/320,616
11二排座椅及乘员质量、质心,,164
12三排座椅及乘员质量、质心,0,243
13仪表台质量、质心,,5
14行李,0,421225
15白车身质量,,309
16整车满载状态质量参数,,1810
图 **白车身附加质量分布
4 边界条件
以满载状态下计算车身在以下工况下的强度应力。

计算工况包括满载工况(工况1)、制动工况(工况2)、转弯工况(工况3)、右前轮抬高150mm工况(工况4)、左后轮抬高150mm工况(工况5)、右前轮左后轮同时抬高150mm(工况6)。

载荷如表所示。

工况载荷(加速度)
满载-Z向1g 满载
制动-X向1g;-Z向1g 满载
转向-Y向;-Z向1g 满载
右前轮抬高150mm -Z向1g 满载
左后轮抬高150mm -Z向1g 满载
右前轮左后轮同时抬高150mm -Z向1g 满载
5.分析结果
满载工况:
车身应力
云图
**前轮壳和前地板
**后轮罩
**顶盖和后背门框
**后地板**横梁
**纵梁
制动工况
车身受力
云图
**前轮壳和前地板
**后轮罩
**顶盖和后背门框
**后地板
**横梁
**纵梁
转弯工况
转弯工况下,车身和主要零部件应力云图如下所示。

车身受力
云图
**前轮壳和前地板
**后轮罩
**顶盖和后背门框
**后地板**横梁
**纵梁
右前轮抬高150mm
车身受力
云图
**前轮壳和前地板
**后轮罩
**顶盖和后背门框
**后地板**横梁**纵梁
左后轮抬高150mm
左后轮抬高150mm工况下,车身和主要零部件应力云图如下所示。

车身受力
云图
**前轮壳
和前地板
**后轮罩
**顶盖和后背门框
**后地板
**横梁
**纵梁
右前轮左后轮同时抬高150mm
车身受力
云图
**前轮壳和前地板
**后轮罩
**顶盖和后背门框
**后地板**横梁
**纵梁
通过以上6中工况的计算,综合**所用材料的屈服强度值(见表,下面列出各种工况下主要零部件的应力值,见表5. 2。

表 **车身所用部分材料及其强度参数
材料名称屈服强度(MPa) 抗拉强度(MPa)
DC01 130-260 ≥270
DC03 120-240 ≥270
DC04 140-210 ≥270
DC06 100-180 ≥250
08F 175 295
20 245 410
表主要零部件的应力值及其安全系数统计表
零件名满载工况制动工况转弯工况右前轮抬
高150mm
左后轮抬
高150mm
右前轮左
后轮同时
抬高
150mm
前轮壳后轮罩顶盖后地板横梁纵梁
6.结论
①六个典型工况下,白车身绝大部分零部件应力较小;
②一些部件出现应力集中区域,分析结果显示超过材料的屈服极限;
③前轮壳高应力集中区域为前轮壳与前地板连接处附近区域,可以考虑对此附近区域进
行加强;
④后地板高应力集中区域为座椅安装点附近区域,由于座椅及人采用集中质量单元,并
用rbe3单元加载的方法模拟,此处存在模拟不精确产生的虚假应力集中现象;
⑤制动、转向均按路面最大附着系数计算(参见《汽车理论》),在实际汽车行驶中几乎
不会出现这些工况,所以在汽车实际运行时,其强度安全系数会高于仿真分析的安全系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