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修身养性经典语录100句(4)●人须是一切世味淡薄方好,不要富贵相,常自激昂,便不得到坠堕。
●有必不可行之事,不必妄自轻营。
有必不可劝之人,不必多费唇舌。
●称人之善,我有一善,又何妒焉?称人一恶,我有一恶,又何毁焉?●称人之善,虽有过情,不伤厚道。
攻人之短,即有实据,终属浇风。
●善人固可亲,未能知,不可急合。
恶人固可疏,未能远,不可急去。
●人该省事,不该怕事。
人该脱俗,不可矫俗。
不该顺时,不可趋时。
●信算命,信风水,皆妄念所致。
读书明理人以义命自安,便不信也。
●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外重者内轻,故保富贵而丧名;节内重者外轻,故守道德而乐贫贱。
●有必不可行之事,不必妄自轻营;有必不可劝之人,不必多费唇舌。
●薄福者必刻薄,刻薄则福益薄矣。
厚福者必宽厚,宽厚则福亦厚矣。
●久视则熟字不识,注视则静物若动,乃知蓄疑者乱真,过思者迷正应。
●盛怒极喜时,性情改常。
遇有所行,须一商之有识者。
不然,悔随之矣。
●世间极占地位的,是读书一著。
然读书占地位,在人品上,不在势位上。
●甜酸苦竦宜尝遍,是非好恶总由人。
出死入生宁不易,各宜努力去修身。
●爵禄可以荣其身,而不可以荣其心;文章可以文其身,而不可以文其行。
●非望之福,祸必继之。
急当恐惧修省,多行善事,若一骄则不可救矣。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以爱己之心爱人,则仁不可胜用矣。
以恶人之心恶己,则义不可胜用矣。
●小人虽不过,当力遏而绝之。
君子不幸诖误,当保全爱惜,以成就其德。
●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著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
●明有二端:人见其近,吾见其远,曰高明;人见其粗,吾见其细,曰精明。
●治军之道,总以能战为第一义,能爱民为第二义,能和协上下为第三义。
●薄福之人过享其福,必有忽然之祸;贯贫之人不安其贫,必有意外之忧。
●吾观乡里贫家儿女,愈看得贱愈易长大,富户儿女,愈看得娇愈难成器。
●一心履薄临深,畏天之鉴畏神之格;两眼沐日浴月,由静而明由敬而强。
●终身涉危蹈险,如履薄冰,却能自全其身,自守其道,尽己之性而知天命。
●倚富者贫,倚贵者贱,倚强者弱,倚巧者拙。
倚仁义不贫不贱不弱不拙。
●吾不知所谓善,但使人感者即善也。
吾不知所谓恶,但使人恨者即恶也。
●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
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女相妒于室,士相妒于朝,古今通患也。
若无贪荣擅宠之心,何嫉妒之有?●学者不患立志之不高,患不足以继之耳。
不患立言之不善,患不足以践之耳。
●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息,既要老到,又要精明。
●士能寡欲,安于清澹,不为富贵所淫,则其视所物也轻,自然进退不失其正。
●伤化毁俗者,虽亲虽贵,必疏而远之。
清公贞修者,虽微虽践,必亲而近之。
●以德遗后者昌,以祸遗后者亡。
谦柔卑退者,德之余,强暴奸诈者,祸之始。
●盖天下之理,满则招损,亢则有悔,日中则昃,月盈则亏,至当不易之理也。
●居官四败:日昏惰任下者败,傲狠妄为者败,贪鄙无忌者败,反复多诈者败。
●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
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世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
举止端庄,言不妄发。
●向人说贫,人必不信,徒增嗤笑耳。
且人即我信,何救于贫,哓哓者可厌也。
●心理要宽平,识见要超卓,规模要阔远,践履要笃实,能此四者,可以言学矣。
●事莫待来时忍,欲莫待动时防。
即来思隐,即动思防,如火炽水溢,障之甚难。
●仁言不如仁心之诚,利近不如利远之博,仁言或失于口惠,利近或失于姑息。
●优娼辈好嗤笑人,而敢为无礼,此自不贱本色。
其趋奉不足喜,怠慢不足怒也。
●酿五百斛酒,读三十年书,于愿足矣;制千丈夫裘,营万间广厦,何日能之。
●或师或友,皆宜常存敬畏之心,不宜视为等夷,渐至慢亵,则不复能受其益矣。
●天下有三门,繇于情欲,入自禽门;繇于礼义,入自人门;繇于独智,入自圣门。
●遇疾恶太严之人,不可轻意在他前道人短处,此便是浇油入火,其害与助恶一般。
●清淡者,崇德之基也。
忧勤者,建业之本也。
古珲无富贵之圣贤,无宴逸之豪杰。
●劝人不可指其过,须先美其长。
人喜则语言易入,怒则语言难入,怒胜私故也。
●以祸福得丧付之天,以赞毁予夺付之人,以修身之德责之己,此是至简于易之事。
●将古人心信今人,真是信不过。
若以古人至诚之道感今人,今人未必在豚鱼下也。
●失意事来,治之以忍,方不为失意所苦;快心事来,处之以淡,方不为快心所惑。
●独立之行,不徇流俗,然怨不可不恤也。
高义之事,弗避小嫌,然累不可不虑也。
●遇疾恶太严之人,不可轻意在他前道人短处,此便是浇油入火,其害与助恶一般。
●当至忙促时,要越加检点。
当至急迫时,要越加饬守。
当至快竟时,要越加谨慎。
●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
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贫贱时眼中不著富贵,他日得志必不骄。
富贵时意中不忘贫贱,一旦退休必不怨。
●自其外者学之而得于内者谓之明,自其内者得之而兼于外者谓之诚,诚与明一也。
●人之制性,当如堤防之治水。
常恐其漏坏之易。
若不顾其泛滥,一倾而不可复也。
●凡权要人声势赫然时,我不可犯其锋,亦不可与之狎,敬而远之,全身全名之道也。
●纵与人有相争,只可就事论事。
断不可揭其祖父之短,扬其闺门之恶,此祸关杀身。
●衣冠之族,以清白遗世为本,务要恬穆省事,凡贪戾刻薄之夫,皆不宜与之相接。
●平日最好昔人“花未全开月未圆”七字,以为惜福之道,保泰之法莫精于此。
●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满意之选不可得,姑节取其次,以待徐徐教育可也。
●凡人气质各有偏处,自知其偏而矫制之,久则自然,所以宋儒以变化气质为学问急务也。
●习字临《千字文》亦可,但须有恒。
每日临帖一百字,万万无间断,则数年必成书家矣。
●莫苦悔已往愆尤,但求此日行为无惭神鬼;休预怕后来灾祸,只要暮年心气感召吉祥。
●以爱妻子之心事亲,则无往而不孝。
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
●大抵谓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自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
●一念不敢自恕,斯可谓之修。
一语不敢苟徇,斯可谓之直。
一介不敢自污,斯可谓之廉。
●负我而隳为善之心,当其施德,第自行吾心所不忍耳。
未尝责报也。
纵遇险徒,止付一笑。
●可以一出而振人之厄,一言而解人之纷,此亦不必过为退避也,但因以为利,则市道矣。
●恒言平稳二字极可玩,盖天下之事,惟平则稳。
行险亦有得的,终是不稳,故君子居易。
●人心能静,虽万变纷纭亦澄然无事。
不静则燕居闲暇,亦憧憧亦靡宁。
静在心,不在境。
●责备贤者,须全得爱惜裁成之意。
若于君子身上,一味吹毛求疵,则为小人者,反极便宜。
●古之人修身以避名,今之人饰己以要誉。
所以古人临大节而不夺,今人见小利而易守。
●常沉静,则含蓄义理深,而应事有力。
故厚重、静定、宽缓,乃进德之基,亦养寿之要。
●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则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
●不见己过,便绝圣贤之路。
喜谈人过,便伤天地之和。
嫉恶心不可不明;嫉恶语不可不忌。
●大抵胸中抑郁,怨天尤人,不特不可以涉世,亦非所以养德,不待无以养德,亦非所以保身。
●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
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做人念头重,做官念头轻,则祸福不足动心。
做官念头重,做人念头轻,则毁誉常足堕志。
●人有差错,他怕你恼,便当含容,若责之不已,他知你意不可挽回,反不怕起来,有何趣味?●君子直不发人所不白;清不矫人所不堪;刚不绝人所不忍;察不掩人所不意;任不强人所不胜。
●凡当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为,半由天事。
惟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
●凡家道所以持久者,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不恃一二人之骤发,而恃大众之维持。
●能明而断谓之英断,不明而断谓之武断。
武断自己之事,为害犹浅;武断他人之事,招怨实深。
●得失有定数,求而不得者多矣,纵求而得,亦是命所应有。
安然则受,未必不得,自多营营耳。
●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
盘根错节,可以验我之才;波流风靡,可以验我之操;艰难险阻。
●服金石酷烈之药,必致损命。
即坐功服气,往往损人,人能清心寡欲,自然血气和平,却疾多寿。
●勿以人负我而隳为善之心,当其施德,第自行吾心所不忍耳。
未尝责报也。
纵遇险徒,止付一笑。
●人莫患于不智,又莫患于不愚,智与愚合,而力量乃大。
一入仕途,总是碰境,古人所谓待罪也。
●从人可羞,刚愎自用可恶。
不执不阿,是为中道。
寻常不见得,能立于波流风靡之中,最为雅操。
●欲为君子,非积行累善,莫之能致,一念私邪,立见小人。
故曰:“终身为善不足,一日为恶有余。
”●人遇逆境,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见识超群。
然君子用以力学,借困衡为砥砺,不但顺受而已。
●古之为师者,以诚教,弟子亦以诚学。
今之为师弟子者,交相欺而已矣。
欲胜名而饵利,不亦惑乎?●人之善恶形于言,发乎行,人始得而知之。
但萌诸心,发于虑,鬼神已得而知之矣,君子所以贵慎独也。
●断嗜欲箴:染性触物,粘于饴胶。
滥爱贼人,毒于戈矛。
片时意适,永劫灵消,一丝未断,尘网难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