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近30年来城市化的机制分析及进程特点
200930250605 樊颂平 09土管6班
在过去的30年里,广州处于快速城市化的进程当中,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市实体地域日益扩大,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
究竟广州的城市化是怎样产生的,是什么原因推动着广州城市化,存在着一个怎样的过程以及有着什么样的特点,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广州的城市化机制及其进程特点。
城市化机制是城市化进程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运作机理及维持和完善这种动作关系的各要素构成的综合系统,它是城市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城市化的机制包括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传导机制和调节机制。
研究广州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有利于加快广州的城市化进程,其内容包括:
一、1、第一前提——剩余粮食生产力。
由表1-1可以看出,1980-1985年和1985-1990年这两个阶段为耕地面积持续减少阶段,耕地分别减少了 5.7%和 5.6%,1990-1995年、1995-2000年、2000-2005年和2005-2008年这四个阶段为耕地急速减少阶段,耕地分别减少了19.6%、10.6%、21.5%和21.5%,但是,2000-2005年这一阶段耕地却大幅增加了9.8%,究其原因是在这一阶段里,政府加大了开发未利用地的力度,实施了保护耕地的政策,导致耕地现有量的增加。
就整个社会而言,农业劳动力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不仅能满足自己家庭的需求,还有剩余的农产品供给城市,虽然随着耕地的减少,粮食产量也在减少,但从图1-1中可以看出,在1985-1990年和1995-2000年这两个阶段里,广州的粮食产量有了小幅度的上升,即便粮食产量的总体趋势在减少,但可以通过交通运输将粮食运到城市里,保证城市的粮食供应量,为城市化提供了条件。
图1-1 广州市1980-2009年粮食产量
20406080100120140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09
年份
产量
2、第二前提——剩余农业劳动力。
广州处在珠江三角洲,地势平坦,河网密布,十分适合农业的发展,而城市一般在农业发达的地区兴起,是因为粮食的剩余刺激人口劳动结构发生变化。
由图1-2可以看出,从1980-2008年,广州的农业从业人口逐年持续减少,1980-1990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口缓慢增长,但在1990-2008年间进入了快速增长时期,纵观1980-2008年这29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急速增长,其增长速率在2008年达到最大。
二三产业为农业提供新工具和新技术等,使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农业可为城市提供更多的剩余粮食和剩余劳动人口,使城市化得到发展。
图1-2 广州1980-2008年三次产业从业人口
500000
1000000150000020000002500000300000035000004000000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08年份
人
二、前期第二产业推进城市化,后期第三产业推进城市化。
从表2-1可以知道,总体来说,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持续减少,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持续增加。
1980-1990年,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所占总产值的比例大于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总产值的比例,因此可以得出在1980-1995年里,第二产业推进广州城市化进程。
再看1990年以来,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总产值的比例已经超过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占总产值的比例了,且两者之间差距越来越大,到2008年,两者已经相差20.1%了,很明显地可以看出,1995年以来,第三产业正快速推进广州城市化的进程。
表2-1
三、比较利益的驱动。
城市是非农业人口的集聚地,是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人口集中的地方。
农业是一个利益较低的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会受一些制约和阻碍。
相反,第二、第三产业的利益则相对大得多,在比较利益的驱动下,城市成为二三产业集聚的地方。
在城市化过程中,人口结构和经济结构等都会转型,非农人口流向城市,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从而推动城市化的发展。
城市化的传导机制,是指城市化在推进过程中是一个不平衡的连续的动态过程。
城市化总是最先发生在具有比较优势和区位条件相对优越的地方,迅速形成中心地,并逐渐扩大。
广州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中部,河网密布,地势平坦,靠近我国东南沿岸,毗邻港澳,交通发达,与周边地区信息交流密切,这就使得广州相对广东其他地方来说更具有优势,因而成为了广东的省会。
城市为居住在它周围地域的居民提供商品和综合服务,粮食由城市外围地区提供,城市的基本功能是作为该地区影响力最大的服务中心,向它所辐射的范围地区提供中心性商品和服务,城市凭借其有利的区位对经济和人口有着强大的拉力,广州也是如此。
城市化的调节机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机理,主要以市场调节为主,而城乡之间的人口迁移主要由市场调节。
影响城乡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就业机会、生活水平质量、文化教育机会等,以下就预期收入差异结合图2-1展开论述。
由图2-1可以看出,自1980年以来,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收入和城镇居民家庭年人均收入每年都在上涨,但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收入增长速度缓慢,而城镇居民家庭年人均收入增长速度较快,两者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
城乡人口流动过程是人们对城乡预期收入差异而不是实际收入差异作出的反映,但是预期的差异是由实际城乡工资差异和就业机会获得的概率共同决定的,因此,实际收入差异是人口迁移的必要条件。
另外,城市为外来人口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有较高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还有更好的教育文化机会等,这些因素也为城乡人口迁移提供了条件。
图2-1
5000
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08
年份
元
伴随着工业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广州的城市化开始了新的进程。
表3-1是广州城市化的发展趋势,从中可以发现广州城市化水平在1980年就已经达到45.5%,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1980-1995年为乡村城市化时期,城市化水平在持续缓慢地提高,其中增幅最大的在1980-1985年之间,但也只有1.6%。
1995年以后,广州处在快速城市化时期,其中增幅最大的在2000-2005年之间,有着24.5%的增幅!广州的城市化水平在2005年达到了81.8%,由于在这一时期广州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一个高峰,后面的城市化速度也就慢下来了,即便如此,广州城市化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
表3-1 广州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广州在城市化过程中有着自身的特点。
1、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
表4-1中的数据表明,1980年广州的就业非农化水平为59.8%,城市化水平为45.5%,两者之间差了14.3%,后来离土不离乡的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就业非农化水平的速度快于城市化的速度,两者之间的差距扩大到1995年的26.6%,此后,两者的差距越来越小,总的来说,广州非农化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基本相适应,也就表明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
表4-1 广州就业非农化水平与城市化水平的比较
2、城市规模的扩大。
城市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从图3-1可以知道,1980年至今,广州城镇人口呈每年递增的趋势,在2000-2005年间增幅达到最大,而且人口还在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
我们知道,城市人口的扩大必然会使城市实体地域扩大,这样城市就会向外延扩展,使城市的规模变得更大。
图3-1 广州城镇人口变化图
1000000
2000000300000040000005000000600000070000001980
1985
19901995200020052008年份
人
3、区际城市化水平差异显著。
广州市包括10区2市,处于城市中心的天河区、越秀区等地区主要以第二三产业为主,产业多样化,建筑密度高,人口高度集中,生活水平和质量相对较高,城市化水平十分高。
相反,距离城市中心较远的南沙区和番禺区南部等地区,与城市中心联系不够密切,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以农业为主,城市化水平较低,由此可见,同在广州,但区际城市化水平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
4、郊区化、郊区城市化、再城市化进程显现。
表5-1的数据显示,在1982-1990年,三个圈层人口都在增加,但近郊区的人口增长速度最快,到了1990-2000年,中心区人口平均每年减少0.64%,近郊区人口平均每年增加了8.87%,远郊区人口平均每年增加了3.25%。
中心区生活环境变差,生活质量下降等因素导致广州郊区化开始扩张。
近郊区与中心区联系密切,受中心区的功能影响较大,人口也在集聚当中,此时广州郊区化和郊区城市化一同进行。
到了2000-2008年,广州经济并没有衰退,但中心区的人口却有所回升,近郊区人口继续增加,远郊区人口有所下降,显现了再城市化的特点。
表5-1
通过对广州市近30年来城市化的机制、进程及特点的分析,我们了解到广州城市化的动因及其变化趋势。
在过去的30年里,广州的城市化水平每年都有所提高,到现在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
今后,广州应该遵循城市化规律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城市的功能,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合理的城市布局,继续推进城市化,为未来创造一个更好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