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俄罗斯米格战机全系列展示

俄罗斯米格战机全系列展示

俄罗斯米格战机全系列展示米格-1米格家族的第一个成员是米格-1 战斗机,1938年开始研制。

当时,苏联空军根据实际需要,提出研制一种新型高速战斗机,著名的设计师波里卡尔波夫提出的方案赢得了广泛支持,随后该机被赋予了I-200的研制代号。

这种战斗机安装米库林设计局的AM-35A型水冷发动机,设计指标为7000 米高度最大飞行速度670 公里/小时,升限13000米,爬升到5000 米高度耗时4.6 分钟。

但是由于波里卡尔波夫本人当时正在全力进行I-180 战斗机的研制工作,加之I-200 被认为不够先进,所以该机的研制工作一直进展缓慢。

后来为了和雅克福列夫的I-26战斗机竞争,波里卡尔波夫设计局加快了I-200的研制进度。

1939年12 月初,I-200的初步设计基本完成并获得了苏联空军司令和航空工业人民委员会的认可。

为了能够更好的完成该计划,前苏联当局决定成立一个由米高扬领导的新设计局。

新设计局成立后,拥有丰富设计经验的格列维奇和罗莫丁成为了米高扬的副手。

I-200 的设计也有了轻微的改动,将飞机结构也由全金属结构改为胶合板、木材、金属的混和结构,增加机身的长度,提高了纵向稳定性,增加机翼油箱等等,但是总体设计上保持了波里卡尔波夫的气动外形。

1940年4月5日,米格-1首飞。

试飞证明米格-1是一款优秀的高速截击机,值得一提的是5月2日,米格-1在试飞中达到684.5公里/小时的速度,打破了当时的世界纪录。

同时,米格-1也面临着无数的问题,面对这些考验设计师们对米格-1进行了反反复复的修改。

仅仅在试飞初期,水散热器被修改了十八次之多,在忙碌了117个昼夜之后,问题基本解决。

飞机通过了国家试验,正式投产。

不久后设计师们又陆续发现一些问题。

这时,工厂已经生产出了第一批米格-1。

米格-1的机翼单位负荷高,机动性差;油箱容量小,航程有限;飞机重心偏后,滚转困难等。

所以正式命名为米格-1的飞机只生产了100架。

Mig-1◇Mig-3技术参数外形尺寸:8.16(机长)×10.28(翼展)×2.59(机高)米◇8.25(机长)×10.28(翼展)×2.59(机高)米。

机翼面积:均为17.44㎡。

最大起飞重量:3077千克◇3350千克。

最大平飞速度:628公里/小时◇640公里/小时。

实用升限:均为12000米。

航程:730公里◇1250公里。

发动机:一台AM-35活塞式发动机,1200马力。

武器系统:1挺12.7毫米机枪(后期的Mig-3有3挺12.7毫米机枪),备弹300发;2挺7.62毫米机枪,每门备弹375发;机翼下可挂2枚100千克炸弹或6枚57毫米火箭。

米格-31941年2 月,米格-1 经过改进,得到了新的编号——米格-3。

3 月13 日,米格-3 在试飞中涡轮增压器发生故障,飞行员艾卡托夫丧生。

4 月,两架新的米格-3 投入国家验收试飞,其中一架用于试验飞行性能,一架试验武器装备。

由于重量增加了256 千克,米格-3 的爬升率、起落性能和机动性均比米格-1 略有降低。

米格-3 海平面最大速度为公里/小时,7800 米高度时最大速度640 公里/小时。

由于发动机性能不理想,飞机航程只有857 公里,通过对发动机进行改进,飞机在随后的试飞中达到了1000公里的设计航程。

第一批生产的米格-3交付给卡金斯基空军学校,但是交付给战斗部队的米格-3 仍存在很多问题。

卫国战争中,刚刚装备部队的米格-3投入战斗,尽管这当时世界上最好的高空高速截击机,没有任何一种飞机能望其颈背,但装备数量少,飞行员也还未能熟练驾驶这种飞机,大量米格-3在德国空军的空袭中损失在地面。

最悲壮的是一架米格-3在德军入侵当天的空袭中强行起飞,带火撞击敌机,创造了苏联红军的第一个战绩。

尽管米格-3是一种优秀的飞机,但当时红军面临着德军地面部队的强大压力,首先要解决的是德军坦克的威胁。

伊尔-2和米格-3同样使用AM-35A发动机,所以工厂将更多的发动机装上了对地攻击火力强大的伊尔-2。

而且苏德战场的空战绝大多数发生在7000米以下的中低空,米格-3常常被迫在缺乏优势的中低空与德国空军交战,甚至少数米格-3被当作强击机用来攻击德军的地面部队。

尽管如此,米格-3仍然创造出了相当大的战果,而且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飞行员,其中三次苏联英雄获得者波克雷什金便是其中一个。

由于未能得到重视,直到1943年米格-3总共才生产出了3322架,通过换装发动机,改进武器系统,米格-3有众多的改进型,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米格-3AM-38、米格-3M-82(又称为米格-9)、I-211E(又称为米格-9E)、I-230(米格-3U)等等米格-5米格-5是一种单座双发远程战斗机,于1942年首航,翼展15.90米,机长11.50米,机高3.40米,机翼面积38.90平方米,最大起飞重量达到8060公斤,空重为6540公斤,使用两台1700马力的ASH-82F十四气门星形发动机,装备两门23毫米机炮和两挺12.7毫米机枪,并且破天荒地装备了雷达,主要用作远程轰炸机的护航。

在试飞中达到了610公里/小时的最大平飞速度,实用升限9800米,最大航程2800公里。

尽管这些设计指标很先进,但却这些好高骛远的性能要求超出了当时苏联红军的实际需求,加上问题多多,数次试飞后并未能投入批量生产。

Mig-5技术参数外形尺寸:11.5(机长)×15.9(翼展)×3.4(机高)米。

机翼面积:38.9㎡。

空重:654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8060千克。

最大平飞速度:610公里/小时。

实用升限:9800米。

航程:2800公里。

发动机:2台ASH-82F活塞式发动机,每台1700马力。

武器系统:2门23毫米航炮,2挺12.7毫米机枪;还可惜带800千克炸弹或火箭。

(米格飞机设计局还研制了Mig-4、Mig-6、Mig-7、Mig-11等活塞式飞机,但都未投产,很可惜没能找到够详细的资料。

)米格-7米格-7的研制编号是I-220,1943年首航,装备一台1700马力VK-107A型发动机,最大速度可达700公里/小时,升限13000米,是针对米格-3的改进型号,进一步强化了米格-3的高空性能,换装新型发动机,采用全金属加压座舱,改进起落架,使米格-7的飞行性能有了质的提高米格-81945年米格设计局在设计的一架技术验证机,用来测试鸭翼结构的低速特性,这就是米格-8,绰号“鸭子”,装备一台M-11发动机。

米格-8为米格设计局后来对鸭翼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米格设计局自此对鸭翼结构的研究一直未断,并在80年代得出了与欧洲相似的结论,认为鸭翼结构最能兼顾高速和中低速飞行性能,后来的新型战斗机也采用了这种气动布局。

米格-8被评论为“最不像米格”的米格飞机,也是少有的采用偶数编号的米格飞机米格-91945 年2 月,米格设计局利用从前线缴获的德国“ 约莫” 004B 和BMW-003 型喷气式发动机,研制自已的喷气式战斗机的方案。

设计师们将两台BMW-003 发动机并列放在前机身下部,机头进气的布局,机翼为平直中单翼,头部装三门机炮( 1 门37mm ,2 门23mm ),炮管伸在机身外,基本保持了活塞式飞机的特点,这个方案得到了I-300的编号,并在同年秋天被批准。

1946年3月原型机出厂,4月24日,成功进行了首次试飞。

生产型米格-9 采用了测绘仿制的BMW-003型喷气发动机(苏联编号RD -20)。

作为喷气式战斗机,米格-9并不成功,首先平直翼在接近音速时产生激波,使飞行阻力剧增,限制了飞行速度;再者大口径航炮载弹量小,开炮后坐力大,精度差,更要命的是炮口突出在进气口前,每次射击发动机就会大量吞烟导致停车;作战半径小,仅400公里——“仅能保卫已方机场的围墙”。

米格-9共生产了约1000 架,服役时间并不长,1952 年MiG-15 服役时就退役了。

中国空军的在朝鲜战争初期也从苏联进口了不少米格-9战斗机,拟装备6个航空兵师,后来苏联向中国提供了米格-15,于是这批米格-9就被用作训练,目前在汤山航博,就有一架保存完好的米格-9。

Mig-9技术参数外形尺寸:9.75(机长)×10(翼展)×2.59(机高)米。

机翼面积:18.3㎡。

空重:354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5501千克。

最大平飞速度:910公里/小时(0.8马赫)。

实用升限:12800米。

航程:1100公里。

发动机:2台РД-20型喷气发动机(苏联仿造的BMW-003发动机),每台静推力800千克。

武器系统:1门37毫米航炮,备弹40发;2门23毫米航炮,每门备弹80发。

Mig-9的改型:Mig-9У双座教练型。

Mig-9М改进的生产型,改为增压座舱,增加减速板,换用弹射座椅,把机炮全部放入机身内。

Mig-9П加装简易雷达的全天候截击型米格-13米格-13的研制编号为I-250,从外形上看比当时的其他战斗机要臃肿得多,因为它保留了前部的VK-107R活塞发动机的同时又在机尾塞进了一台VDRK喷气式发动机,成为十分独特的混合动力战斗机,它翼展11.05米,长8.75米,机翼面积15平方米,实用升限11900米,最大航程1820公里,装备3门20毫米机炮,火力强大。

米格-13于1945年3月首飞,在试飞中达到了825公里/小时的最大平飞速度,创造了苏联活塞式飞机的最好纪录。

二战结束后,世界航空进入了喷气时代,米格-13小批量生产后就被放弃,成为了苏联最后一型装备活塞式发动机的战斗机,并一直服役到1950年左右。

Mig-13技术参数外形尺寸:8.75(机长)×11.05(翼展)米。

机翼面积:15㎡。

空重:3028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3930千克。

最大平飞速度:825公里/小时。

实用升限:11900米。

航程:1820公里。

发动机:1台VK-107RV-12型活塞螺旋桨发动机和1台VRDK冲压式喷气发动机。

武器系统:3门20毫米机炮。

米格-15米格-15于1947年6月首飞,北约所起的外号为“柴捆”,是战后第一代喷气式战机中的“佼佼者”。

米格-15为全金属半硬式结构,装备一台RD-45型喷气发动机,机头进气,水泡形座舱,并安装了弹射座椅,采用后掠中单翼,大面积后掠角尾翼,水平尾翼装在垂尾上,装备37毫米机炮1门23毫米机炮2门,机载设备包括瞄准具、无线电台、无线电罗盘、高度表、信标接收机等,是一款十分优秀的高亚音速喷气式歼击机。

米格-15与同代美军的F-80和F-84相比,无论是飞行速度、火力、机动性远远优于它们,只有F-86与其相比各有千秋。

虽然在水平盘旋、俯冲加速性和作战半径上不如F-86,但由于米格-15的37毫米机炮威力大,而且推重比大,爬升性能出众,使它的垂直机动能力非常优异,在此方面压倒了美国的所有同类飞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