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物病害流行学复习资料资料

植物病害流行学复习资料资料

一.名词解释1.植物病害流行:是植物病原物大量传播,并在一定的环境下诱发植物群体发病,并造成严重损失的过程和现象。

2.植物病害流行学:是研究植物群体发病规律、预测技术和防治理论的科学,又称植物流行病学3.大区流行:则是指流行过程中自然传播很广的状态,也称为泛洲流行或泛域流行。

4.稳态流行:是指在某地区早已存在,年年或经常发生而波动不大的流行状态,也有“常发病”之称。

5.突发流行:是指在某地区以前没有,出现不久就迅速漫延成灾的流行状态。

6.病害流行主导因素:针对具体时间、地点的某一种或某一类病害,会有一些对病害流行起主要作用的因素。

7.单年流行病害:指在作物一个生长季节中,只要条件适宜,菌量能不断积累、流行成灾的病害。

8.积年流行病害:指病原物需要经连续几年的菌量积累,才能引起不同程度流行为害的病害。

9.一次传播:一般以日为时间单位,即一日内所引致的病害传播距离。

10.一代传播距离:即菌源开始传播后,在一个潜育期间内多批传播所造成的传播距离。

11. 普遍率:代表植物群体中病害发生的普遍程度,是将观测的单元分成病、健两类,计算发病的植物单元数占调查单元总数的百分比。

12. 严重度:是指已发病单元发生病变的程度,通常用发病面积或体积占该单元总面积或总体积的百分比表示。

如:瓜类霜霉病的严重度划分13. 病情指数:是将普遍率和严重度结合起来,用一个数值全面反映植物群体发病程度。

14. 病害流行的预测:是指依据病害的流行规律,利用经验或系统模拟的方法估计一定时限之后病害的流行状态。

15. 植物病害流行风险分析:是植物病害流行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植物病害流行与否、流行强度和严重程度、产量损失及其对生态、社会产生影响的各种风险的分析。

16.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是指外来有害生物或受官方控制的有害生物通过贸易、旅游等途径传入并造成危害的风险分析。

限定性有害生物和非限定性有害生物。

17. 基因对基因假说:病原物致病性和寄主抗病性之间存在基因对基因的遗传学关系。

对应于寄主方面的每一个决定抗病性的基因,病菌方面也存在一个决定致病性的基因。

寄主—寄生物(病原物)体系中,任何一方的每个基因,都只有在另一方面相对应的基因的作用下才能被鉴定出来。

18. 水平抗病性:当一个寄主品种抗病性是普遍一致地对病原物的所有小种的,我们称它是水平的;由微效基因控制,即是数量性状。

19. 垂直抗病性:当一个品种是抵抗一种病原物的某些小种而不抵抗其它小种的,我们称它的抗病性是垂直的;由主效基因控制,即是质量性状20. 定向选择:如果人们引用一个抗病基因来育成新品种,病原物对新遗传环境的适应也就开始了,而如果病原物群体通过突变成为有毒性的,或通过增加群体中原有毒性基因频率的办法,使自己适应新的品种,那就会导向毒性的定向选择21. 稳定化选择:又叫自发平衡,是定向选择的反面,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二.填空1.植物病害必须具备的条件:病原物、寄主、病害、环境因子、人类环境2.根据病害流行时间长短可分为:逐年流行动态、季节流行动态、病程进展动态3.植物病害流行的类型:单年流行病害、积年流行病害4.季节流行曲线的形式有:S型、单峰式、多峰式等5.S型曲线的阶段划分为:始发期、盛发期、衰退期6.季节流行动态的基本模型:指数增长模型(dx/dt=re*x)、逻辑斯蒂增长模型(dN/dt=rN(K-N/K)。

)7. 季节流行动态的其它模型:高姆比兹模型(微分方程:dx/dt=rG x(ln(1)-ln(x))=rGx(-ln(x)) 积分方程:x=exp[-Bexp(-rG t)]直线化方程:-ln(-ln(x))=-ln(-ln(x0))+rGt速率方程:rG =1/(t2-t1)[(-ln(-lnx2))-(-ln(-ln(x1))] )理查德模型()8.病害的空间分布:泊松分布(随机)、二项式分布(均匀)、奈曼分布(核心)、负二项分布(嵌纹)9. 病情记载:普遍率、严重度和病情指数10误差的分类:系统误差、随机误差、过失误差11. 侵染过程: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12. 侵染概率=发病点数/接种于寄主体表的传播体数萌发率=萌发孢子数/接种于叶面的孢子数;侵入率=侵入点数/叶面萌发孢子数;显症率=产孢病斑数/侵入点数。

或者:侵染概率=萌发率×侵入率×定殖率日传染率=子代发病位点数/亲代发病位点数/日三.简答1.植物病害流行关键因素有哪些?●寄主植物与病原物高度亲和。

如马铃薯晚疫病、玉米小斑病、我国小麦条锈病。

●外来病原。

如松材线虫病、瓜类果斑病等。

●农业措施的改变。

●气候因素2.单年流行病害与积年流行病害的特点和区别?3. 病害流行特点和防治策略4.病原物传播体特征(1) 数量大。

(2) 体积小,比重轻。

(3) 某些病原物传播体有主动传播性。

(4)某些病原物传播体对不良环境因素具有较强的抵抗力。

(5)少数病原物传播体具有引诱昆虫,鸟类的能力。

5. 病原物传播方式一是自然动力,如风、雨、昆虫或其他生物介体的活动。

二是人类的活动,包括人体携带、运输和各种农事操作。

以上均为被动传播。

另外,少数病原物也可依靠自身的活动进行主动传播6病害远程传播必须具备的条件:①菌源区菌量巨大②孢子释放后遇有适合的气流条件和天气过程③孢子对远程传播的适应性④沉降区有感病寄主和适宜病菌侵染的条件.7传播体传播与病害传播的区别.病原物传播体的传播是病害传播的前提,传播体传播为物理学过程。

病害还包括着落寄主感病部位后的萌发、侵入、定殖直至发病的过程,是生物学过程。

病害的传播还取决于以下生物因素①病原物传播体的数量或密度,以及抵抗不良环境(干燥、高温、紫外线等)的能力和传播后的致病力;②寄主植物的数量,分布和密度,品种的抗病性等;③对病原物传播体生成,释放以及萌发、侵入、扩展、发病有显著作用的环境因素。

如温度、湿度、光照等。

8. 病原菌的监测方法(1)病斑产孢量的测定⏹“J”形管收集测定法⏹粘贴法(2)空中病原菌的监测◆水平玻片法◆垂直或倾斜玻片法◆吸入式孢子捕捉器法◆移动式孢子捕捉器(3)土壤中病原菌的监测主要采用直接提取和选择性培养基法●直接计数●选择性培养●基质定殖培养●生物测定(4)病菌生理小种和抗药性监测抗药性:是指野生敏感的植物病原物个体或群体,在某种杀菌剂选择压力下出现可遗传的敏感性下降的现象。

抗性频率:抗性菌株占测量菌株的比例抗性因子:即抗性水平的高低,用抗性菌株EC50/敏感菌株EC50 交互抗性:一个抗性遗传因子对两种或多种杀菌剂产生抗性。

多重抗性:不同遗传因子控制的对两种或多种杀菌剂产生抗性。

负交互抗性:有特定遗传因子控制的,它参与对一种杀菌剂抗性的增加,同时影响到对另一种杀菌剂敏感性的增加。

(5)寄主监测●寄主生长发育阶段的划分●生物量●植物抗病性鉴定、室内鉴定和田间鉴定相对抗病性指数(6)环境监测⏹气象因素⏹土壤因素⏹农业措施9. ID曲线●以接种密度为横座标,发病数量为纵座标作图,就可绘出发病数量随接种密度的增大而变化的曲线,简称ID-DI曲线。

●重叠侵染:当寄主植物有限的侵染位点遇上大量的病原物接种体时,在一个发病的位点上,同时或先后遭受接种体不止一次的侵染,但最终只形成一个发病点数,在这个发病点上即发生了重叠侵染。

●协生作用:指病原物接种体在高密度下,存在着相互协助、促进侵染的作用,因而侵染概率提高,曲线的斜率增大。

●拮抗作用:指有些病原物在接种数量过大时,孢子间相互抑制,侵染概率下降。

侵染数限:指造成成功侵染引致发病需要有一个最低接种体数或密度,即ID-DI曲线的起点,从一个引起发病的最低接种体数量上开始,而不是原点。

10植物病害预测的一般步骤(1) 明确预测主题,(2) 收集背景资料,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预测病害系统的结构模型;(3) 选择预测方法,建立预测模型(4) 预测和检验,运用已经建立的模型进行预测并收集实际情况,检验预测结论的准确度。

评价各种模型的优劣;(5) 应用在生产中进一步检验预测模型和不断改进。

11.植物病害的预测方法12. 植物病害损失的类型根据病害损失的形式分为◆产量损失型:不发病时的产量与发生病害后的产量差值。

即减产率。

◆品质损失型品质指数(QI)品质损失率(QDR)◆综合损失型综合损失率(CLR)13. 病害流行程度与损失的关系●敏感型:损失与病情呈现为近似于直线关系。

●耐病型:损失与病情大体呈S型曲线‘这种关系较为常见,而且前后两端出现两个阈值,T1和T2。

●超补偿型:作物受害后造成的损失不仅与病害为害程度有关,也依赖于作物的耐病性及作物本身的补偿作用,所以并非任何程度的损害都会造成减产。

当病害较轻时,不但不会引起减产,反而略有增产作用14. 植物病害流行风险分析方法农业气候相似距方法、CLIMEX方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地理信息系统、Monte Carlo模拟方法、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遥感技术在风险分析中的应用15风险分析的一般过程.(一)开始阶段(起始)●起点:●确定风险分析地区●信息收集和审查早先的有害生物风险分析(二)风险评价阶段●有害生物分类●传入和扩散可能性的评估⏹传入潜能评估⏹定殖潜能评估⏹传播潜能评估●潜在的经济影响评估●不确定性的程度(三)风险管理阶段●可接受风险水平确定●选择和确定适当的风险管理措施16. 植物病害防治的流行学原理(一)、植物病害防治措施的流行学效应植物病害的流行程度主要取决于初始菌量、流行速率和流行的时间。

因此,植物病害防治措施的设计应以减少初始菌量、降低流行速率和缩短流行时间为目的。

即x0策略、r策略和t策略。

(二)、减少初始菌量的防治措施◆◆实施植物检疫减少初始菌量◆采用农业防治措施减少初始菌量◆应用生物防治措施◆应用物理防治◆应用化学防治◆◆利用垂直抗病品种减少初始菌量(三)、降低流行速率的防治方法利用水平抗病品种●●农业防治:加强栽培管理、合理的种植制度●生物防治:诱导抗病性、促进作物的生长、抑制病原物的生长繁殖等●化学防治:杀菌剂、植物抗性诱导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抑制病原物的侵入、扩展和传播●诱导抗病性:是指经外界因子诱导后,植物体内产生的对有害病原菌的抗性现象。

目前,人们研究较多的诱导因子主要有生物因子、化学因子和物理因子。

(四)、缩短流行时间的防治措施◆◆调节寄主植物的生育期调节播种期和播种深度、控制肥水促进早熟等农业措施◆◆◆化学控制生长发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