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语文教材教法名词解释

中学语文教材教法名词解释

中学语文教材教法名词解释1、中学语文教材教法:是研究中学语文实践的规律和方法的学科,是高师院校中文专业一门重要的教育专业必修课;2、红领巾教学法:是1953年北京师范大学苍岑教授接受苏联普希金的建议,在师大附中指导实习生试教《红领巾》(小说)注重用谈话启发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指出朗读,复述,分析课文时语文课的主要因素,不能片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对改进语文教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3、中学语文教学法:是研究中学语文教学实践和规律的科学,是一门应用教育理论来研究语文教学的应用理论学科。

4、理论性:把语文教学一切现象作为研究的客体,解释其内在规律获得指导语文教学实践的普遍法则。

5、实践性:表现在从生动丰富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探源穷理进行科学抽象,做出理论的概括,同时把科学抽象出的理论,有用来指导语文教学实践,并受其验证。

6、综合性:表现在研究的对象与多种学科有着血缘关系,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学、美学,哲学,都是相关的基础学科,他拥有了广泛而深厚的科学基础,但它们都指统摄与本学科研究对象之中,而不是简单的相加。

7、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是教师以一定的语文知识武装学生,训练学生的语文技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构建学生完美的人格品质,从而实现语文教育的目的的过程;8、过程:就是指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多种因素而统一开展的过程。

9、教授法:是教师以口述的方式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它是传统教学方法,至今仍被广泛采用,它的最大价值在于传授知识的系统性,高效性,示范性等方面。

10、议论法:是师生学生之间进行多向交流信息的教学法,议论法一般有提问法,谈话法和讨论法组成,是普遍受到重视的一种现代教学方法,但运用时要防止论题以偏概全,讨论放任自流,对于要学生幸福的基本知识,不宜滥用讨论法。

11、语文教学媒体:是储存和传递语文教学信息的载体,是教师用来直接或间接地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情感信息的材料,工具和设备积极、合理地运用教学媒体开展语文教学,往往能够促使语文教学过程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法效果。

12、语文学法指导:要求教师按照中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习特点,指导学生了解学习心得,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和技术,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为以后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13、兴趣:兴趣是人的意识对一定客体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趋向性和选择性的体现,语文学习兴趣是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基础上产生的认知倾向。

14、语文学习理论:是指导学生迅速,高效地学习语文理论依据,也为教师成功地教学提出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和方法上的重要参考。

正确掌握语文学习理论不仅有利于促进语文学过程的优化,而且有利于推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15、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行为,是人类吸取文化财富获得知识,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之一,被称之为“智慧之源”。

16、阅读能力:是读者借助视觉器官,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了解文字符号所表达的内容的一种心理特征,根据对阅读过程的纵向考察,阅读能力是由认读、理解、鉴赏,活用四种基本能力构成。

17、文学作品教学:是指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各类文体的教学,文学作品的教学,除了应遵循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原则,服从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外,还应重视文学作品自身的特点。

18、散文:是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形式,又是一种意蕴丰厚,益智陶情,具有弹性力度的一种文体。

19、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兼容文字,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因素,具有多种艺术相交叉,互为渗透的多重性特征。

20、文言文:是和白话文相对而言的,是以先秦典籍所反映的古代语言为基础,至秦汉以后逐渐形成的一种定型化的古代书面语言。

21、写作能力:写作能力是对自己的积累进行选择、提取、加工、改造的能力,是学生一辈子要用的一种能力,是他们表达思想服务社会求得生存和发展的一种能力,作文教学一旦形成学生的写作能力,发展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形象力的主要途径。

22、听话能力:是指一切语言的听知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话能力,不但能更直接的,更广泛地吸收信息获得知识,开拓事业,更能促进思维和智力的发展。

23、口头辩论:是一种高级的话语训练形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座谈讨论或辩论的形式发表自己的主张和见解,从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4、思想品德教育:简称为德育。

德育的内涵和实质,及时把统治的人生观、世界观、政治立场,态度及道德规范,通过教育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一种社会活动。

25、政治素质:是指政治觉悟和政治理论的教育,,其主要任务是教育学生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和共产主义信念。

26、理解能力:是指读者把感知的阅读材料联系起来,运用自己原来的知识和经验,经过想象与联想分析和综合归纳与概括,判断与推理等思维活动,领悟并把握其基本含义的能力。

27、鉴赏能力:是指对阅读材料的思维内容表现形式、风格特点及审美价值等进行鉴别欣赏的评价能力。

28、活用能力:指读者能够把通过阅读理解,鉴赏而储存起来的各种知识和信息,根据需要灵活提取使用的能力。

29、导读法:是教师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征,诱导学生阅读思考,培养学生自读能力,并养成自读习惯的教学方法。

30、设疑教学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以设疑解难,激疑促思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的方法。

31、情景教学法:是通过朗读,讲解,影像等手段,展现生动的场景,抒发强烈的情感进行阅读教学的方法。

32、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和说明事物、事理的文章,它或对事物的特征、性质、状态、构造、关系、成因、功能进行介绍说明,或对事理的规律、本质进行剖析,解说,让人有所知。

33、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运用逻辑推理来阐明道理,揭示事物之间因果联系的文章体裁。

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内容的说理性、结构的逻辑性、语言的论辩性三个方面。

34、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来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体材。

35、语文素质:是指正确的理解好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提高文言素质与开发学生智力,是相互依存地辩证统一体,学生语文素质地培养,不是纯粹讲授,字、词、句段篇章等基础知识,也不是单纯地训练听说读写语文技法,而是把观察、想象思维同理解,表达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地能力。

36、想象力:在客观事物地影响下、在言语地调节下,人脑中已有的表象经过构造和组合而产生新表象的心理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法题库(一)名词解释1、语文素养:是指对语文有长久的修养和训练。

2、语境:是言语活动赖以发生和进行的前提条件。

语境就是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客观因素和使用语言的人的身份、思想、性格、职业、修养、心情等主观因素所构成的使用语言的环境。

语境既是言语交际过程中主要矛盾的焦点,也是言语交际过程中主要矛盾最终获得解决的前提条件。

3、探究:是一种心理倾向和行为方式,即人们对未知的事物有认知的愿望,探究的基本内涵就是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要是思维正常的人都有探究的潜能。

4、阅读教学:这是一种特殊的阅读活动。

在阅读教学中,文本作者,教科书或课外读物的编者、教师、学生四方同处于教室或阅览室这种特殊的阅读环境中,进行着多向交流,多重对话。

5、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研究的认知方式和心理过程进行学习,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6、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7、语文教学形态:指教师“教”的形态,包括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教学内容及组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

8、语文教学内容:是教学层面的概念,从教的方面来说,是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中重构的“师本——生本”的“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

9、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标准的简称,是国家规定中小学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时间安排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材、实施教学与教学评价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10、“一条鞭”法: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从字词句段篇结构入手分析课文的方法,这种方法边讲解语文文字,边分析思想内容,力求在教学中把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统一起来。

11、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按照国家的课程方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和学科内容,使学生达到的培养目标.它受国家为基础教育规定的教育目的的制约,是总的人才目标培养的具体体现. 它是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准则和指南12、推理策略:所谓推理策略是指读者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自己的原有知识和文章提供的信息创造出新的语义信息。

当读者解构文章意义模式时,他们运用推理补足文章省略的内容。

语言环境对阅读推理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推理是文章提供的信息和读者原有知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推理的结果是创造新的语义信息。

.13、批判性阅读:是指把书面文字中包含的“事实和意见区别开来”,一边阅读一边能对阅读的内容进一步做广泛的推理,找出关系,明确要点,得出概括结论,评价内容,体会比喻,评价作者的态度,形成自己的见解。

14、整体感知:要求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包括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更要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阐发文本内容、研究表达形式。

(P87)15、思路:所谓思路,是客观事物反映在作者头脑里,经过观察、理解、认识的过程,形成了他对这样事物的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

把这些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理出个头绪来,就是所谓的思路。

16、策略教学:策略教学是指通过教学提高学生对学习要求的意识,掌握和运用恰当的策略完成学习任务,形成监控策略运用的能力。

策略教学不是死记硬背,不是简单反复的操练,而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对策略的评价,调整和整合,使之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17、概括信息策略:概括信息策略是指在阅读中简明扼要地写出所读材料的内容梗概,它是对原读物的浓缩,反映了原文章的主旨运用概括信息策略能够促进分析加工和整合加工的认识活动,能提高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18、规范性写作训练:所谓规范性写作训练,即“教以符合语篇规则要求的写作行为。

”换言之,就是按照语法、写作技能与技巧,以及文体的有关要求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写作训练。

19、塑造性写作:它是指在提供一定材料基础上进行的延续性、扩展性和补充性的写作训练。

20、自由式写作:它是把写作当作一种自我发现的手段,而不仅仅是交流的手段。

如果从写作主体的内心压力看,自由写作是把写作者的内在紧张调整到适当位置上,有利于充分发掘学生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思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