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道道路改移施工方案

国道道路改移施工方案

中铁四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G324国道改移施工方案编制:__________________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南昆铁路南百段增建二线施工三标项目经理部三分部二0 一五年六月1、编制依据 (2)2、工程概况 (2)3、改移方案 (3)4、资源配置 (4)5、安全控制措施 (14)6、质量控制措施 (16)7、保通指导思想 (17)8、交通保通机构 (17)9、施工单位的职责 (18)10、交通安全设施的设置 (18)11、特殊情况的处置 (19)12、应急措施 (19)G324国道改移施工方案1、编制依据1.1 DK121+200~122+300改移G324国道设计图;1.2 JTG B01-200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1.3 JTJ 004-89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1.4 JTG D20-2006《公路路线设计规范》;1.5 JTG D30-200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1.6 JTG D40-2011《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1.7 JTG D50-2006《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1.8 JTJ/T D33-2012《公路排水设计规范》;1.9 JTD D60-2004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2.0 GB 5768-2009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2.1 JTG B204-2010 《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2.2 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的相关文件通知;2.3 公路部门下发的相关文件通知。

2、工程概况本项目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思林镇。

G324国道并行于南昆铁路K120+200~K121 + 120段、K121+2OO~K122+3O0段、K127+250~K128+335段三段国道改移,总长3185m由于南昆铁路南宁至百色段增建第二线工程需要,铁路增建第二线中心线与公路路面最近距离仅 6.5m,压占既有公路界限,因此改建公路。

2.1 既有国道为沥青混凝土路面,路面宽12 米。

公路改移范围为K120+200~K121 + 12(段、K121+200~K122+30段、K127+250~K128+33段,共三段,总长3185m;2.2公路两侧设有边沟,底宽0.4m,深0.8m,浆砌片石厚0.3m。

2.3 改移公路和原有公路衔接处,应开挖搭接、平整夯实后铺筑路面;2.4 GK0+100 设置1-2mX2m盖板涵、GK0+280设置1-1.5mX1.5m 盖板涵、GK0+500设置1-1.5mX1.5m盖板涵、GK0+90C设置1-1.5mX1.5m盖板涵。

3、G316国道改移3.1 工期目标开工日期:2015年6月1 日完工日期:2015年1 1月30日3.2 施工准备3.2.1 施工前进行现场调查。

3.2.2 与地方公路有关部门分别签订施工相关手续。

3.2.3修通从G324至施工工点的临时施工便道,确保施工机具、材料进场道路畅通。

3.3 道路改移申报G324国道改移施工方案-安全防护-挖除换填-施工路基-垫层铺设30cm水泥稳定碎石层—15cm级配碎石—15cm碎石垫层—1.5cm乳化沥青封油层-7cm沥青混凝土-附属工程。

3.3.1施工前,对原有G324国道改移前后500米范围内进行安全防护,设置安全警示牌;3.3.2 公路改移范围为K120+200~K121 + 120段、K121+200~K122+300段、K127+250~K128+335段,总长3185m3.3.3 根据附近的地形及征地拆迁情况, 为保证改道后路基满足行车要求,改移道路所属地段要进行地基处理,先对农田内的泥土进行清除,然后挖除换填水泥改良土;334基底换填及夯实后,先进行路基填筑,然后15cm碎石垫层-15cm级配碎石T 30cm水泥稳定碎石层—1.5cm乳化沥青圭寸油层—7cm沥青混凝土—附属工程。

3.3.5 GKO+1O01-2mX2m盖板涵、GKO+280 1-1.5mX1.5m 盖板涵、GKO+5O0 1-1.5mX1.5m盖板涵、GK0+900 1-1.5mX1.5m盖板涵基坑开挖后采用级配碎石回填至原地面并夯实涵洞完成后两侧路基部分应对称填筑级配碎石并夯实;3.3.6 路基主体结构填筑完成进行边沟、截水沟及排水沟等路基附属结构施工。

(后附G234国道改移示意图)3.4 施工方案3.4.1 施工测量开工前做好复测与增设水准点、导线点等核对横断面图发现问题及时报局指。

进行用地放样根据设计图表测出国道路基用地界桩和路堤坡脚、路堑堑顶、边沟等的具体位置如果需要增加临时用地根据施工需要提出增加临时用地计划测量并绘制用地平面图送有关单位办理拆迁及临时占用土地手续。

3.4.2 场地清理利用破碎锤对拟改建国道路面进行破碎并用自卸车运至附近高速公路填筑施工便道。

3.4.3 路基施工⑴ 本次改建只是局部标高降低因此首先用挖掘机将原有国道路面挖除按设计高程开始路基开挖。

路基施工前施工人员应对路基工程范围的地质水文情况进行详细调查通过取样试验确定其性质和范围并了解附近既有建筑物对特殊地质的处理方法。

施工人员应从设计审查、施工方案选择、现场地质水文调查多方面把关,切实搞好挖方路基施工。

⑵ 根据开挖地段的路基中线,标高和横断面,精确定出开挖边线。

开挖时每隔100 米设置一个集水坑,并在路基外侧埋设电线,装配电箱,防止开挖路基在雨后大量积水。

路基开挖逐层施工,土方开挖以挖掘机配自卸式汽车进行挖运。

开挖中要注意边坡的整修,避免边坡不顺,而当发现土层性质变化时,将及时修改开挖边坡,并报监理工程师审批。

3.4.4 路面结构层施工路面结构从下往上依次15cm碎石垫层T 15cm级配碎石宀30cm水泥稳定碎石层-1.5cm乳化沥青封油层T 7cm沥青混凝土T附属工程。

3.4.5 基底检验处理土质路基施工完成后,应及时按程序通过监理、业主等相关部门人员进行检查验收,达到合格标准。

路面结构层施工前还应再次进行复检,对路基的中线、边线、坡度标高、表面平整度、构筑物的标高、轴线等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整处理。

同时搞好结构层施工的排水处理工作,满足结构层的施工条件。

3.4.6 碎石垫层、级配碎石回填在合格的土质路基上,根据复测的路中线,用白灰放出砂砾垫层回填边线。

回填时要求松铺厚度不宜大于25cm用装载机平料,边角处辅以人工进行收边整平,采用压路机进行碾压,先静压后震动碾压。

碾压遍数及标准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实验确定。

碾压过程中个别缺砂或含水率偏低的地方,用人工进行补砂洒水,达到碾压密实度。

施工时应严格控制回填厚度、表面平整度及坡度。

注意搞好检查井构筑物周边的回填夯实。

3.4.7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层回填待下层4%水泥砂砾稳定层经验收合格后,在其上铺筑30m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层。

水泥碎石稳定层应用12吨以上的压路机碾压。

碾压完成后必须饱湿养生,不使稳定碎石基层表面干燥,也不应忽干忽燥。

用于水泥碎石基层的碎石,其压碎值不大于30%,硫酸盐含量不超过0.25%,有机质含量不大于2%。

最大粒径不超过37.5m(方孔筛)。

集料拌和时的含水量比最佳含水量大0.5%~ 1.0%, 以补偿施工过程中水份的蒸发;并保证和后的含水量稍高于最佳含水量,以弥补碾压过程中水分的损耗。

拌和好的混合料尽快摊铺,做到自第一次拌和机内加水至完成压实工作的时间不超过3 小时,并不小于终凝时间。

不同施工段的衔接处,采用搭接处理,前一段拌和整形后,留5~ 8m不进行碾压,后一段施工时,前段留下未压的部分再加适量水泥重新拌和,并与后一段一起碾压。

3.4.8 沥青混凝土层铺设沥青混凝土混合料在运送过程中,应用篷布全面覆盖,用以保温、防雨、防污染。

现场设专人进行收料,并检查沥青混合料质量和检测温度结团成块、花白料、温度不符合规范规定要求的沥青混合料不得铺筑在道路上,应予以废弃。

摊铺时采用摊铺机摊铺,但对于边角等机械摊铺不到的部位,必须采用人工摊铺时,则需配备足够的人力,尽可能地缩短整个摊铺及找平过程。

摊铺时,将沥青混合料根据需要数量卸至指定地点,并在地面上铺垫钢板,由人工进行扣锨摊铺,用耙子进行找平2—3 次,但不应反复刮平,以免造成混合料离析。

在施工过程中,应对铁锨、耙子等施工工具进行加热,再蘸少许柴油与水混合液(但不要过于频繁),找平后及时进行碾压。

沥青混合料的碾压一般分为初压、复压、终压三个阶段。

初压应紧跟在摊铺机后较高温度下进行,采用6—14t 振动压路机进行静压1 —2遍。

复压应紧接在初压后进行,宜采用6~14t 高频、低振幅振动压路机振压1~2遍,然后采用16~26t 轮胎压路机碾压2—4 遍,直至达到要求压实度。

复压温度不宜低于100C,速度控制在2〜4km/h。

终压紧接在复压后进行,采用6〜14t的振动压路机进行静压2〜3遍,至表面无轮迹。

终压温度不宜低于80C,碾压速度为3~ 4km/h。

3.4.9 涵洞工程3.4.9.1 施工放样仔细对施工图纸进行复查,领会设计意图。

根据图纸确定的构造物的位置和标高,准确计算结构物中桩坐标和轴线方向,然后根据设计图纸的具体位置进行施工放样,为便于开挖后的检查校核,基础轴线控制桩应延长至基坑处加以固定。

放样完成后,根据基础的结构尺寸放出结构基础的边线,申请驻地监理工程师复查,得到确认之后,方可进行基坑开挖。

3.4.9.2 基坑开挖基础开挖采用挖掘机施工并辅以人工整修,并在基础底四周做排水沟和集水井,利用水泵排除。

基坑开挖至设计标高后,立即进行地基承载力的检验(方法采用动力触探方法),如承载力小于设计值,底部换填片石,使其达到设计要求,自检合格后,向监理工程师报验,经监理认可后,立即进行基础圬工施工。

基础分两段间隔浇注,每段接缝设在沉降缝处,缝间填塞粘土 2 cm厚,基础顶面墙身位置处预留接茬筋或接茬石。

3.4.9.3 基础施工基坑检查合格后,先在基底用砂浆进行封底找平(若基底为岩石可不封底),再在砂浆底面上用全站仪放样出涵洞轴线,用墨线弹出立模边线和每个沉降缝位置。

基础模板采用胶合板,胶合板接头拼合平整严密,无漏浆缝隙,并严禁出现错台,以保证拆模后砼表面平整美观。

模板后加设钢管支撑,支撑应结实牢固,保证浇注砼时模板不变形不跑模。

测量模板顶标高,确定砼顶面位置并在模板做好明显的标记。

砼采用现场搅拌机拌和,严格控制砼拌和时间和入模后的振动时间,振捣采用插入式振动器,振捣时注意振动器不能碰撞模板,振动时间和次数依照砼密实来调整,密实的砼标准为砼不再下沉,无气泡上升,表面泛浆。

砼浇注时,须注意砼自由倾落高度不宜超过2 米,以防止砼出现离析现象,高度超过2 米时,应用串筒或溜槽等设施下落,根据现场地形情况,运用溜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