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案设计:冀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教案设计:冀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20 -20 学年度第学期 ]
任教学科:
任教年级:
授课教师:
XXXX实验学校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温馨提示:该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课时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的安排和设计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是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本文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教案中需要推敲重点难点的理论证明和讲解方法, 尽量采用图示、比拟或动画形式, 简单明了帮助学生理解, 往往事半功倍。

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了冀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供大家参考。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琥珀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借助工具书自学文中生字和新词。

2、理解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懂得作者这样想象琥珀形成的依据。

(重难点)
3、激发想象, 合理叙写一个琥珀形成的故事。

4、激发探索大自然, 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体会“稀奇”
1、今天我们学习《琥珀》一课, 板书课题, 两个都是形声字, 形旁表意, 都是“王”, 可见这种东西是珍宝。

2、字典里怎么解释?黄褐色透明体, 是古代松柏树脂落入地下所成的化石, 可做香料或装饰品。

3、这种东西有什么稀奇的呢?
交流预设:
时间。

松脂球形成后, 过了“几十_大的松树。

e) 蜘蛛刚扑过去, 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 刚好落在树干上, 把苍
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小结;作者通过想象, 记叙了一块里面包裹着一只蜘蛛和一只小苍蝇的琥珀的形成过程。

但我们可以发现这想象是有根据的, 是根据科学推测出来的, 不同于一般的想象作文。

3、读读课文, 想想在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中还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4、根据上面的这些推测, 说说作者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的?
小苍蝇停在大松树上
蜘蛛靠近小苍蝇
松脂滴落包住两只小虫
形成松脂球
海水淹没森林
松脂球被埋泥沙下
形成化石
5、除了科学的说明, 作者还进行了形象的描绘、生动的记叙, 使一篇科学文充满了情趣。

你喜欢哪些句子, 读一读。

6、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假想这块琥珀可能的其他的形成过程:
约摸一万年前的一个炎热夏日的晌午, 一片古老的森林里的一棵老松树上, 已经渗出了厚厚的一大坨金黄的黏稠的松脂, 一只绿翅膀的小苍蝇飞来了, 四处乱窜的它一不留神撞在了松脂上而被粘住了, 它只能无助地扇动翅膀
试图逃离, 这情景恰被一只饥饿的蜘蛛看见了, 心中窃喜:送到嘴边的美食不吃白不吃。

它不知道那是一个温柔的陷阱, 老松树黄色的泪滴会要了它的小命。

它吐出一根丝并顺着降落到苍蝇身边从而也被松脂粘住, 一步踏入了鬼门关。

松脂继续滴落, 积成了一个松脂球, 从而将两个小家伙重重包裹在了里面。

松脂球又经历了漫长的岁月、陆沉水淹、泥沙掩埋的变迁, 从而成为了一块松脂化石, 也就是琥珀。

(三)欣赏琥珀, 推测情景
1、出示琥珀图, 学生仔细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块琥珀。

2、每一块琥珀都在诉说一个久远的故事。

(四)阅读链接, 布置作业
1、在中国古代, 琥珀曾被称作“虎魄”、“兽魄”、“育沛”、“顿牟”、“江珠”、“遗玉”等等。

早期的文献多将琥珀写成“虎魄”, 谓“虎死精魄入地化为石”。

或认为琥珀是老虎流下的眼泪, 或是老虎临死前的目光凝聚成的宝石, 唐人段成式《酉阳杂言》中则说:“龙血入地为虎魄。

”这些奇异的传说, 蕴含着中国古人对琥珀这种神秘物质的揣测和追寻, 暗示人们琥珀有趋吉避凶、镇宅安神的功能。

唐代诗人韦应物曾写到:“曾为老茯苓, 本是寒松液。

蚊蚋落在其中, 千年犹可觌。

”(“觌”读dí, 是见或相见的意思。

)李白也曾写下“兰陵美酒郁金香, 玉碗盛来琥珀光”的名句, 说明当时人们对它已十_大自然赐予人们最珍贵的礼物, 而琥珀又被称做
“北方的黄金”。

格但斯克是世界的琥珀集散地, 建有“琥珀博物馆”。

琥珀博物馆集中了波兰的琥珀艺术珍品, 这些“波罗的海黄金”在灯光的照射下异常美丽。

其中有完全用琥珀做的首饰盒, 盒身用淡黄色的琥珀拼接而成, 盒盖上镶嵌着深褐色鸡蛋大小的琥珀, 中间还嵌有一只栩栩如生的昆虫;一个高约40厘米的孔雀少女雕像乃是用一整块琥珀雕琢打磨而成, 连琥珀内固化的杂质和昆虫也被巧妙地变成了女子身上的饰物和孔雀的翎毛;的藏品则是用琥珀做的一张圆桌。

3、作业布置
将这节课的所学告诉你的父母。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登山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 感受他不让害怕压倒自己, 时时处处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3.培养学生用概括段意的方法, 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4.学生从小受到不怕困难, 自觉磨练意志的教育。

重点难点:
1.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 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猜一种运动方式。

(一条一条说)
提示:
①是一项老少皆宜的运动。

②不用借助任何辅助器械。

③运动主要靠腿部力量, 适于穿运动鞋。

求助①“电话”求助
方式②降低难度
二、新授
1.板书课题。

质疑:谁登山? 登山干什么? 登山途中发生了什么?
解疑:齐读全文, 自读自找。

设计目的:划分文章的段落, 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2.直插重点段落第二段。

(1)学习2一l 3自然段
①读列宁与巴果茨基的对话, 让学生初步了解这是一条“太窄、太危险”的小路和列宁走小路的原因, 为下文真正理解这条路的“险”和列宁为什么选择“险”路的原因做铺垫。

导读:不一会儿, 他们就来到了小路跟前, 巴果茨基说:“你看看, 是这样的路。


②课件演示:(山图片)
总结出:侧面看山:路宽只能容一只脚。

(太窄)
仰视山:一边是峭壁(高而陡)。

(太危险)
俯视山:一边是深渊(深)。

③通过从不同方位观察, 让学生体会出文中描述小路“险”的程度。

④情景假设:如果是你, 看到这样险的山, 还敢从这儿走过吗?(不)
因此, 巴果茨基用肯定的语气对列宁说:“你不能从这儿过。

”联系第一段分析巴果茨基说这句话的真正原因。

(自析)
(2)学习1 4——1 6段自然段。

①列宁是怎样做的? 从文中找出关键词, 在表演时注意体会以下字词含义区别。

贴移碎
靠走碎小等……
②课文重点是列宁两次走危险的小路, 第一次走险路写得比较详细。

情景模拟:我们把列宁第一次走险路的情景表演出来, 好吗?
(可找来两条长凳接起来, 靠在墙边当小路, 把黑板当墙壁, 凳下面为深渊)
学生熟悉钻研“剧本”, 想想特别要演好哪些动作, 可加上小圆圈提醒自己。

③重点抓住:列宁停在最险的地方, 巴果茨基大声喊:“往回走!”
教师趁机导入:“他站立了几秒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 他怎么才能战胜自己这种害怕的心理? 学生自想、自说
再导:哪一个词说明他战胜了自己, 经受住了考验? (不慌不忙)
学生体出会列宁他那种不畏艰险, 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

此时突破重难点, 理会人物超人的意志品质。

(3)学习l 8自然段
当列宁战胜了自我, 勇敢地走过了峭壁与深渊之间的小路, 登上山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