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草莓生产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与建议
——从兴寿两起种苗投诉调查中发现问题的反思
一、昌平草莓生产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草莓优良品种少比较单一,制约草莓产业的长远发展我区目前,主栽品种有四个,童子一号、甜查理适应性强、抗逆性好、产量高,但偏酸适口性差种植逐年减少。
红颜、章姬适口性好、市场大逐年增多今年90%以上,但适应能力差,易感白粉病、炭疽病,栽培难度大,种苗繁殖系数低等缺点,制约草莓产业长远发展。
2、大部分草莓种植户没有完全掌握温室草莓栽培管理技术如投诉草莓“严重死苗和开花不坐果”问题可以看出:使用未腐熟的有机肥造成烧苗是一个原因;二是过量施入氮肥、复合肥造成肥害,是死苗的主要原因。
种植户唯恐肥料使用不足,底肥施、叶肥施、代水施(不浇白水之说)。
还有把多种液肥、激素和农药一起混施、混喷,甚至连续施用促花肥到每个生育时期,盲目性用肥极强。
大有揠苗助长之气,总想“抱个金娃娃”,最后造成了氮中毒、盐害、药害,结果导致严重死苗,草莓生育进程推迟,生长生理紊乱开花多结果少。
新老种植户都有,应根据土壤养分状况酌情施肥,减少盲目性和不必要的投入。
下面有一组数据完全可以看出:
2011年2月兴寿严重死苗投诉户土壤养分速测结果表
从结果看土壤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指标远远超过极高肥力标准1.5倍甚至个别元素指标超过了15倍。
3、昌平草莓产业的迅猛发展种苗需求量急剧增加,造成了种苗供应上鱼目混珠,种苗质量参差不齐。
昌平2009年种植草莓3800栋,需种苗2000万株,为了满足种苗的需求从多个省市(吉林、辽宁、河北、江苏、天津等)调入大量种苗,质量好坏参差不齐。
2010年种植5700栋,需种苗3000万株,由于死苗严重等原因补苗就多达1000万株。
死苗是多种原因,但种苗原因也不可忽视。
4、昌平草莓种苗无序生产经营,是假劣种苗流入市场的病根。
我区草莓种苗生产有正规企业、草莓合作社和农户自繁三种形式为主,大多没有办理“经营许可证”属于无资质非法生产经营。
造成了区内种苗品种退化、质量参差不齐、种苗带毒时有发生,假劣种苗流入市场坑农害农。
如今年北京百善天禾草莓合作社销售假劣种苗41万株(种性变异,只开花不坐果,造成绝收),涉及温室82栋,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0万元,值得我们反思。
5、草莓种苗市场监管尚属空白草莓种苗缺乏行业管理标准,在管理层面上法律条款又不明确,管理难度大。
全市昌平草莓种植面积最大,占区域设施农业的50%以上,今后还有大的发展势头。
草莓种苗质量的好坏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农民利益,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加强草莓种苗市场监管势在必行,任重道远。
二、建议
回良玉副总理在全国种子大会强调“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是农业的重要生产资料,种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业的产量、质量和农民收入。
设施草莓是高投入,高产出的种植产业,草莓种苗的好坏更为重要,应可说五分种苗五分管。
为了加强草莓种苗市场监管,提升种苗质量,保证草莓产业健康发展,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及早制定一个地方性质量标准和两个技术规程。
第一、制定“草莓种苗质量标准”主要针对:种苗成活率、种苗纯度,从而达到有标可循。
第二、制定“草莓种苗繁殖技术规程”,主要针对:脱毒种苗组织培养(是否真正脱毒);在组织培养上各种激素使用计量和继代数的规定,防止过量使用激素造成种性变异;原原种、原种、生产种苗的扩繁过程使用激素的种类、计量控制保证种性不变;脱毒组培的原原种、原种必须通过试验鉴定,确保种性不变,才能进入种苗生产繁殖阶段;种苗的采收、运输、保存过程中如何保证种苗不受伤害,保证种苗的成活率不受影响。
第三、制定“温室草莓生产技术规程”主要针对:种苗的保存条件、定植技术等方面提高成活率;科学合理施用底肥、追肥减少盲目性用肥;科学使用激素、农药保证生产安全和食品安全。
普及科学的栽培技术,防止管理上的盲目性和错误性。
2、强化草莓种苗生产经营市场的监管,核查企业资质。
对无资质、无经营许可;生产制售假劣种苗的企业、组织、个人,按照“种子法”有关规定严格从重处罚决不姑息。
杜绝无资质、无经营许可证的企业、组织、个人生产经营草莓种苗,防止市场混乱,达到净化昌平草莓种苗市场,提高种苗质量。
3、加强草莓种苗质量监管。
种苗企业生产繁育草莓种苗必须提前到种子管理部门登记,种子管理部门定期到田间检查与指导;对区内生产销售的草莓种苗分来源,进行田间质量种植鉴定。
进一步了解区内草莓种苗质量现状,从中选优,淘汰劣质种源,来提升种苗质量,同时也为解决种苗投诉,提供基础信息。
4、加强种苗企业法人、技术人员、质检人员的草莓种苗繁育、脱毒组培、种苗保存等方面的技术知识培训工作。
6、积极做好草莓新品种的引进、筛选与推广工作。
解决品种单一等问题,如新品种“晶暚”比“红颜”早下果10天,果型周正,单株产果量大,特别是种苗繁殖系数高1-2倍。
应逐步扩大推广。
昌平区种子管理站徐全明二○一一年二月十六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