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认知隐喻与修辞隐喻_胡月

浅谈认知隐喻与修辞隐喻_胡月

学 院 学 报 ,2007(5). 责任编辑 强 琛 E-mail:qiangchen42@163.com
三 、认 知 隐 喻 与 修 辞 隐 喻 的 异 同
修辞隐喻和认知隐喻都是建立在相似联想的基
础上的。语言本身 是 一 个 完 整 的 系 统,在 交 际 的 过 程中,语言的经济性 原 则 和 竞 争 性 原 则 从 根 本 上 引 导了语言的聚合关 系 和 组 合 关 系,人 们 通 过 使 用 各 种各样的词汇和语 法 手 段 来 展 示 外 在 世 界,从 而 满 足其基本表达的需要。这是修辞隐喻和认知隐喻出 现的前提,也为 二 者 的 内 在 联 系 提 供 了 可 能 性。 那 么 ,语 境 作 为 语 言 表 达 的 外 部 环 境 ,也 自 然 而 然 地 对 两种隐喻的生成和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114 ·
长 江 大 学 学 报 (社 科 版 )
2014 年 01 月
常理的联系。比如现在常见 的 一 些 网 络 词 族,以 “X 女 ”为 例 :宅 女 、剩 女 、小 资 女 、轻 熟 女 ,等 等 。 这 类 词 从不同层面展现了 女 性 的 形 象,“宅 女”是 指 喜 欢 呆 在家里不愿外出的 女 性,“剩 女”是 指 未 婚 大 龄 女 青 年 ,“小 资 女 ”是 指 享 受 小 资 生 活 的 女 性 ,“轻 熟 女 ”则 是指向成熟女性方向发展但还未达到成熟阶段的女 性 。 这 些 都 充 分 表 现 了 当 下 人 们 追 求 新 颖 、时 尚 、个 性的心理。新的隐 喻 之 所 以 能 够 被 人 们 所 理 解,是 因 为 人 类 由 于 经 验 、想 象 力 和 理 解 力 相 同 ,而 具 有 相 似的隐喻概念。因 此,随 着 人 类 认 知 的 不 断 发 展 和 文化的持续繁荣,人 们 所 普 遍 使 用 的 一 些 词 语 可 能 会 拥 有 更 多 的 隐 喻 层 面 ,从 而 获 得 更 丰 富 、更 广 泛 的 隐喻意义。
修辞隐喻和认知隐喻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二者的 功能不同。修辞隐 喻 的 应 用 更 具 有 文 学 倾 向 性,它 是诗人、散文家和小 说 家 们 追 求 典 雅 与 含 蓄 风 格 而 采 用 的 一 种 修 辞 手 法 ,例 如 余 光 中 的 《乡 愁 》,就 大 量 运用了修辞隐喻的 手 法,以 寄 寓 诗 人 这 种 海 外 游 子 的思乡之情。认知 隐 喻 是 人 类 认 知 发 展 的 产 物,是 思维和认知的工具,它 建 立 了 两 种 不 同 概 念 系 统 之 间的联系,具有组织 人 类 概 念 系 统 和 发 展 人 类 认 知 的功能。新的隐喻 之 所 以 能 够 被 人 们 所 理 解,是 因 为人们具有共有的 经 验、共 同 的 想 象 力 与 相 当 程 度 的理解力,是以 具 有 相 似 的 隐 喻 概 念 为 前 提 的。 因 此 ,出 于 表 达 新 生 事 物 的 需 要 ,认 知 隐 喻 的 产 生 填 补 了 一 些 新 词 语 的 空 缺 ,从 而 扩 大 了 人 类 认 知 的 范 围 。
认 知 隐 喻 是 一 种 语 义 现 象,它 反 映 了 人 们 对 事 物 统 一 的 、系 统 的 认 识 和 思 维 方 式 ,是 人 类 用 某 一 领 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 活 动 ,强 调 从 人 类 的 思 维 高 度 来 分 析 ,涉 及 的 是 两 类 不同事体或概念 之 间 的 比 较 和 映 射。 例 如:独 生 子 是小皇帝。 在 这 个 例 子 中 我 们 通 过 推 理 和 认 知 得 出,“皇帝”的许多 特 征 被 映 射 进 入 “独 生 子”,比 如, 皇 帝 是 一 国 之 主 ,独 生 子 是 一 家 的 中 心 ,皇 帝 锦 衣 玉 食,独生子也吃得 好、穿 得 好,等 等,这 样 就 使 得 “独 生 子 ”获 得 了 “皇 帝 ”的 某 些 相 关 特 征 ,从 而 使 两 者 具 有了互动的关系。
那么,作 为 一 种 以 相 似 联 想 为 心 理 机 制 的 认 知 过程,隐喻就自然而 然 地 会 跨 越 逻 辑 分 类 的 框 架 和 范畴的界限,将两种 看 似 毫 无 关 系 的 概 念 进 行 超 乎
收 稿 日 期 :2013-11-30 作 者 简 介 :胡 月 (1990- ),女 ,安 徽 宿 州 人 ,硕 士 研 究 生 。
无论 是 在 人 类 的 语 言,还 是 在 人 类 的 思 想 和 行 为 中 ,隐 喻 都 是 无 处 不 在 的 。 事 实 上 ,我 们 平 时 赖 以 进行思考和行为的 日 常 概 念 系 统,在 本 质 上 也 都 是 隐喻性的,隐喻不是 某 一 领 域 或 者 某 一 群 体 中 的 人 们的专利,在有思维 和 文 化 的 地 方 都 处 处 充 满 着 隐 喻。隐喻的这种普遍性是由人类思维的隐喻性本质 所决定的,也是由意 义 和 概 念 的 无 限 性 同 语 言 资 源 的 相 对 有 限 性 的 矛 盾 所 决 定 的 。[3]
隐 喻 是 两 种 概 念 域 投 射 、互 动 的 产 物 ,在 隐 喻 的 结构中,两种通常看 来 毫 无 联 系 的 事 物 常 常 被 相 提 并论,是因为人类在 认 知 的 领 域 内 对 它 们 产 生 了 所 谓的相似联想,从而 利 用 对 这 两 种 事 物 感 知 的 交 融 来解释和评价或者 去 表 达 他 们 对 客 观 现 实、现 象 的 真实感受 与 感 情 。 认 [1](P101) 知 隐 喻 是 人 类 认 知 发 展 的 产 物 ,是 思 维 和 认 知 的 工 具 ,它 具 有 组 织 人 类 概 念 系统和发展人类认知的功能。
第 37 卷 第 1 期 2014 年 01 月
长 江 大 学 学 报 (社 科 版 ) Journal of Yangtze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Vol.37 No.1 Jan.2014
浅谈认知隐喻与修辞隐喻
胡月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摘 要:认知隐喻作为认知活动,从思维的角度强调了两 类 不 同 事 体 之 间 的 映 射,而 修 辞 隐 喻 则是修辞格中的暗喻。二者都建立在相似联想的基础上,它 们 最 大 的 差 别 在 于 功 能 不 同。 修 辞 隐 喻的应用范围更具有文学倾向性,而 认 知 隐 喻 的 产 生 则 填 补 了 词 语 的 空 缺,扩 大 了 人 类 认 知 的 范 围 。 对 两 类 隐 喻 进 行 分 析 和 比 较 ,能 丰 富 人 们 对 隐 喻 的 理 解 。
二 、修 辞 隐 喻
传统 意 义 上 的 隐 喻 是 比 喻 的 一 种,是 用 一 种 事 物暗喻另一种事物,本 体 和 喻 体 都 出 现,但 用 “是”、 “变成”、“成为”、“等 于”等 喻 词 连 接,在 隐 喻 中 本 体 和喻体的关系更 为 紧 密。 巧 妙 地 使 用 隐 喻,对 表 现 手法的生动、简洁、加 重 等 方 面 起 重 要 作 用,它 比 明 喻 更 加 灵 活 、形 象 。
隐喻 既 是 人 们 所 熟 知 的 一 种 语 言 现 象,同 时 又 是人类通过思维来支配行动的方式。认知隐喻和修 辞隐喻从来 都 不 是 相 互 排 斥 的,而 是 共 存 的、互 补 的,无论哪 种 隐 喻,在 我 们 的 生 活 中 都 是 无 处 不 在 的。从不同的角度 对 隐 喻 进 行 阐 释,既 能 完 善 隐 喻 的 理 论 研 究 ,又 能 展 现 隐 喻 的 独 特 而 强 大 的 功 能 ,从 而 丰 富 人 们 的 生 活 ,深 化 人 们 对 隐 喻 的 认 识 和 理 解 。
语 句 具 有 隐 喻 性,则 是 指 认 知 的 主 体 通 过 推 理 将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隐喻的本体和 喻体涉及并表达了 两 种 不 同 事 体 的 思 想 和 理 念,它 们在并置的同时产 生 矛 盾,且 在 互 动 之 中 获 得 了 一 定的统一,主体再结 合 其 他 方 面 的 因 素 便 可 以 获 得 隐喻义,因此隐喻可 以 使 人 们 在 不 同 的 事 物 之 间 建 立 相 关 的 联 系 ,从 而 加 深 人 们 对 事 物 的 理 解 。[2](P406)
参考文献: [1]赵 艳 芳 .认 知 语 言 学 概 论 [M].上 海 :上 海 外 语 教 育 出 版 社 ,2001. [2]王 寅 .认 知 语 言 学 [M].上 海 :上 海 外 语 教 育 出 版 社 ,2007. [3]王丹丹.从认知功能谈隐喻理 论 的 类 型 与 本 质 [J].濮 阳 职 业 技 术
关 键 词 :认 知 隐 喻 ;修 辞 隐 喻 ;隐 喻 理 解 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395 (2014)01-0113-02
一 、认 知 隐 喻
隐 喻 是 一 种 重 要 的 认 知 模 式,是 新 的 语 言 意 义 产生的根源。隐喻是利用一种概念去表达另一种概 念 ,同 时 需 要 这 两 种 概 念 之 间 相 互 关 联 ,而 这 种 关 联 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领域里的联想和想象 。[1](P99)
修辞隐喻直接指 出 本 体 就 是 (或 成 为)喻 体,所 以相似点也得到了更多的强调。这种隐喻属于修辞 格 ,是 对 语 言 的 修 饰 和 调 整 ,即 对 语 言 进 行 综 合 的 艺 术加工。作品采用 修 辞 隐 喻,会 使 得 语 言 表 达 更 为 形 象 、生 动 和 准 确 。 因 此 ,修 辞 隐 喻 的 应 用 范 围 更 具 有文学倾向性。修辞隐喻是一种临时产生的现象, 是 语 用 现 象 ,它 基 于 从 表 达 方 式 、表 达 效 果 的 角 度 进 行修饰的需要,表 现 个 人 的 内 在 感 受 和 体 验。 如 一 句 歌 词 “山 下 的 女 人 是 老 虎 ”,就 是 把 女 人 比 作 老 虎 , 直 接 的 意 思 是 女 人 是 危 险 的 、可 怕 的 ,而 这 种 本 体 和 喻 体 的 用 法 并 不 是 固 定 的 ,因 为 在 更 多 的 情 况 下 ,我 们会用鲜花等来比 喻 女 子,从 而 达 到 赞 美 女 性 的 目 的。所以修辞隐喻只是个人为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临 时创造的。正是修 辞 隐 喻 的 临 时 性,决 定 了 这 种 修 辞 现 象 是 零 散 的 ,不 具 有 系 统 性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