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结合的发展趋势——1215

浅析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结合的发展趋势——1215

浅析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结合的发展趋势姓名:王典班级:城市规划10701 提起城镇化,很多人喜欢用城市人口在全国人口比重来衡量城镇化的发展程度。

然而,单一进行城镇化的发展,不仅容易造成大城市就业压力过大,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大,还会造成农村人才外流严重,发展动力不足,最终会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

因此,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加强中小城镇的建设,让进城的农民能有稳定的收入,留守的农民能因为农村资源的集中而实现收入的大幅提高,这样才能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新农村建设并不是要放慢城镇化,更不是要否定城镇化,而是有利于更好、更健康、更扎实地推进城镇化。

促进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生产资料利用率的最大化,保证城乡之间的均衡和协调发展,才能最终实现城乡的共同富裕。

一、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紧密结合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1、从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内涵看二者紧密结合的客观必然性。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新农村建设方针,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其内容涵盖了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

发展新产业,就是要打牢物质基础,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建设新村镇,就是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农村的发展实现科学合理规划,城乡差别得以缩小;构筑新设施,就是要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

城镇化是指社会生产力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集聚的过程,体现出非农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的比重,是一个地方综合实力、文明程度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城镇化率越高,其城镇工业化、信息化程度就越高,非农人口的比重就高,社会的现代化程度也就越高。

城镇化具有阶段性的发展规律:发达国家的进程表明,当城镇化率达到20%以后,城镇化进展呈加快趋势,城镇化率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当城镇化率超过70%后,其速度又趋减缓,最终稳定在80%至90%之间。

二者内涵的目标同向,任务一致,目的相同,要求一样。

因此,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伴随于我国现代化全过程,是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两大战略支点,二者相互关联,密不可分。

2、从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具体实践看二者紧密结合的客观必然性。

城镇化过程是农民不断向城镇迁移的过程,农村富裕人口转移到城镇,直接减少农民,达到富裕农民的目的。

城镇化程度越高,城镇的二、三产业越发达,城镇的功能越键全,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就越强。

而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是发展生产,主要解决农村增效、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问题。

而城镇化必然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业现代化,吸纳和转移更多农村人口,减少农民,富裕农村,实现新农村建设的任务。

从孝感市实际看,2007年农民人均耕地0.7亩地,农民人均收入3915元,其中非农收入占80%以上,可见,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要减少农民,使富余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让大量农民进入城镇是一种必然。

因此,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城镇化,城镇化建设离不开新农村的发展,二者结合越来越紧密,相互依赖越来越强。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已步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历史新阶段,城乡二元化的经济社会结构已经打破,城乡发展必须统筹,实行一体化推进。

因此,处理好建设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的关系,统筹城乡,紧密结合,是实现两大历史战略的必由之路。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是我国新世纪头20年的重大发展战略,犹如一对孪生弟兄,彼此之间没有主从之别,先后之分,它们相互关联,不可分割,互动互促,相伴而行,谁也离不开谁。

城镇化发展需要从农村大量吸纳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新农村建设需要把更多的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中去。

加快新农村建设,为城镇化推进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之源,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反过来又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二、新农村建设只有与城镇化紧密结合才能实现科学发展近几年来,各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实践告诉我们,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突显城镇化的重要地位,加快城镇化步伐必须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使之相互促进,统筹协调,有机结合。

不然,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都是一句空话。

要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使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紧密结合,必须高度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加快产业拓展是二者紧密结合的重要基础。

产业是新农村和城镇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拓展产业是调整农村结构,建设新农村的基本要求,也是城镇化的基本条件。

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都离不开产业的拓展、产业的调整、产业的提升、产业的延伸、产业的支撑、产业的对接。

离开产业这个二者结合的基础,无论新农村建设还是城镇化都无从谈起。

2、加强统筹规划是二者紧密结合的重要前提。

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城镇化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

二者要紧密结合,务必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发展,突出超前性,体现人文、产业特色,整体推进,使城乡统筹规划成为促进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紧密结合的重要抓手。

一是突出重点抓好城镇规划。

提高覆盖率,扩大辐射圈。

二是突出重点搞好产业规划。

实行统一规划,规划后的产业实行功能互补,结构布局更趋合理。

三是突出重点搞好小集镇、中心村规划。

农村小集镇和中心村(村庄集并点)是农村的新社区,也是未来城镇化的基础,各地按照体现特色,着眼长远的要求,高标准编制城乡统筹结合规划。

以政策、投入、基础设施优先配套建设为导向,引导社会公共资源向小集镇、中心村集中,吸引有建房意愿的农民向集镇和中心村靠拢,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有效结合。

3、提高农民素质是二者紧密结合的必要条件。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城镇化的主力,高素质的农民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尤为重要。

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进程。

农民素质的提高,除了强化培训外,务必实现两个转变,即由农村向城镇转变,由农民向居民转变,调整思维方式,改变生活习惯,增强谋生致富手段,从而达到在转变中改变,在改变中提高。

今后要切实利用好“三大”平台,提高农民综合素质,逐步实现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农民向居民转化。

一是利用好文化中心户创建平台,培养新型农民。

二是利用好“十星农户”创建平台,引领农民文明新风尚。

以“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为载体,组织农民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

三是利用好农民“阳光工程”培训平台,提高农民技能。

4、突出中心村镇建设是二者紧密结合的有效方法。

中心村是新农村的未来,是小集镇的体现,是城镇化的基础。

根据地理位臵、资源优势和经济流向,循序渐进,稳步发展中心村,重点建设小集镇,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结合点。

一是构建村镇群。

对地理位臵连接紧密,具有内在经济联系的中心村镇,在基础设施、公用设施、产业布局等方面实行一体化建设,相向发展,促进生产要素的聚集,形成小城镇板块。

二是发展一批产业规模镇。

对具有一定资源优势、产业基础的城镇,以工业和商贸物流为重点,推动产业和人口规模。

把含一定产业和人口规模的重点村镇建设成为一定区域的中心镇。

运用试点带动的方式,促进了中心村社区功能不断提升。

一是以企代村。

企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统筹安排,高起点规划和建设,村村道路硬化,家家电视通、电话通、宽带通、自来水通,卫生、教育、文体、医疗、超市等一应俱全,农民实现了职业非农化,生活城镇化。

二是产业兴村。

依托当地资源,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农民很快富了起来,致富后的农民依靠自身力量,“产业兴村,我建我村”。

力求朝着城镇化的方向发展。

三是生态强村。

开发生态旅游村,组织农民自发投工投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发展农村经济,村庄面貌发生巨变。

四是开发新村。

通过运用市场机制和社会捐助的办法,统一开发建设村民住宅,完善新村基础设施,不仅节约保护了大量耕地,农村社区配备城镇社区标准,城乡差距逐次缩小。

中心村镇的快速发展必将加速全市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三、对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结合的几点建议在看到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有效结合的同时,也要看到当前二者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如城乡管理不对称,重城区,轻集镇;产业支撑力不强,特色不突出;城乡建设资金比较分散;镇村规划没有形成城乡一体化;体制政策调整和落实不到位等等。

为了两大战略整体推进,真正达到“高效、协调、务实、加速”的要求,有如下几点思考:1、统筹领导力量。

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推进,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搞两极分化。

要把二者真正结合好,必须明确城乡一体化的整体思路,改变习惯传统的思维,建立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机制。

切实改变差异分工,力量分散的状况。

2、统筹城乡规划。

统筹城乡、规划一体是二者结合的必然要求。

当前急切需要城乡结合、整体规划,从战略层面思考,突出超前,注重特色,切实改变目前城乡规划分割、建设分开、管理分治的状况,抓紧抓实编制城、镇、村一体化的规划。

一是要突出产业规划重点。

二是要突出特色和优势,把握一批重点镇的布局与规划。

三是要按照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突出一批中心村的规划和建设。

3、统筹政策支持。

在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中,政策导向、政策牵引的作用十分重要。

目前,在两大战略实施中的政策不一致、不同步、不平衡的问题较明显,已成为整合城乡资源、影响整体推进、不利紧密结合的政策障碍。

今后在实现两大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政策的一致性。

一是土地集约经营、开发利用政策的一致性。

二是城乡公共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政策的一致性。

三是城、镇、村管理方式,综合服务配套政策的一致性。

四是农民居民户籍管理同等待遇的一致性。

五是外引内转的优惠同等政策的一致性。

如果做到城乡等同、政策一致,必将大大促进城镇化提高,带动新农村建设的新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