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开封城市变迁

开封城市变迁

开封城市变迁一、萌芽时期1、先夏位于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是华夏文化产生的重要地区。

而从古代人类在中原地区的活动情况来看,开封及其周围地区长期处于中心地带。

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曾经在开封一带活动,今开封城北8公里处有轩辕丘可以为凭;黄帝的正妃西陵氏嫘祖,不仅是大梁(开封)人,还是养蚕人的鼻祖;黄帝的史官仓颉曾在这里创作整理文字,今开封北郊遗存有仓王城、仓王庙、造字台等遗址和仓颉墓;黄帝的曾孙帝喾渔猎的沙海,在今开封城西北的黑池一带。

据考证,尧、舜、禹三帝均在开封一带行使政令,舜死后还葬在开封东北不远的鸣条。

而后来的夏朝,还在这里发生了决定其命运的关键战役——鸣条之战。

2、夏翻开由已故中国科学院院士谭其骧主编,数十位学者历时30余年合作完成的《中国历史地图册》,一幅夏代地图跃然纸上。

该地图集所载夏时期全图一幅,内容根据《诗经·商颂》、《左传》、《古本竹书纪年(辑本)》、《世本(辑本)》、《史记·夏本纪》以及有关夏代考古资料编绘。

在今之开封附近,“老丘”二字清晰可见,并以“都城”规格标注。

由此可见,这个长达近两个世纪的夏朝都城,位置就在开封附近。

夏王帝杼曾在开封一带建都216年,史称老丘。

这期间,夏朝统治范围大规模扩大,向东达东海之滨,东南则达江淮地区。

农业和手工业较快发展,是夏朝由稳定发展到兴盛繁荣的重要阶段。

3、魏公元前8世纪,春秋时期的郑庄公在今开封城南朱仙镇附近修筑储粮仓城,取“启拓封疆”之意,定名启封。

汉初因避汉景帝刘启之名讳.将启封更名为“开封”,这便是“开封”的由来。

战国时代,群雄逐鹿。

公元前361年,雄心勃勃的魏惠王力图称霸中原,于是从山西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都今开封市所在地,并称新都为大梁。

迁都后的第二年,魏惠王下令以大梁为中心,在黄、淮之间,修建一条运河,这条最早连接黄、淮的运河叫“鸿沟”。

鸿沟旧道从黄河的汊道(今河南荥阳县北)引水南下,经过今天郑州的中牟县注入大梁西面的圃田泽(今已干涸),再从圃田泽引水到大梁,之后南下经过尉氏东、太康西、淮阳分两路汇入淮河。

当时圃田泽是一个很大的湖泊,周围300里,它既可作为计划中鸿沟航道的储水池,以调剂鸿沟的水量;又可使水中的大量泥沙沉淀于此,以减轻下游运道的淤塞。

一道鸿沟连通黄、淮,大梁坐享通衢之利,亦借此成水陆的大都会。

《史记》记载:“魏之大梁,秦之咸阳,楚之郢,皆出入大贾小商之地。

”当时大梁城有居民50万人左右,约占当时魏国总人口的25%。

大梁有城门12座,著名的有城东北的夷门和城西韵高门。

城内冶铁、纺织等手工业和商业都很发达。

城区面积较今开封市旧城区面积还大。

而且在以后的1100余年间,开封的城市规模始终未能赶上大梁城。

直到北宋时期才突破了大梁城的城市规模。

据记载。

魏国曾“以三十万之众,守梁七仞之城”,成为“拥土二千里,带甲三十六万”的强盛国家。

开封这一繁华就是一百三十多年,直到气吞山河的始皇出世。

秦王政二十年(前225年),王贲率领六十万大军攻打魏国,包围魏都大梁,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三个月后大梁城破,魏王投降,魏国灭亡。

开封城第一次被大水吞噬,中原当时最富庶的城市魏都大梁一下子成了废墟,魏国的公子王孙成了强秦的阶下囚。

一百年后,司马迁到大梁采风吊古,寻觅信陵君的足迹,不禁哀叹大梁城已成“大梁之墟”。

真是成也鸿沟,败也鸿沟。

断壁残垣、荒草丛生的昔日魏都已告别繁华好多年,直到一位久慕信陵君的高义的王爷的到来,才又一次焕发了生机。

他就是汉景帝的弟弟,窦太后最宠爱的儿子,梁王刘武。

富甲天下的梁王把家安在了传说中的“大梁之墟”,后来他的家被人们称为梁园,于是有了“梁园虽好,不是我家”的千古一叹。

4、隋唐开封的真正繁荣,在隋代南北大运河开通以后。

开封漕运是因为大运河的修建使得交通四通八达,当年隋炀帝当上皇帝后,政治中心由长安东移到洛阳,急需改善黄河、淮河、长江间的水上交通,以便南粮北运和加强对东南的控制。

从公元605年开始,至610年,隋炀帝举全国之力,大兴修渠工程,仅用了短短六年的时间,便开挖出一条沟通南北的大运河。

这条以洛阳为中心,东南达今杭州,北达今北京,全长5000多华里,古今中外最长的运河,沟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水运网,并一举改变了华夏江河“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格局。

隋代开凿的通济渠,即唐宋时所称的汴河,为大运河的中腰河段,是南方的物资和商旅从水路到洛阳和长安的必经之地。

而开封就坐落在汴水上,使得开封成为“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河江都之转输”的重要交通枢纽,由此开创了开封繁盛的历史,开封成为世界名都的帷幕终于拉开了。

代隋而起的唐王朝“近水楼台先得月”,利用大运河这条黄金水道,将江南财赋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师长安,从而为大唐帝国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发生在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乱”,使黄河中下游的经济遭受了严重破坏,紧随其后的藩镇割据,战乱不休,造成人口大量南徙,经济重心南移,而位于黄河中下游的北方地区成为政治角逐的中心。

当传统的政权中心西安、洛阳因“安史之乱”而相继衰败之后,得天独厚的汴州地位日升。

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节度使李勉重筑汴州城池,并于唐贞元元年(公元785年)移宣武军节度使治所于此。

这标志着这里不再是治理一方的州治,而上升为管辖汴、宋、颍、陈、濮六州的军政要地,成为一方繁盛的经济和军事重镇。

唐汴州城,规模宏大,坚固宽广,是今日开封城的雏形。

5、五代五代的战乱并没有能影响开封“关东冲耍,地富人繁”地位,连不肖的“儿皇帝”石敬塘都知道“大梁天下之要会”。

五代时期除后唐定于洛阳外,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均把国都定在开封,称之为东都或东京,这说明此时的开封正式取代长安、洛阳而成为全国政治、军事中心。

梁都开封完成了中国政治中心由西部山区向东部平原地区转移的历史进程,对开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鼎盛没落时期开封城北,马嘶风啸,一场酝酿已久的王权交替正在陈桥驿上演。

33岁的后周殿前都检点赵匡胤轻而易举地举夺取了七岁帝王的皇位,建立了北宋政权。

这一年是公元960年。

从此,在公元十世纪的世界版图上,出现了当时世界上最为繁华富庶的城市——北宋东京。

宋人范镇在《东斋记事》中记录了一件事,吴越王向宋太祖赵匡胤进献了一条价值连城的犀牛腰带,而赵匡胤却不以为然地说,我有三条宝带,汴河一条、蔡河一条、五丈河一条。

北宋东京周围的水运交通网更加完善,惠民河、汴河、五丈河和金水河从城里穿过,称“四水贯都”。

而东京就成了汴河、黄河、惠民河和五丈河漕运四河的中心。

当时开封的百万兵民皆赖四河的漕粮为生,尤其是汴河作用犹大。

自汴河清明开航到冬季停运,日以继夜地为东京城输送着物资,维系着东京人精致高雅的生活需求。

通过汴河漕运,南方的粮食丝帛,南海的奇珍异宝,大半个中国的财富,源源不断地运抵京城,东京逐渐成为一个万国咸通的豪华都会。

北宋时期,开封为宋朝国都长达168年,历经九代帝王。

东京城周阔30余公里,由外城、内城、皇城三座城池组成,人口达到150余万,是一座气势雄伟,规模宏大,富丽辉煌的都城。

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繁华的世界大都会,而显赫于世。

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巨幅画卷《清明上河图》,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东京开封城的繁华景象。

北宋也是继唐代以后科技、文化、艺术发展的又一鼎盛时期,创造了一代灿烂辉煌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宋文化。

清正廉明的包公,满门忠烈的杨家将,图强变法的王安石,民族英雄岳飞等历史名人,都曾在开封留下光辉的足迹,他们的丰功伟绩,作为民族文化,至今仍在海内外广为传颂。

开封的兴盛,得益于水运的通畅;开封的衰败,亦因水路的淤塞。

公元1127年,历史将巨大的厄运抛向了开封。

金人大举南侵,靖康事变,北宋随之灭亡,开封这座“金碧辉映,云霞失容,富丽甲冠天下”的大都市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冬,开封留守杜充以水代兵,扒黄河大堤以阻金兵南下,从此开始了黄河夺淮600多年的历史,加之战乱的影响,水利的失修,开封通往四方的水道先后被淤废,就连一度成为开封大动脉的汴河,许多地方河底“几与岸平”,而且种上了麦子,住上了人家,昔日“漕引江湖,利尽南海”的名河已徒具虚名。

伴随着运输动脉的被切断,开封城也迅速衰落下去,昔日的繁华迅即一去不复返。

三、新发展时期古都开封经历了兵、火、水患,曾经失去了灿烂的色彩。

现在开封城下13米共埋藏着6座古城,其“城摞城”奇观具有重大的考古价值。

开封一度沉寂过,她累了,躺在中原的腹地上沉睡了很长时间,几乎被人们忘却。

但时代的步伐也把开封惊醒了,这个历史古都展现出了新的风采。

开封水资源丰富,素有“北方水城”之称,包公湖、杨家湖等许多湖泊留下的富有文化气息的动人传说又开始在人们心中荡漾起来。

古代巍峨雄伟的宫宇殿堂经过精心修缮,形成了独特的宋代特色。

走进开封,耳边是那高亢激越、古朴醇厚、委婉明丽的汴梁音韵,朱仙镇的年画,在明清时最盛,与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齐名。

内容丰富,风格独特,线条流畅,粗犷简练,是中国木版套印艺术的珍品。

开封的汴绣独树一帜,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绒彩夺目,丰神宛然,色彩丰富,层次分明,立体感强,成为国内外游人必买的佳品。

开封种植菊花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1600多年前的南北朝,唐宋时期就已经驰名全国,明清尤盛,绵延至今。

“黄花遍圃中,汴菊最有名。

”清乾隆皇帝来开封赏菊时亲赋诗词,留下“风叶梧青落,霜花菊百堆”的美句。

每到秋季,古城开封,秋风送爽,菊花飘香,到处繁花似锦,蔚为壮观。

“花以景衬,景以花容”,人们置身于菊花的海洋里,如痴如狂,真是“十月花潮人影乱,香风十里动菊城。

”如今焕发出新活力的开封享有“戏曲之乡”、“木版年画之乡”、“汴绣之乡”、“菊花之乡”等美誉之称。

一个崭新的开封,一个亲切温润、经典秀美、宋韵彰显,外在古典、内在时尚的魅力之城正在实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