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风筝》课堂实录

小学语文《风筝》课堂实录

《风筝》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了《羚羊木雕》,知道了母亲与女儿矛盾的背后,是母亲对女儿的关爱、女儿对友谊的重视;我们学了《散步》之后,明白了“走哪一条路”这个问题的解决,也折射出了三代人之间的爱。

那么,兄弟姐妹之间有没有矛盾冲突呢?如果有,这些矛盾冲突中又蕴含着怎样的感情呢?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的《风筝》。

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展示PPT)
生: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及思想感情,认识作者的感情变化;感受作者对弟弟的感情;通过独立阅读与思考,发表个人的独特见解,理解“精神的虐杀”。

师:现在,我们来整体感知一下这篇课文。

文章中,作者的感情如何变化?作者的感情是因为什么而变化?
首先,是“惊异和悲哀”,接下来是——
生:嫌恶、可鄙。

师:继续。

生:沉重。

师:沉重,课文说是“很重很重地堕了下去”。

接下来——
生:轻松。

师:好,秋明,站起来把那句话读一次。

生:“我也知道还有一个办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啊。

’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

师:好,请问作者得到了宽恕了吗?
生:没有。

师:这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想象出来的,能是心情变化吗?
生:不能。

师:接下呢?
生:只得沉重。

师:再下来呢?
生:悲哀。

师:又回到了悲哀。

那么,是什么事引起作者的感情变化呢?首先是一开始的“惊异和悲哀”。

生:看到冬天有人放风筝;讨厌风筝,把弟弟的风筝弄坏了;看到外国的书,知道了自己的错误。

师:那是什么事使作者的心只得沉重着呢?
生:因为弟弟那时候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啊’。

师:弟弟有说这句话吗?
生:没有。

师:那弟弟说了什么话?
生:“有过这件事吗?”
师:弟弟忘了这件事,所以我的心只得沉重。

好了,现在我们来看文章的结构。

文章用了什么记叙方式?
生:倒叙。

师:倒叙有什么作用?
生:吸引读者注意。

师:对了,吸引读者注意。

就像我们读到第一段“我感到惊异和悲哀”时,你的心理会有什么想法?
生:为什么会惊异和悲哀。

师:很好,这就是倒叙的作用了: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读下去。

师:题目风筝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吗?
生:不是。

师:那是什么?
生:线索。

师:好。

这篇文章有两条线索,明线是风筝,暗线是作者的感情变化。

我们之前说过,线索的作用是使文章内容连贯,结构完整。

师:现在我们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完成上面的表格。

(显示PPT)先自己思考,再小组讨论。

生思考,用时五分钟。

师:好,大家都很用心思考。

现在,谁来说说你的思考。

(生举手)
师:好,小戚你来。

平时“我”对风筝的态度是怎样的?
生:不爱,嫌恶。

师:那弟弟呢?
生:惊呼,跳跃,高兴。

师:“我”发现自己做风筝的时候,又是怎样的表现?
生:抓断、掷、踏扁。

师:那弟弟的表现呢?
生:失色、瑟缩。

师:最后的结果,“我”和弟弟分别是怎样的表现。

生:“我”满足、傲然;弟弟绝望地站着。

师:在对风筝的事情上,“我”和弟弟的态度是相反的,这矛盾里面蕴含了怎样的感情?哥哥对弟弟有怎样的感情?
生:鄙视弟弟。

师:如何鄙视?
生:经常做些没有出息的玩意。

师:还有吗?
生:关爱弟弟,不想弟弟成为没有出息的人。

生:不关心弟弟。

他弄坏了弟弟的风筝后,头也不回地走了出去,没有理会弟弟,我认为他是不关心弟弟的。

师:有没有不同意的。

小娌,兴达PK你了,你有什么反驳的?
生:如果他没有回头看,他怎么知道弟弟站在那呢?
师:好,你们认为鲁迅关不关心弟弟?
生:关心。

师:嗯,关心,因为哥哥希望弟弟成为有出息的人。

现在的问题是:同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观点呢?这里面反映了一个问题:鲁迅是由衷地关心着弟弟,但却没有用小朋友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

那么弟弟对哥哥的感情又是怎样的?
生:尊重。

他没有反抗哥哥。

生:无奈。

论力气论年纪,弟弟都没有办法反抗哥哥。

师:哦,你是不是也是被姐姐这样对待的?
生:还有害怕。

师:在这样的矛盾中,我们体会到这样的感情,一起读(展示PPT)。

师:这本应是一件小事,为什么鲁迅先生对它念念不忘的?看了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之后,作者的心为什么会“很重很重地堕了下去”?读原文。

(生读)
师:我毁坏了弟弟的风筝,毁坏了弟弟童年的乐趣。

弟弟忘了这件事,“我”的心感到沉重,为什么?如果是别人对你做了不好的事情,你会不会觉得特别高兴?
生:因为“没有怨的饶恕,只是一种说谎罢了。


师:好。

忘记了也就谈不上饶恕了。

现在大家讨论一下,当“我”回忆起毁风筝的事,为什么会感到“悲哀”?这“悲哀”只是“我”的悲哀吗?
(生讨论)
师:好,“我”悲哀是什么?
生:“我”毁坏了弟弟的风筝,永远得不到宽恕。

师:那弟弟的呢?
生:被哥哥毁了童年的乐趣。

师:很好,还有吗?
生:精神被弟弟毁坏了。

师:怎么说?
生:当面毁了我的风筝。

师:嗯,大家想想,如果你的风筝被哥哥毁了,你会怎样?
生:很生气,打他。

师:鲁迅的弟弟却没有反抗。

长大后还有没有记得这件事?
生:忘了。

师:忘了就说明这件事他认为重要了。

别人对自己做错了事却不知道,这便是弟弟的悲哀。

弟弟身上发生的事情,只有弟弟一个人发生过吗?
生:不是。

师:鲁迅先生回想二十年前的事的时候,用了哪个词?
生:精神的虐杀。

师:为什么是精神的虐杀?
生:“我”把弟弟的风筝毁坏后,弟弟没有反抗,“我”会在弟弟的精神上产生一种虐杀。

师:伤害感情、禁锢心灵,连反抗的想法都没有了。

这就是精神的虐杀。

为了进一步理解“精神的虐杀”,我们来看这个例子。

(展示PPT)鲁迅在小说《故乡》里,塑造了一个文学上的经典人物——闰土。

小时候,鲁迅家很有钱,闰土是鲁迅家长工的儿子,不分尊卑地跟鲁迅一起玩,不称鲁迅为“少爷”而叫“迅哥儿”。

长大后,鲁迅回故乡变卖房产,见到了闰土。

(学生看)
师:对人做出不正当的行为,受害人不反抗,继而接受伤害,最后成为伤害行为的维护者,这便是精神的虐杀。

精神的虐杀是最彻底的虐杀。

就像闰土,小时候认为自己跟人是平等的,长大后却心甘情愿地叫别人一声“老爷”,这就是精神的虐杀。

就像弟弟,从来没有想过反抗哥哥,到最后反而接受、遗忘了这件事。

老师曾跟大家说过,鲁迅曾经是学医的,后来又学文。

鲁迅觉得,与其医治中国人的身体,不如挽救中国人的灵魂。

这节课的作业是给鲁迅写一封信,可以安慰他,可以跟他谈谈现在的教育,探讨“精神虐杀”的问题。

要求:以书信的形式,字数500字左右。

这节课上到这,下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