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国及山东水资源

全国及山东水资源

全国中国水资源总量少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六位。

若按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这一指标来衡量,则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排名在第一百一十名之后。

缺水状况在中国普遍存在,而且有不断加剧的趋势。

全国约有670个城市中,一半以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水现象。

其中严重缺水的有一百一十多个。

中国水资源总量虽然较多,但人均量并不丰富。

水资源的特点是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变化大;连丰连枯年份比较突出;河流的泥沙淤积严重。

这些特点造成了中国容易发生水旱灾害,水的供需产生矛盾,这也决定了中国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江河整治的任务十分艰巨。

利用与供需矛盾中国地表水年均径流总量约为2.7万亿立方米,相当于全球陆地径流总量的5.5%,占世界第5位,低于巴西、前苏联、加拿大和美国。

然而,随着工业和城市的迅速发展,需水不断增加,出现了供水紧张的局面。

据1984年196个缺水城市的统计,日缺水量合计达1400万立方米,水资源的保证程度已成为某些地区经济开发的主要制约因素。

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既受水资源数量、质量、分布规律及其开发条件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各部门对水资源需求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制约。

中国水资源南多北少,地区分布差异很大。

随着人口的增长,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造成了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加剧。

从本世纪初以来,到70年代中期,全世界农业用水量增长了7倍,工业用水量增长了21倍。

中国用水量增长也很快,至70年代末期全国总用水量为4700亿立方米,为建国初期的4.7倍。

其中城市生活用水量增长8倍,而工业用水量(包括火电)增长22倍。

北京市70年代末期城市用水和工业用水量,均为建国初期的40多倍,河北、河南、山东、安徽等省的城市用水量,到70年代末期都比建国初期增长几十倍,有的甚至超过100倍。

因而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就异常突出。

由于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

首先是对工农业生产影响很大,水利建设与洪涝灾害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影响,中国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尤其是洪涝灾害长期困扰着经济的发展。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和对水土资源不合理的利用,导致水环境的恶化,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发生。

特别是1991年入夏以来,在中国的江淮、太湖地区,以及长江流域的其他地区连降大雨或暴雨,部分地区出现了近百年来罕见的洪涝灾害。

(1)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尤其是滥伐森林,破坏水土平衡,生态环境恶化。

湖泊不合理的围垦,面积日益缩小,使其调洪能力下降。

(2)水利工程防洪标准偏低。

3)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使受灾程度加深。

水体污染及其危害(1)水体富营养化(2)有毒物质的污染(3)热污染许(4)海洋污染污染物危害很广,长江口、杭州湾的污染日益严重,并开始危及中国最大渔场舟山群岛。

海洋污染使部分海域鱼群死亡、生物种类减少,水产品体内残留毒物增加,渔场外移、许多滩涂养殖场荒废世界节水日为每年的3月22日。

山东水,这个最普通的事物成为了近期神州大地上的焦点话题,几乎是一夜之间,云南、广西等地突遭大旱“袭击”,甚至连百姓的吃水都遇到了难题。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诗意化的语言让我们想当然的认为齐鲁大地一定是水源充沛,景色宜人。

然而当我们借着南方大旱的新闻背景回头审视自己脚下的这片半岛热土的时候,我们惊奇的发现,原来山东也缺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记者通过深入的采访调查了解到,十年九旱、资源性、工程性、水质性缺水是山东的基本省情,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更为典型的是,我省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三位,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影响我省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最大制约“瓶颈”。

地处东部沿海的山东为什么会如此缺水?背后隐藏了哪些鲜为人知的因素?还有哪些水资源问题亟待解决?面对这些迫在眉睫的问题,我们应当采取何种措施科学合理的应对?读阐释我省诸多的水问题,以飨读者。

山东为啥会缺水位于东部沿海的山东省其实一直都很缺水。

对此,山东省水利厅提供的《水资源情况介绍资料》中有详细的描述:“全省多年平均当地淡水资源总量为303亿立方米,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1%。

全省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334立方米(按2000年末统计人口数),不到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6,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5,位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倒数第三位。

按2000年末全省耕地面积计算,全省亩均水资源占有量263立方米,也仅为全国平均亩均占有量的1/7”。

通过以上描述,我省水资源的基本特点已经显现,那就是“水资源总量不足,人均、亩均水资源占有量偏低,水少人多地多,水资源与人口、耕地资源严重失衡,这是造成山东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的主要原因。

”但这样的结论让人们颇为费解。

在大众的常规思维中,山东作为东部沿海省份似乎不应该缺水,尤其是人均占有水资量在全国仅排倒数第三更是令人难以理解,那么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这跟自然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

”,山东处于南北交界处,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

从降雨量上讲,首先是年内降雨分配不均。

汛期集中在6—9月,这期间的降雨量可达全年降雨总量的70%—80%,而仅七八两个月份的降雨量就可达全年降水总量的60%。

再就是年际降雨分配不均。

经常出现连续的丰水年和连续的枯水年。

虽然近几年是连续的丰水年,但由于年内降雨量变化剧烈,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开发利用难度很大。

“从地区降雨量分布上看,鲁东南地区每年降雨量均值可达850毫米,而鲁西北地区每年降水量均值只有550毫米,基本上呈现出从鲁东南向鲁西北逐次递减的趋势。

”而对于沿海省份不应该缺水这一大众思维,陈升玉解释说,海水属于不可饮用水,我省可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来自两大方面,一是降雨形成的地表水,渗入地下后汇入地下水。

二是客水资源黄河水。

我省每年供水总量达220多亿,其中,黄河水占60亿,地下水最多可达110亿,剩余的就是地表水了。

值得一提的是,沿海地区的很多降雨是台风雨,这些地区的可利用的淡水其实很少。

“我们目前之所以尚未感到缺水危机,是以挤占大量农业灌溉用水及基本生态用水为前提、以牺牲水生态环境为代价换来的,这是不可持续的。

”陈升玉告诉记者,尽管河湖众多,但我省主要的供水水体并非地表水,而是地下水。

由于许多地方超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我省已经形成多个超采漏斗区。

超采漏斗区的形成不仅会引发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以及地下水污染等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在沿海地带还会使海水倒灌,产生地质安全隐患。

截至2010年1月1日,全省平原地下水超采漏斗区面积为13119平方公里,比济南和莱芜两市的土地面积加起来还大。

远水解不了近渴“山东用水绝不能缺少黄河水。

”然而,作为我省最为重要的客水资源,黄河的入境水量在逐年下降,可利用量呈减少趋势。

陈升玉告诉记者,1987年国务院出台了“87”分水方案,根据方案规定,国家分配给山东70亿立方米的引黄水量指标。

但近几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实施以及黄河上中游兴建了小浪底等大型水利工程,引黄水量大幅度增加,导致处于下游的山东省黄河来水量持续减少,70亿立方米的引黄水量难以得到保证,黄河水“可用而不可靠”的状况日趋明显.就在黄河入水量逐渐下降之际,一则新闻把人们的视线转移到了另一条大河之上,“济南人很快能用上长江水”这样的噱头着实令人激动不已.然而,实际情况是济南人想喝长江水至少还要等上三年。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山东省政府最近传来的核心消息称,东线一期工程于2013年才能实现通水,山东济宁市环保局宣传中心主任高广勇认为,“东线被推迟的主要原因是治污,尽管山东省力打…治、用、保‟的水污染治理措施,但还存在许多矛盾问题,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其实作为“成败在治污、难点在山东”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亦如高悬在我省水利环保等部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水资源情况介绍资料》表明,我省水污染严重,水生态保护任务十分艰巨。

“全省每年排放废污水30多亿吨,V类和劣V类水质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近50%,水功能区达标率只有40%多,水污染已由局部水体波及所有河道,并由城市扩展到农村,由地表延伸到地下,大量水体由于受到严重污染而不能被开发利用。

”文中明确表示,全省对水资源过度的不合理开发、无序开发和污废水的大量排放,已大大超出了当地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引发了河道断流、地下漏斗、湿地萎缩、海水倒灌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与此同时,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我省降水资源量也在发生变化,1980—2000年与1956—1979年水文系列相比,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降水量平均减少6%,地表水资源量减少17%,海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减少41%,进一步加剧了我省水资源短缺的矛盾。

“可以说,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影响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最大制约…瓶颈‟”。

另一方面,《水资源情况介绍材料》明确表示,虽然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胶东调水构成的我省“T”型调水大动脉已具雏形,但是要完全形成“南北贯通、东西互济、蓄引结合、库河相联、城乡一体”的山东水网格局,优化配置和调度我省水资源,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区域水资源调配能力工程建设。

同时,目前我省每年流出境外的洪水资源有60多亿立方米,要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构建科学高效的雨洪水转化利用工程体系,要通过蓄用更多的雨洪水,涵养水源,改善水循环,储备地下水资源,实现丰蓄枯用,最大限度提高雨洪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保障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

面对水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匀,引黄水量难以得到保证,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等诸多问题,我省日前被批准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节水型社会试点省,菏泽、淄博、临沂3个市成为全省第一批试点市。

何为“最严格”?怎样才能做到“最严格”?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我省制定了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三条红线”。

“我们严格按照国家关于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围绕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明确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明确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

”陈升华说。

为了切实治理水污染问题,省政府结合我省实际,加快建立地下水位、工程可供水量、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警戒线”,实行预警管理。

关于水污染治理问题,山东省有“水多、水少、水混”的现状,水多是指汛期易发生洪涝灾害,水少指山东“十年久旱”的特点,“水混”就是指水污染严重。

为了解决水污染问题,我省按照《水法》出台了《山东省水功能区划》,根据水体的预期功能将其划入应用水源区,再根据水质保护目标计算出水域纳污能力,结合污染现状提交“限制排污意见”,使其成为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具体依据。

从山东的情况看,节水是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最现实、最有效、最可行、最具战略意义的措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