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德芷兰实验学校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一、选择题1.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的根本原因B.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C.一战激化了俄国各种矛盾,推动了革命的爆发D.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具有较大的偶然性2.“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
”引起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战争是()A.第二次世界大战B.第一次世界大战C.拿破仑对外战争D.美苏冷战3.1939~1945年的德国,国内劳动力奇缺,在兵工厂中,老人和妇女成为主要劳动力,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德国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 B. 德国已进入严重老龄化社会C. 德国积极扩军发动世界大战 D. 德国遭到巴黎和会严厉制裁4.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后,苏维埃政府的下列措施带有明显无产阶级革命性质的是()A.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收归国有B.建立红军反对协约国武装干涉C.签订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D.把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5.罗斯福曾说:“我们美国正在打一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
这不仅是一种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
”材料中的“这场战争”()A.引发了资本主义各国的政局动荡B.刺激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C.巩固和发展了资本主义制度D.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6.下列关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初步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B. 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C. 重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要求和市场机制的作用D. 按照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7.1932年,某政要指出:“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
”出现这一形势的主要原因是()A.同盟国和协约国的军事对峙B.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C.严重的经济危机波及全世界D.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8.学者们喜欢用这样的语言来形容某个国家:“这是一个奇妙的国家,它要么考问世界,要么拷打世界。
当它用思想来考问世界时,它是伟大的;当它用战争来拷打世界时,便有了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
”这个国家是()A.俄国B.日本C.英国D.德国9.当前中东地区局势动荡不安。
下列哪些因素对中东局势造成了影响()①种族问题②社会制度问题③大国介入④宗教问题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10.它改变了中国战争的性质,也改变了外来援助的结构,英美对日宣战和中国对轴心国的宣战,使亚洲的战争成为一场世界规模的反侵略和反独裁斗争的组成部分。
可见,“它”是()A.台儿庄战役B.百团大战C.珍珠港事件D.莫斯科保卫战11.1991年12月25日晚,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徐徐降下,代之而起的是白、蓝、红三色的俄罗斯国旗。
这一事件标志着()A. 沙俄覆灭B. 苏俄诞生 C. 东欧剧变 D. 苏联解体12.1933年10月美国《名利场》杂志封面漫画,作者的真正意图在于()A.说明1929-1933年美国发生了经济危机B.讽刺经济危机使美国受到沉重打击C.反映经济危机造成了美国社会的对立D.说明美国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13.某同学同时搜集了关于尼赫鲁、纳赛尔、毛泽东、卡斯特罗四位人物的资料,由此推断他探究的主题是()A. 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奋起 B. 两极格局的形成C. 非洲殖民体系的崩溃 D.“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14.现在,很多欧洲人从“我是法国人”或“我是德国人”转变为“我是欧洲人”。
能够反映这一观念转变的标志是()A.B.C.D.15.造成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严重的直接原因是()A.自由主义经济政策B.国家干预经济太重C.政府投资太少D.石油危机16.1933年与1929年相比,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了1/3以上,资本主义世界贸易缩减了2/3。
这反映出这场经济危机的特点是()A.持续时间长B.波及范围广C.破坏性特大D.引起政治危机17.欧盟的普通老百姓从每天都看得见、摸得着的“口袋里的欧洲”中找到一种休戚与共的感觉,体验到做真正欧洲人的感觉。
下列各项中与这种感觉的出现直接相关的是()A.欧洲联盟的成立B.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C.欧元的问世和流通D.经济全球化加速18.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陷入经济危机期间,苏联经济状况是()A. 实行新经济,经济迅速恢复 B. 正在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C. 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位 D. 同时出现经济大危机19.20世纪30—40年代,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主要因素是()A.法西斯势力的侵略B.美苏争霸C.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D.宗教纷争20.2017年5月2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抵达沙特阿拉伯,开始上任后的首次出访。
打破传统,首访选择中东,反映了特朗普政府对中东问题的重视,那么中东问题的关键是()A.伊拉克问题B.伊朗问题C.巴以冲突问题D.叙利亚问题21.下列属于东欧剧变表现的是()①各国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②社会制度发生了变化③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合并④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五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22.20世纪上半期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文明带来了空前的浩劫,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以下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原因都是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B. 都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C. 性质都是帝国主义战争 D. 战后都形成了新的世界格局23.下列关于非洲历史表述,不正确的是()A.荣耀---这里是最古老的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B.血泪---在三角贸易中损失了近亿的劳动力C.觉醒---1952年,埃及在尼赫鲁的领导下实现了真正的独立D.新生---1990年欧洲殖民体系在非洲彻底崩溃24.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共同点()①大肆屠杀犹太人②对被侵略国家的人民进行残酷杀戮③鼓吹领土扩张和战争政策④产生于破坏性最大的一次世界经济危机中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②③④二、综合题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
——《列宁选集》材料二: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选集》材料三:赫鲁晓夫先生,您计划进行巨大的改革。
这很好!我只想劝告您不要太匆忙。
想两步跨过一个大深渊可不容易,会掉下去的。
——1956年赫鲁晓夫访英期间丘吉尔的话材料四: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风云突变.在一年之内,执政四十多年的各国党,纷纷丧失政权。
由于各国执政党的改变,社会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1)材料一中的“革命的第二阶段”指什么革命?结果如何?(2)材料二中,列宁为了纠正错误,实施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特点是什么?(3)赫鲁晓夫针对什么局面进行改革?(4)根据材料四东欧剧变的实质是什么?(5)以史为鉴。
你认为我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应该从中吸取哪些教训?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电影《我的1919》中有这样一幕情景:在一次国际会议上,中国政府代表顾维钧愤怒地说:“A国在全世界面前偷了整个山东省,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样。
”材料二: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毛泽东。
材料三:法国元帅福煦在听到《凡尔赛和约》签字的消息后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材料四: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中,美、英、德、法、日等国的工业生产分别下降情况如下表: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45.2% 28.4% 40.6% 16.5% 8.4%材料五:作为一个民主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
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1)材料一中展示的是哪次国际会议?其中的A国是指哪个国家?而这次会议对中国山东问题的解决方案最终在中国国内引发了什么重大事件?(2)材料二中的“局面”是在哪个文件签订之后形成的?结合材料一,二分析通过这两次会议最终形成了什么样的世界体系?(3)材料三为什么福煦认为并没有和平,而仅仅是休战呢?(4)根据材料四,在这场危机中遭受打击最严重的是哪两个国家?为了挽救危机,这两个国家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5)材料五中的罗斯福所说的“革命计划”的含义是什么?罗斯福新政是如何依靠“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来纠正“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的?27.二战以后,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1950年~1991年美国、西欧、日本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材料二:为提高西欧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在以后30多年的时间里,欧共体成员国之间频繁协调,逐步取消关税,对有困难的成员国提供援助,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讲话”。
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美国信息技术在5年中对美国GDP的贡献率为30%左右。
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带动了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和高技术化,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微软公司如今分公司遍布世界各地。
(1)材料一中,西欧、日本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2)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共同点?(3)西欧国家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讲话”在哪一年成为现实,它的标志是什么?(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经济的主要特征。
(5)美国、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历程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何启示?28.忘记战争,就意味着背叛和平。
一直以来,人们不断反思世界大战的灾难,不断探索防止和消除战争的途径,并做出了不懈努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8年,为了决定捷克斯洛伐克的命运,希特勒在慕尼黑会见了英国和法国领导人,同盟国的领导人抛弃了这个不太重要的民主国家,试图绥靖希特勒以避免战争,但却枉费心机。
材料二:在战争年代中,西方列强和苏联不得不结成统一战线,以对付不共戴天的敌人的威胁,就在希特勒入侵苏联的那一天,丘吉尔宣布:“苏联的危险就是我们的危险,也是美国的危险,正如苏联人为保家而战的事业是全世界自由的人们和自由的民族的事业一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罗斯福高度赞扬苏联军队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把发生在苏联的一次胜利称为二战的转折点。
斯大林也曾盛赞美英两国一起完成的一次计划周密、规模宏大的登陆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