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音的危害和控制(含答案及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7小题,共34.0分)1.如图为木制玩具青蛙刮鼓,用木棒在青蛙背上摩擦,就会发出类似青蛙的叫声,有时还能引起周围青蛙的附和共鸣。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青蛙刮鼓发出的声音是由木棒振动产生的B. 模拟青蛙的叫声是指音色相近C. 青蛙刮鼓发出的声音一定是噪声D. 能引起周围青蛙的附和共鸣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2.学校周围环境中噪声应控制在A. 20dB以下B. 50dB以下C. 70dB以下D. 90dB以下3.威风锣鼓是山西民俗文化艺术,表演时,鼓、锣、铙、钹共鸣齐奏,鼓声响彻云霄,气势恢宏,下列关于锣鼓声的说法正确的是A. 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靠空气传入人耳B. 鼓声“响彻云霄”,是指声音的音调高C. 区分出鼓声、锣声主要是靠音调不同D. 铿锵的鼓声一定不会成为噪声4.如图是某市区矗立的噪声监测及分贝数显示装置.从装置上显示的分贝数可知()A. 此处的噪声能使人完全失去听力B. 此处的噪声能损伤人耳听力C. 此时的噪声妨碍人们的休息和睡眠D. 此时的噪声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5.为了使教室内的学生免受环境噪声干扰,采取下面的哪个方法是有效、合理的()A. 让老师讲话声音大一些B. 每个同学都带一个防噪声的耳罩C. 在教室周围植树D. 禁止城市使用汽车6.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调一定是不同的B. 课堂上能听到老师讲课声,是由于空气能够传声C. 当人们感觉室外的噪声过大时,习惯于关闭门窗,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 “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区分的7.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只有主人说出暗语时才能打开“声纹锁”,其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响度B. 用超声波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C. 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音调、响度以及传播速度都不变D. 中考期间,学校路段禁止汽车鸣笛,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8.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是340m/sB. 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C. 吹口琴时,对着不同气孔吹气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D. 我们能区分钢琴和二胡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声音的音色不同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乐音就是乐器发出的声音,它不可能是噪声B. 打开门窗,加快空气的流动,可以减弱马路上的噪声C. 噪声可以影响人们的休息和学习,但不会影响健康D. 植树造林可以保护环境,减弱噪音10.为了保护听力,在一般情况下应该控制噪声不超过()A. 30分贝B. 50分贝C. 90分贝D. 110分贝11.如图中,表示噪声的波形图的是()A. B.C. D.12.以下描述中不属于噪声的是()A. 飞机起落时的轰鸣声B. 深夜,邻居家传来钢琴演奏声C. 清晨,教室内朗朗的读书声D. 波形为的声音13.对于一般人来说,有利于学习、休息的理想环境是()A. 0dB完全没有噪声的环境B. 30dB−40dB的较安静的环境C. 80dB−90dB的环境D. 100dB以上14.下列有关声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如上图所示,笛声是由于笛管振动产生的B. 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C. 优美的笛声可能是噪声D. 在10m2的小房间里听不到笛子的回声,是因为“空间小,没有产生回声”1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考试期间,学校路段禁止汽车鸣笛,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B. 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会激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C. 用超声波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可以传递信息D. 人们根据音调可以判断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16.下列有关声和电磁波的说法正确的是()A. 声呐是利用电磁波传递信息的B. 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回声定位原理工作的C. 在英语听力考试时,关闭门窗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 地震后,用音频探测仪来搜集废墟中幸存者发出的电磁波信息17.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B. “低声细语”中的“低”,指声音的音调低C. 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D. 用B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二、多选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9.0分)18.为了减少教室周围环境的噪声对上课学生的干扰,下列措施中可行的是A. 教室内的门窗尽量关闭B. 学校为每个学生免费佩戴一个防噪声的耳罩C. 在教室的周围植树或建隔声板D. 在教室里多安装噪声监测装置19.(双选)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0dB就是没有声音B. 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最小C. 我们可以利用次声波监测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D.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不相同20.关于下列四个情景的说法正确的是A. 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B. 不能听到真空罩中闹钟的闹铃声,说明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C. 城区内某些路段禁止汽车鸣笛,是为了从声音的传播环节控制噪声D. 发声扬声器旁的烛焰晃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三、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6.0分)21.(1)如图所示,小明用A、B两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放置正确的是______(选填“A”或“B”)刻度尺,该物体的长度为_____cm。
刻度尺____(选填“A”或“B”)精确度更高。
(2)2019年10月1日,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人们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阅兵式,如图所示,阅兵场面宏大,令人振奋,当习主席检阅部队时,官兵用力喊出响亮的口号是由声带____产生的,发出的声音通过____传播到现场观众的耳中。
分列式中士兵们步伐统一,若以方队中某位士兵为参照物,那么同一方队中的其他士兵是________(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3)如图所示为同学们自制的小乐器,8个相同的透明玻璃瓶中装有不同高度的水,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玻璃瓶,发出的声音__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不同。
若用大小相同的力对着8个玻璃瓶瓶口分别吹气也会发出声音,此时音调从左至右逐渐__________(选填“升高”或“降低”)。
(4)为了减少噪声污染,很多小区禁止机动车鸣笛。
如图中的禁止鸣笛标志是在_______处控制噪声。
在考试过程中,传来了一首动听的歌曲,这__噪音(选填“属于”或“不属于”)。
图中还有汽车限速标志,它表示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
(5)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5s内通过的路程是30m,则该物体的运动速度是_____m/s,它在第2s末的速度是_____m/s。
(6)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物体同一时间由同一地点出发,沿同一直线同一方向行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s−t图象)。
从图象分析得出:在此过程中,甲乙两物体的速度之比为_____;若甲乙两物体继续做匀速直线运动且速度保持不变,当t= 120s时,两车相距_____m。
(7)某公共汽车从甲站经过乙站到丙站,甲、乙两站相距1200m,乙、丙两站相距2160m。
汽车从甲站开到乙站用2min,在乙站停车1min后再开往丙站。
再经过3min到达丙站。
汽车从甲站开到乙站这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m/s,汽车从甲站开到丙站的平均速度为_____m/s。
(保留2位小数)22.2018年4月22日,辽宁男篮成为了CBA历史上第七支总冠军球队。
如图所示,当球员扣篮时,现场观众发出山呼海啸般的喝彩声,喝彩声通过__________传到球员耳中,使球员们士气大振,此处喝彩声__________(选填“属于”或“不属于”)噪声。
“山呼海啸”是形容声音的__________。
(选填“音调高”或“响度大”)23.如图所示,超声波型加湿器是利用超声波将水打散成细小的颗粒,再利用风动装置,将这些小颗粒吹到空气中,以改善室内湿度的一种装置.它说明超声波能够传递________;通过B超可获得人体内脏各器官的各种切面图形,这说明超声波可以传递________(选填“信息”或“能量”上同);在校园内多种植树木可以在________减弱噪声,噪声的传播___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介质.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2.0分)24.(1)如图所示,小明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铃声逐渐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这是在描述声音的_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实验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得到此结论利用的物理研究方法是_________。
(2)小明发现自己家的玻璃就是将两层玻璃之间空气做了抽真空处理,请你从声学角度说说这样做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5.小刚同学学习了声现象后,进行了一些探究:(1)他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桌面上,用一根细线悬挂一个轻质小球贴近闹钟上方的铃铛,小球被弹开.此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2)他又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声音逐渐变小”,这是在描述声音的_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当玻璃罩内被抽成真空,将听不到铃声,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结论的得出主要运用了_________(选填“推理”、“归纳”或“控制变量”)的方法。
(3)小刚将正在响铃的闹钟用塑料袋包好,放入水中,仍可以听到铃声,说明____________,小刚用两个棉球塞住耳朵,此时几乎听不到铃声,这一举措属于___________(填减弱噪声的方法)答案和解析1.【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征以及声音的利用,属于一道基础题。
(1)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2)音色指声音的特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决定的,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不同;(3)从物理学角度来讲,无规律的、难听刺耳或污染环境的声音都属于噪声;从环保角度来讲,一切影响人们正常工作、休息、学习和生活的声音都属于噪声;(4)声音能传递信息和能量。
【解答】A.青蛙刮鼓发出的声音是由青蛙的背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B.音色是发声体所特有的声音特色,模拟青蛙的叫声是指音色相近,故B正确;C.青蛙刮鼓发出的声音如果影响到人们学习、工作、休息,则就是噪声,如果没有,就不属于噪声,故C错误;D.声音能传递信息,青蛙刮鼓发出的声音能引起周围青蛙的附和共鸣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故D错误。
故选B。
2.【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课本上的简单概念,注意识记就成。
学校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地方,因此需要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课本上也提到了为了保证学习和工作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分贝。